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感生态学理念下老旧社区微更新研究
2022-02-03陆小丽LUXiaoli刘娜娜LIUNana武笑笑WUXiaoxiao
■ 陆小丽 LU Xiaoli 刘娜娜 LIU Nana 武笑笑 WU Xiaoxiao
0 引言
老旧社区通常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且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其建筑质量、环境景观、配套设施等已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目前,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化阶段,越来越多的老旧社区需要通过更新以焕发其活力。老旧社区如何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程,这一问题已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老旧社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彰显历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有关社区更新的研究常以时代发展为背景,紧扣时代的主题,常用的理念包括有机更新、社区营造、共享理念等。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作为由景观生态学衍生出的景感生态学理论,常被用在解决生态环境研究以及规划建设管理方面。景感生态理论可利用物理感知与心理感知的结合进行景感生态规划与设计,也可单方面以文化、视觉、听觉等信息作为依据进行景观环境规划以及城市建设[1]。有学者认为,从人类感官信息中获取的各种数据在规划生态与可持续城市方面具有巨大潜力[2]。人类感官信息是人类对外界环境质量最为直接的反映,以此可将其作为规划的数据。
目前,还未有学者将景感生态学理论运用到老旧社区的更新中。一个科学的老旧社区更新规划是使原有社区持续焕发活力。老旧社区以其自身的独特性,以及不断的更新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契机。因此,社区更新除考虑经济、历史文化保护之外,还应考虑街区本身的自然生态、人为因素,只有将二者进行结合研究,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即可持续发展。本文率先从景感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以八角塘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居民感知因素加入到老旧社区的更新中,结合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探讨老旧社区更新策略,以求为老旧社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1 相关概念及研究区域概况
1.1 景感生态学
景感生态学,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感知、社会经济、过程与风险等相关方面,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学[3]。自然要素包括:光、热、水、土、地磁、放射性和地形地貌等,物理感知包括: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光觉、触觉(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心理感知包括:宗教、文化、愿景、隐喻、安全、社区关系、福利等。
1.2 微更新
在尺度上,小和大相对,微更新与动作较大、粗放式更新的方式不同,它是一种切入点微小的更新方式[4]。微更新与传统改造规划相比,改动幅度虽小但实用性及美感较高,目的是使研究对象更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并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彰显地域特色、增进居民归属感等,进而使研究对象再次充满生机。
1.3 研究区域概况
八角塘社区位于桂林市旧城核心区叠彩区内部,东临漓江,西至中山北路,南至凤北路,北至叠彩路。该社区内部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丰富。周边有叠彩山、伏波山、伏龙洲等景区(图1、2)。历史资源包括桂林宋代以来的历史遗迹、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以及近代的名人故居,如:国民革命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李秀文旧居、黄旭初旧居等。
图1 八角塘社区区位图
2 研究方法
2.1 景感生态学研究要素与内容
2.1.1 研究要素分析
人是环境的主体,建设宜居的环境需要从主体中收集信息,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居民的需求。将居民感知应用到老旧社区更新中,除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以外,还应从居民的物理感知、心理认知两方面探索提升环境品质的因素。居民的物理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感知等,心理认知包括:文化感知、通行感知、安全感知、社区关系等。
2.1.2 研究要素及内容
通过对居民进行调研访谈,整理得到的访谈记录,选取研究要素(表1)。物理感知要素与心理认知要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景感空间的营造往往需要二者的结合。
表1 研究要素与内容
2.2 自然要素分析
八角塘社区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周边有许多自然景观,内部有一处种满莲花的八角塘,塘内自然景观优美但水质一般。由于靠近漓江,与社区内部其他区域相比,沿漓江两岸的区域绿荫率较高、小气候显著、夏季较为凉爽。
2.3 社会经济分析
八角塘社区处于历史景区与自然景区的衔接区域,有关八角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八角塘社区内部有一口水塘,水塘西南部有一条小巷,水塘及小巷均被称为八角塘。该小巷周边建筑保留有桂林特色的建筑风貌,具有很高的人文及观赏价值。八角塘社区居住着大量本地居民,历代居民在此处落地生根,因此,在发展该片区经济的基础上需要关注其人文价值。
3 更新措施
3.1 道路微更新改造
3.1.1 步行空间景感营造
图2 八角塘社区研究区域概况图
步行空间的景感营造强调实用、生态与文化并存。首先,应拓宽部分狭窄的街巷,保证通行畅通性。对步行道路两旁的墙体进行景观改造,绿化种类选择四季皆宜且味道清淡的本地花卉,营造自然景观,打造垂直绿化。在八角塘小巷内布置文化展示墙,展现八角塘街区历史文化,唤起居民及游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记忆。将基地内的交通性干道进行景观植入,包括树池、花池的植入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从而将烦乱嘈杂的交通性干道打造为景观良好适宜出行的景观性干道。并在沿街的商业配套设施处,布置小型景观,从而增加居民的购物体验。
3.1.2 增加道路通达性
打通、连接街巷,组成系统的步行空间,保证道路的通达性。方便的步行道路既可增加居民的出行便捷度,又可将滨江道、沿山栈道与社区内部的街巷串联起来打造景观视廊,居民也可快速进入景观节点,增加居民的居住舒适度。为增加游客的通行感知,在八角塘区域设置标识设施。
3.1.3 保障行人的安全空间
现状道路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安全性无法满足。规划决定在保证车行空间的前提下,对部分道路进行抬高道路双侧空间的处理,形成街巷人行道,保证行人的安全。
3.2 建筑微更新策略
3.2.1 分类改造更新
由于八角塘社区内部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形态也有所差别,因此,需要针对建筑自身的特点进行更新,针对不同类别将建筑分类,选择不同的改造方式。
(1)第一类为八角塘周围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此类老街巷建筑多建于新中国建国前后,存在一定的历史价值,现状房屋破损严重,亟待整修,质量较差。针对此片区的建筑,在不改变建筑原貌还原历史的基础上,秉承保护为目的的原则进行修复。建筑材料的选择追求还原历史风貌,建筑内部空间满足现代化需求,力求以最自然的手法呈现八角塘的生活氛围,使住户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2)第二类为质量较差的建筑。此类建筑多建于20 世纪90 年代左右,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居住需要。针对此类住宅的改造主要包括:违建拆除、基础设施更新或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环境整治提升、房屋维修改造等。
(3)第三类为质量较好的建筑。此类建筑主要沿主次干道和漓江建造,基本建于21 世纪初期,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因八角塘社区目前仍以居住为主,现阶段周边商业大部分服务于周边居民。为避免更新后过渡的商业开发影响居民生活,此次更新以保留其居住功能为主,商业功能为辅,适当进行街巷立面改造,主要包括:立面粉刷与清洗、改造沿街店铺、增加建筑符号、统一空调机位等。
3.2.2 “存真”与“拓新”并存
在“存真”的基础上,对八角塘社区中的历史建筑进行更新,除在重要景观节点增设景观平台外,还在建筑二层以上的阳台处增布了观景阳光房。景观平台以及观景阳光房的导入,既为建筑增加了灰空间,帮助景观元素融入空间中,也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使居民可欣赏室外景色,游客也可感受桂林的生活气息,进而增加空间层次,形成新的特色生活景观。
3.3 景观微更新提升
3.3.1 八角塘水体修复及景感营造
水体作为居住环境的一道风景线,干净的水质是保证水体美感的前提。此次水体改造设计以追寻历史踪影、重塑八角塘水体风貌为理念。首先,需要修复水体水质,除了依靠水生生态系统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以外,还可采取人工的物理、生物方法,使水体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提升水体景观生态价值,同时,水体质量的恢复可起到净化空气、调节区域小气候的效果。其次,为使居住环境更贴近自然,在八角塘内加入金鱼、青蛙等生物,打造“鱼戏荷叶,雨听蛙声”的自然情景,并结合木栈道的搭配,给居住环境带来更好的意境美。
3.3.2 植物配置
为营造自然氛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植物配置选择带有乡土气息的植物。在房前屋后处打造微型菜园,鼓励居民种植具有景观价值的田间蔬菜。为改变小区无绿化或绿化效果单一的现象,选择地被、岩生、乔木、落叶、常绿等多种植物,使得小区处处充满绿色,可为动物的栖息留下场所。低矮与高耸的树木搭配可以丰富景观层次,又可起到降低噪音、视觉上拉进距离的作用。
3.3.3 停车场所改造
将凤北路北侧现有停车场进行改造升级,采用地下停车的方式,将其改造为花园广场,既可起到承接东西巷人流的作用,又可丰富基地内的绿化景观。除对停车场进行改造外,还应增加社区内部的停车场地,并对现有内部停车场地进行更新升级,采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结合绿化打造生态停车场。
3.3.4 增加微型景观节点
桂林是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休闲旅游城市,八角塘地区集聚了较多的原住民,是桂林城市生活的缩影。桂林市民常做的户外活动包括:喝油茶、买菜、打字牌、扯板路等,景观节点的加入,目的不仅在于改善景观环境,还可为居民的户外活动提供舒适的场地。景观包括自然景观、生活景观两种,前者可增加环境美观度,后者则可促进社区和谐。因此,规划应拆除临建、违建和部分没有保留价值的住宅,将空间转换为微型景观节点。节点处除种植花卉、树木以外,还应摆放木质座椅、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满足居民对环境及生活场所的需求。树木种植可加大景观节点处的绿荫率,绿荫既可以调节小气候,也可以在夏季起到遮阴避雨的作用,使得更新更加人性化。
3.4 业态更新
3.4.1 增加活力
现状八角塘周边为小型停车场,为了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规划将此区域改造为小广场,在广场周边配套健身、儿童游乐场地,吸引居民来此游玩、健身。定期在小广场处进行当地特色地方戏演出,既可以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休闲活动,也可以起到吸引客流的作用,从而为八角塘地块带来活力。
3.4.2 功能更新
对八角塘小巷内的民居进行功能更新,借助带有桂林特色的建筑风貌以及美食,鼓励该处居民开设民宿、特色餐厅(油茶)、休闲会所等,为八角塘地区吸引客流,增进居民的收入。
3.5 管理及规划更新
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将其融入规划及建设中。加大群众的参与渠道,听从群众的意愿。同时,应用现代科技收集各种数据,增加反馈机制,接收居民意见,对更新质量进行评估,以增加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规划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新不能一蹴而就,没有最好的规划只有不断完善的规划。因此,规划需要分批次进行,应用现代技术,根据反馈机制选择后期规划的最优方案。
4 结语
老旧社区的更新除使空间环境满足居民需求之外,还应注意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振兴文化、促进社区和谐。人是社区的主体,空间环境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社区的灵魂,经济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当研究社区更新时,应对其进行逐一考虑。景感生态学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它可以帮助规划师在理解居民感受、意愿的前提下,将居民的感知信息、自然要素以及社会经济分析融入老旧社区的更新过程中,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