APP下载

社区规划师体制与老旧社区微更新耦合关系探讨
——以上海多个老旧更新社区项目案例为例

2022-02-03潘镜超PANJingchao边克克BIANKekeWANGFang

住宅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规划师居民社区

■ 潘镜超 PAN Jingchao 边克克 BIAN Keke 王 芳 WANG Fang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逐渐由“量化扩张”向“存量品质化”方向转变[1],关系人民生活品质的存量社区受到重点关注。在我国这些年的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和精细化发展探索中,社区规划师承担了重要作用。上海自2015年开始社区创新治理活动以来,遵从“共同缔造”的更新理念,改善老旧社区的功能设施,逐步解决并完善居民对品质生活的诉求。

如果说“共同缔造”是目前老旧社区更新的主旨理念,那么社区规划师就是这一理念的推行者。在老旧社区的更新过程中,社区规划师会通过专业的方式,将各方面利益最大化[2]。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上海“美丽家园”建设中多个社区的微更新实践经验,探讨社区规划师制度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的耦合关系。

1 概念的起源及国内发展概况

社区规划师的概念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欧美国家[3],其工作内容包括引导居民、对接政府、指导施工,等等。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区规划师的工作机制略有不同(表1)。

表1 国内外社区规划师的工作机制比较

2012 年,深圳市启动《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方案》,是国内较早开始尝试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城市。2015年7 月,上海市静安区启动“美丽家园”社区更新项目,较早地发挥了社区规划师在老旧社区更新工作开展中的责任。之后,上海市浦东新区推出“缤纷社区规划导师+规划师三年行动计划”[4],杨浦、徐汇、虹口等区陆续发布了《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徐汇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武侯区、大邑县等多个区县也启动了社区规划师制度试点;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5]。社区规划师通过探索,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社区更新推进的制度与工作方法[6]。

2 更新目标及手法

2.1 更新目标

当前,老旧居住社区处于“老中少共享”的居住模式,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构成了一定的代际关系。体现高品质生活的老旧社区更新,其关注点在于全龄化小区(0~100 岁)三代人的生活需求,能够让居住者在其中健康生活,尽享天伦之乐。在“美丽家园”各个社区的微更新项目实践中,社区规划师基本上是从以下3 个层面实现更新目标:①孩童在此能得到全天候的照料;②老人在此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③中青年在此能够健康生活和交友,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解决后顾之忧。

2.2 更新手法

2.2.1 分层级增加活力元素

针对老旧小区的设施陈旧、缺乏活力等现状问题,社区规划师深入调查小区各活动中心目前的使用状况;并通过发放问卷、现场交流等方式,详细整理居民反馈意见,将微更新内容分为基本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拓展等3 个层级(图1)。

图1 “美丽家园”各社区更新多样化行动方案

(1)基本完善:对于居民呼声比较高的公共节点、老年人活动、绿化等内容,归为基本完善内容。

(2)功能提升:设计活力空间,提升功能品质。可增加老年人活动空间、居民交流活动空间,增设休息空间,增加文化活动展示空间等功能区域。

(3)品质拓展:增加出入口活力宣传墙、彩色环形步道、小区内部彩色背景墙、无规则休息座椅、文化雕塑等设计元素,提升小区活力色彩。

2.2.2 以量化增加适老化设施

针对老旧小区日益趋近的老龄化问题,选择老龄化较高的社区,研究老年人全天的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通过“观察+访问”的方式,观察老年人1 d(6:00—20:00)的活动行为(图2),约25%的老人每天需要户外活动。

图2 老年人1 d 的行为分析(6:00—20:00)

(1)以“适老就近+功能复合”为功能需求,根据相关设计规范,约每5 个老年人需要8~12 m2活动场地,结合老年人活动类型及现状场地尺寸,设计1.8 m×2.7 m 模块,以量化不同需求的活动场地(图3、4)。

图3 老年人活动场地就近分布点规划图

图4 老年人活动场地3 种改造模式规划图

(2)增加潜在范围的活动区域,如增加慢性步道、小休息空间等,并与原有活动空间串联,实现从小区细化到不同楼栋人群的需求差异化满足。

(3)根据老龄化特点增加出入户辅助设施,如无障碍坡道、楼梯双扶手、楼内临时休息设施、挡雨雨棚等,有条件的小区设置外挂式电梯试验点,从老年人角度出发,使规划更加人性化、适老化(图5)。

图5 楼道入口改造前(左)后(右)对比

2.2.3 个体化尝试创新添加

老旧社区的更新是社区规划师不断尝试的过程。在“美丽家园”各社区的微更新项目中,社区规划师根据老旧小区原有特色设计不同的更新方案,提出太阳能节能停车棚、太阳能节能路灯、生态雨水截流设施、立体绿化停车设施、废旧轮胎再利用雕塑等创新设计元素,尝试在老旧小区引入环保节能、创新智能的社区新理念(图6~8);同时,借鉴国外老旧社区更新案例经验,尝试开辟社区菜园、居民绿化装饰墙等公众参与区域,倡导“我爱社区”理念。

图6 太阳能非机动车棚改造前(左)后(右)对比

图7 利用原有地形改造生态植草沟

图8 利用废旧轮胎、废旧自行车、亚麻绳等改造元素墙

2.2.4 动态化体现公众意愿

从设计到施工,全程尊重居民意愿,是社区规划师在实践中尝试的首要目的。

(1)让公众参与计划成为老旧社区更新中的典型。社区规划师尝试在每个小区实行自成一体的公众参与实施流程,即:项目启动会—三位一体会议—问卷调查—现场调研—方案汇报—居民座谈会—方案公示—表决大会—施工启动会—实施动工。整个过程中,居民将全程参与到项目的设计中来,征询意见并提出修改建议。

(2)公众参与在老旧社区空间治理和人文塑造中的作用是一个动态的生长过程,是从初尝试到模块化再到差异化的定制体现。随着社区更新长期性的启动,在选择公众参与的特色人群时,要针对老龄化、儿童化、青年化、外来化等不同社区,做出差异性的组合式选择,从而更有效地带动居民的参与意识和“我爱我居”的潜意识。

3 综合提升

3.1 从局限的空间更新到关注社区多方居民利益主体

由社区规划师全程推动下的社区更新,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增量规划,而是以社区居民为核心,体现社区居民共同意愿,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3.2 从局限的工程维修到规划引领社区综合价值提升

倡导社区规划师的综合作用机制,引导社区规划,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由房管部门主导的列项工程类维修,转变为由社区规划师引导的综合更新模式,推动社区居民创新性的综合治理。

3.3 从局限地解决问题到多方参与协作式行动规划

社区规划师能够更好地推动以自下而上为主导的更新方式,强调社区居民、政府、规划师、工程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以共同探寻解决之道的协作式行动规划模式,贯穿规划设计、协调、建设、管理等社区更新全过程。

4 介入手法和工作方式

4.1 围绕“共同缔造”,探索一个开放式的更新方式

围绕“存量老旧住区”这一特点,社区规划师在项目前期确定了“共同缔造”的更新理念,坚持“整体统筹、规划引领、公众参与、群众满意”的基本原则,强调社区规划与社区治理紧密结合,探索居民、市场、政府多方共筹资金机制。提出“社区更新P+P+P 模式”,分别指规划、公众参与、实施,即动态规划与自治共治相结合的社区更新理念,并落实具体建设。强调社区更新应以社区居民为核心,依托基层治理中既有的“三会一代理平台”和“1+5+X”自治模式,使社区规划师在居民、市场、政府和实施各方之间成为一个无形的枢纽,从而建立开放式的社区更新工作机制,积极有效地推动社区更新[7]。

4.2 引导居民参与,搭建一个全方位的参与平台

规划师的角色由传统单一的设计师逐步向空间治理的社区规划师转型,工作内容从蓝图绘制向问题协调转变,服务对象和利益主体也相继转向普通居民。在彭浦街道更新项目实践中,社区规划师致力于探索一种能引导居民参与、自治共治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强调以社区居民为核心,拓展居民参与更新方案的主体、深度和广度,全程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图9、10)。由于居民对设计的认识层次不同,对方案的设计表达和汇报过程就需要通俗易懂、利于实施,这是社区规划师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由社区规划师引导的更新规划模式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责任主体意识,完善了基层治理的议事、协调、表决等若干机制和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了社区基层的综合治理能力。表2 为笔者参与的部分社区更新项目内容。

表2 笔者作为社区规划师工作参与的部分老旧社区更新项目内容总结

图9 彭浦街道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流程

4.3 强调功能改善,采用微设计方法

图10 将蓝图规划与行动规划相结合的工作流程

针对住区空间环境的微更新特征,通过认真细致的现场踏勘、访谈交流和问题汇总,规划采用一系列微设计方法,如人体工程学、行为轨迹法、日照分析法等,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强调社区更新中特色化的设计理念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在解决老旧住区功能性和设施性改善等最基本物质空间问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住区微更新“健康、环保、生态、人文”的设计理念。增强住区空间场所的特色性、识别性和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将物质规划与精神获得相结合,提高居民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满意度。如笔者参与的关于行为空间的改造(图11)、灰色空间的再利用改造(图12)、永和二村的相关设施改造(图13)、彭浦街道社区的设施改造(图14~16)等。

图11 社区更新中行为空间改造方案

图12 灰色空间的再利用改造方案

图13 永和二村生命通道、生态停车及助老设施改造方案

图14 彭浦街道社区入口宣传墙改造方案

4.4 贯穿项目始终,建立长期有效的更新机制

规划服务贯穿项目始终。从项目调研到方案制定、公众表决再到实施建设,这种全过程协作式的行动规划,很好地指导了后续的施工建设,实施度高,使住区的综合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居民的获得感亦得到提升,社会意义大。社区规划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参与一个方案的设计,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案征集、居民交流、多轮汇报、现场讨论、主题活动、沙龙论坛、多次回访等居民参与的深度互动活动,辅助社区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社区更新理念和机制(表3)。

表3 社区更新项目实践中社区规划师的整体工作框架

5 建立社区规划师长效制度的必要性

社区规划师引导下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全周期、全流程的有效服务,其成果达到施工图深度,能较好地指导全国各老旧社区具体的施工建设,做到按图施工,且实施度高。从多个已基本完成改造的项目反馈来看,老旧住区物质空间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有所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增强。

目前,上海社区规划师的工作机制与方法试点已经基本形成。“共同缔造”理念在上海乃至全国推广开来,规划师从之前理论层面的倡导走向了深度的规划实践,推动了社区规划师的工作组织和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方法,为上海正在积极推进的社区规划师机制的探索和建立起到了积极的试点作用[8]。

随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大城市社区规划师工作实践的展开,自下而上的更新体制将逐渐形成。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城市更新成果落地,社区规划师应拓宽专业范围,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小品设计师等各个领域包含进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社区规划师库,甚至可以借鉴北京责任规划师的经验,将范围拓展到城市更新的各个领域,从微更新、微设计、微治理等3 个维度来强化社区“三微三修”的更新思路,推动更广泛的“多元共治”“共同缔造”的理念。

图15 彭浦街道幼儿园门前道路改造方案

图16 彭浦街道老年人聊天场所改造方案

猜你喜欢

规划师居民社区
广西荔浦市启动首批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工作
石器时代的居民
美国退休规划师受追捧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
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