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视角下居民小区更新改造研究
——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区住宅为例

2022-02-03陈佩琪CHENPeiqi巩玉发GONGYufa

住宅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居民景观空间

■ 陈佩琪 CHEN Peiqi 巩玉发 GONG Yufa

0 引言

“2000 年健康多伦多”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自然环境与和谐社区相结合后[1],如何通过更新陈旧的城市居住小区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的居住场所,已成为21世纪全球挑战的议题之一[2]。2013年6 月,第八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赫尔辛基宣言中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提高人群健康[3]。2016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为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指示[4]。因此,在“健康”主导的人居环境新时期,健康中国的战略倡导,以及个人对健康关注度提升的时代背景下,老旧小区更新改造逐步受到各界的重视,并成为是当前热点话题。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促进人类健康的关键要素,而目前老旧居民小区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康,亟需整治。本文基于健康视角,对辽宁工大东区住宅进行更新改造研究,尝试挖掘“将健康引入小区更新中”的可实践性。

1 健康理论

1.1 健康的基本概念

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社会交往等都处于良好的状态[5],其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身体机能健康,指人的各项生理器官发展良好,这也是健康的基本要求;二是对疾病的预防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WHO 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理疾病,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处于完好的状态。其中,心理健康是人体精神层面的健康,社会交往的健康是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1.2 健康住宅的概念

2 健康视角下辽宁工大东区住宅更新策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以下简称辽宁工大)东区住宅位于我国严寒地区的辽宁省阜新市老城区内中心区域(图1),绝大部分住宅始建于20世纪70—80 年代,属于为我国建国后第一批典型小区,是当时辽宁工大教师家属楼。小区内现有主要建筑:住宅楼31 栋,社区中心1 座,老干部退休活动室1 座,废弃厂房1 座,居民2 000 人左右。

图1 东区住宅区位图

2.1 现存问题梳理

2.1.1 建筑立面破损

小区中原始的住宅楼立面形态为红砖外墙、四坡红瓦屋顶、木质单元门。后经过一次修缮,建筑临街面刷上了土黄色涂料,但是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楼栋外立面存在局部损坏及褪色等现象(图2a)。在入口处,地面光滑、铺装破损,缺少无障碍设计(图2b),对冬季居民的出行也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保温材料的介入,建筑抗寒效果极差,致使冬季室内温度难以达到18℃。由于木材单元门老化(图2c),隔声、御寒、防盗功能早已失去,久而久之,居民对单元以外的人群留有防备心理,也影响与邻里之间的正常交往。同时,部分建筑消防道路宽度不足(图2d),不符合规范要求,消防救援车无法进入,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了安全隐患。

2.1.2 景观配套滞后

小区内绿化区十分有限,宽阔的宅间场地填满了铺砖,公共景观杂乱(图2e),加上冬季气候寒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观的设计,也使得小区缺乏活力。夏季,小区绿化空间植物凌乱,新叶与枯枝并存,开阔的场地一片狼藉,原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的休闲空间却成了倾倒垃圾的“无人区”(图2f)。加上小区缺乏物业监管机制,恶性循环,为小区的景观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不利于构建居民健康的生活空间。

2.1.3 交通停车失序

学生想要查阅资料,不用再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可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学习材料或即时信息。学生将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节约时间,减少成本投入,找到想要的学习资料;学生也可浏览实时新闻,关注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利用互联网,学生还可与全国优秀教师借助摄像头和耳麦进行“面对面”互动,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如:大规模网络公开课(MOOC课程)、蓝墨云班课等。

调研发现,伴随私家车的增多,小区内停车无序,宅间道路和建筑山墙道路均成为停车场地(图2g),严重占据了居民的人行步道,对老年居民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居民出行安全指数和居民生活健康指数的创建,也难以促进居民身心健康达标。

2.1.4 活动空间匮乏

居民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匮乏(图2h),室外活动空间场地集中且受限(图2i),少量活动器材、陈旧不堪的健步道、缺失的休闲座椅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健身需求,也难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交流空间,间接影响居民之间邻里交往的环境,健康的人文氛围难以建立,从而容易诱导居民产生孤独、抑郁等消极情感,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将会造成不良结果。除此之外,空旷的活动场地、生锈的健身器材也略显单调和冷清(图2j),很难发挥小区内活动设施的作用,更难实现居民健身锻炼的愿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居民的健康需求。

图2 小区现状问题总结

2.2 更新策略构建

传统的居住小区改造以关注管线的更换与维护为主,建筑的修葺与更新为辅[7],已难以满足人性化居住场所的根本需求,很难激活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感与归属感。在健康视角下,提倡公众参与[8],提取对居民健康生活影响较大的要素,由点到面整合小区及周边资源,有机地将共享空间、休闲广场、公共绿地植入小区中[9],与居民生活空间有机结合。同时,关注环境对感官的敏感影响,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层面提升小区内部空间环境质量,更好地回应居住小区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东区住宅人群结构较为复杂,居民生活模式多元,如老年人需要聊天和棋牌娱乐的空间,儿童需要驻足和玩耍活动的空间,青年人需要健身与休闲放松的空间。因此,对居民健康需求归纳后,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图3)。

图3 居民健康生活需求统计图

2.2.1 立面修复提高居住空间舒适性

居住空间舒适度指数高低可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情绪,间接影响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立面门窗、墙等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降低寒地老旧居住小区冬季门窗占外围护结构30%~60%能耗占比[10]。通过更换、填充、修复建筑围护结构,恢复建筑基本功能,提高建筑墙体的保温隔热效果,减少室内热能损耗,以改善老旧小区室内热环境舒适度。同时,关注建筑文脉在立面更新设计中的应用,延续小区特有建筑元素,在心理上增加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

2.2.2 活力再生改善景观空间愉悦性

建筑色彩、灯光照明、建筑材料及景观小品均会不同程度影响人的心情,进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色调偏重、灯光灰冷等设计缺乏活力性和积极性,常常给人压抑和紧张的情绪,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观测指标[11],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等负面情绪中会诱发心理问题,而愉悦的心情可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建筑材料的使用应注意其安全性和环保性,以及地域文化特色,以增强居民亲和感。良好的景观环境使人身心愉悦,关注景观元素设计亦能对营造良好的居住场所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更新设计中,应解决生态环境恶劣的现状,改善稀疏的休闲设施、单调的建筑物及凋敝的植物给人带来的压抑感。适当运用符号、材质等媒介,打造温情的室外空间环境,植入拥有年代记忆符号的景观设计。同时,采用柔软材料,可对居民安全起到隐形的保护。此外,还要考虑提升设施品质,如便民服务设施、快递寄取、医疗服务站等,按需建设和提升其服务功能。

2.2.3 以人为本提高人行空间安全性

在交通及停车更新中,需要改善老旧小区交通混杂状态,消除人车混流模式,补充无障碍设计。首先,应保证基本交通流线清晰,健全无障碍设施覆盖。其次,规划停车空间,避免混乱的交通流线与车辆停放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通过营建慢行系统[12]实现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借助小区中的自然空间绿地与人文空间景观,使步行系统得以优化,有效增加步行空间的趣味性和安全性,进而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

2.2.4 场地整合提升公共空间共享性

体力活动匮乏是引起慢性病的因素之一[13],运动是健康的重要载体,居住小区在更新设计时应保证居民拥有充足的活动场地与活动器材,保证活动中心健身设备的正常启用与按时开放。此外,应进一步优化室外公共空间,分散活动场地,增加活动区域,提高居民至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同时,要为促进居民之间健康的社会交往提供助力,交往空间领域的亲密感与交往频率紧密相关,良好的交往空间对健康人居亦存在积极影响,对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健康视角下辽宁工大东区住宅更新设计

3.1 建筑立面修缮更新

一方面,将木质单元门替换成封闭性好且耐损耗的语音防盗门,在单元入户处,增加过渡空间(图4a),有效减少冷空气的直接进入,间接提升冬季房间内舒适度;另一方面,使用高效的建筑材料,对外墙增加保温设计,提高建筑的气密性,并对住宅进行外立面修复,在保温层外附着红色劈裂砖及水泥勒脚,保持屋顶原有的压檐,延续居住小区文脉特色(图4b)。其余部分楼栋外立面尝试更新材料,一二层外墙面选用红色劈裂砖,延续传统红砖元素,并在一层围合出红砖矮墙院,增强建筑记忆,3~6 层使用浅杏色涂料(图4c),浅色可以给人以愉悦、舒适、放松感,从而营建健康的居住空间。

图4 建筑立面更新前后对比图

3.2 景观配套优化更新

3.2.1 重构景观元素

在更新设计中,增加绿化覆盖率,合理添置银杏、沙枣树、红端木等适宜生存的植被,夏季遮阴避凉。同时,引用木质座椅,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提供天然的休憩场所,冬季亦可抵挡寒风(图5a)。对杂乱的空调外机,统一采用空调百叶和支架的形式(图5b),增强韵律感,使建筑立面形成特殊的景观风景面,提升视觉愉悦度。

图5 景观空间更新要素前后对比图

3.2.2 完善配套设施

完善社区医院、老幼日间照料中心等便民服务相关配套设施(图6)。提高居民生活便捷度,有效增加就医高效性与可达性。新增物业机制,实时对小区环境起到监管作用,从而为居民营建健康的居住空间。

图6 健康相关配套更新示意图

3.3 交通空间安全更新

3.3.1 增加无障碍设计

在居民楼单元门入口处增设无障碍坡道和电梯(图7a)。首先,在单元入口处设计无障碍坡道,既可以满足老幼及残障人群便利出行,又可以明确室内外高差,避免夏季雨水倒灌。同时,在入口处添加无障碍铺装,对冬季雪天和夏季雨后的湿滑路面起到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其次,电梯的安装可方便居住高楼层的居民出行,降低老年人上下楼梯造成的摔伤风险。

3.3.2 规划停车空间

取消山墙道路与人行道路随意停车模式,考虑小区健康更新的可持续性,在停车更新设计中增设 “充电—停车”一体化新模式停车空间(图7b)。这样不仅解决了停车问题而且优化了停车场地。

3.3.3 营建慢行系统

结合景观以及建筑小品,在小区人行路线中添置舒适的座椅,巧妙借助景观设计划分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的边界,为居民散步提供了特定区域,提升人行道路的安全系数(图7c)。

图7 交通空间更新要素前后对比图

3.4 活动空间共享更新

充分发挥小区内宅间场地优势,将居民健身所需的器材引入宅间场地上(图8a),宽阔活动的空间能够带给居民良好的情绪感知和健康体验,可以大大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机会,提升小区人气,焕发小区活跃的景象。在活动场地中增设座椅并配置辅助呼救器以确保老幼居民户外活动时的休闲性和安全性。优化宅间空间建设活动空间(图8b),既可以有效缩短居民步行到达健身场地的时间,又可以在的情感需求角度下延续居民怀旧心理,以及实现邻里互通的愿景。

图8 活动空间更新要素前后对比图

在有限的公共空间中,将活动与公共绿地相结合(图9),实现“一地两用”低成本更新改造。优化了宅间场地的利用率和使用频度,实现了场地多元融合价值,积极为居民打造出舒适、健康的室外活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居民健身场所可达性与活动空间共享性。

图9 活动与绿地结合示意图

4 结语

以健康为导向,从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切入点,研究老旧小区的更新策略,并结合老旧小区现状,尝试探讨健康更新设计理念,以此为居民营建健康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综合考虑老旧小区更新对居民健康生活的影响后,提出了具体的更新策略,希望能够为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健康水平及环境品质起到促进作用,进而为提升我国现阶段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提供思路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居民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石器时代的居民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石器时代的居民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春天景观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