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组曲《炎黄风情》之《太行春秋》
2022-02-02杨丽珺
○ 杨丽珺
鲍元恺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民族音乐底蕴深厚。他以西方乐器为“媒介”,民族民间音乐为“灵魂”,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现代作曲技巧,其创作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①欧阳灿:《〈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之研究》,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7页。鲍先生希望能够运用本民族的民歌与管弦乐相结合,产生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艺术形态。通过将中国的原生态音乐交响化,来弘展现中华文化艺术的独特神韵。
《炎黄风情》以在江苏、云南、河北、山西等地广为流传的民歌为创作素材,西洋乐器为表现载体,在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实现了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钢琴组曲《炎黄风情》是由鲍先生的学生、作曲家朱培宾根据管弦乐版改编,共6个乐章,24首。《太行春秋》是其中的第6个乐章,包含《走西口》《闹元宵》《爬山调》《看秧歌》4首乐曲。
一、《走西口》作品及演奏技巧分析
民歌《走西口》是河北和山西地区的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奔赴口外(即内、外蒙古)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劳苦大众改天换命的血泪史。它的曲调蕴含着思念和期待的情愫,“走西口”虽然艰辛,但它承载了人们面对艰苦环境,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是“人定胜天”的完美写照。
钢琴曲《走西口》为E徵五声调式,该曲的结构为引子—A—B—A1。引子为震音音型,力度由弱而强,该曲在调性和声上,流露出凄凉的基调,展现出黄土高坡贫瘠的景象,这是由于前3小节出现的和弦变音所致,在与主题的衔接上,中声部采用了五声音阶上行,和声由主到下属,乐曲中特有的五度三音列, 彰显了浓厚的西北民族风情,引出主旋律。
A乐段第4—12小节作为主题的第一次陈述,旋律首先出现在高声部,宛如一位妻子在翘首期盼丈夫归来,其中小六度上行表现出的悲苦情绪也展示了山西民歌音乐的特点。第13—21小节是原主题的第二次陈述,旋律转到低声部。第16—18小节左手连续低音下行,用以增强音乐情绪。第20小节回到主和弦上,并将四五度叠加,渲染山西音乐风格。
B乐段在第22—26小节、第33—36小节出现了高低声部旋律的对话,尽显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触键要深入,气息的运用要符合剧情的发展,从而将走西口的场面鲜活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在演奏中还要注意伴奏声部的音量避免影响横向线条的表达,要想使旋律表达更加感人,可采用由锁骨窝为起点,用气息带动手臂抬起,而后以自然重量下落的方式作为乐句的起始。第38小节内声部八度上行,力度较强,情绪推到高潮,好似男女主人公内心的宣泄。本曲旋律在高中低声部不断穿梭,演奏时要注意,高音区要奏出充满向往之意,中声部需奏出依依不舍之情,低声部则着重对苦难奋斗历程的刻画。
二、《闹元宵》作品及演奏技巧分析
本曲以民歌《闹元宵》和《绣荷包》为素材,表现人们欢度元宵佳节的喜庆场景。《闹元宵》俗称“闹红火”,是描画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民俗韵味,曲调特别适合用来表现热闹非凡的欢庆场面。《绣荷包》表现的是少女制作精美的荷包送给心上人的风俗,是山西河曲民歌,曲调温婉,表达思恋爱慕之情。
钢琴曲《闹元宵》调式为E商—G商—B商—D商,结构为引子—A—间奏—B—间奏—A—尾声。第1小节连续4个重音,后两小节为4组十六分音符音列,需弹奏均匀且具有方向感,注重掌关节的支撑和腕部的放松,声音清晰而富有动力感,和弦弹奏需整齐饱满、有弹性并充满活力,描绘锣鼓喧天的欢闹场景。
A乐段开头左手为和声伴奏织体,右手为旋律,需要模仿唢呐的吹奏方式与音色,注意乐句分句与气息切换。为了表现明亮饱满的色彩,需要演奏者将手臂的重量灌注到指腹,声音要嘹亮而饱满,其中夹杂一些小二度来增添一股山西独有的“醋味”。特别要注意的是左手低声部的伴奏,音型模仿锣鼓点,以此为衬托。
B段以《绣荷包》为素材,温婉的旋律线条由高声部倾斜而出并与A段形成对比。琶音音型是在模仿古筝的奏法,声响效果灵动而优美。大量的琶音音型穿梭于左右手之间,犹如一条蜿蜒起伏的小溪,唯美而绵长,是主旋律的绝妙补充。演奏时需注意手指触键均匀且有方向。
三、《爬山调》作品及演奏技巧分析
爬山调源于内蒙古西部山区,形成于“走西口”的特殊历史时期,是晋北、陕北和(内、外)蒙古三大地区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独特音乐文化形态。它和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是“姊妹”曲种。它属于散板形式,两句为一首,曲调基本相同,旋律高亢嘹亮,节奏自由绵长,音域宽广,山野风味浓厚。本曲由两个曲调构成,以爱情为主要内容,表达了恋人的相互爱慕之情。
钢琴曲《爬山调》的结构为A—B—A1,弹性节奏,调式为#F商—A徵—#F商调式。A乐段,主题在右手陈述,左手为和声伴奏织体。第1—6小节为主题的第一次陈述,第7—12小节主题高八度进行复述。左手伴奏织体由柱式和弦改为琶音,模仿古筝的声音形态。B乐段短小精炼,加入复调写作手法。第15小节一连串的二连音音响呈现灵动之感。A1乐段为缩减的再现乐句。
《爬山调》在原民歌的基础上,旋律多采用五度三音列,节奏较为自由,主题交错。弹奏时应侧重情感表达,主旋律要表达清晰,用触键深浅来表现情绪变化,伴奏织体丰富多变,交杂出现在绵长的旋律之中,注意控制音量以免喧宾夺主。在结尾处速度逐渐变慢,力度由深到浅直到消失,营造出主人公渐渐远去、歌声慢慢消失的画面。
四、《看秧歌》作品及研究技巧分析
民歌《看秧歌》是祁太秧歌的代表曲目,在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有三百多种曲调。本曲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以明快的节奏型而闻名,曲调别致,特点鲜明。讲述了一对姐妹去邻村看秧歌路上的所见所闻,运用轻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刻画出鲜活的农村少女形象,闹秧歌的热烈场面也将音乐推向高潮。
钢琴曲《看秧歌》为变奏曲结构,前奏—A—A1—A2—间奏—A3—A4—A5—尾声,为G羽调式。乐曲基本保留了原民歌的音乐特征,一开始就极力向听众呈现看秧歌时的热闹场面。引子篇幅很大,共18小节。全曲节奏变化尤为丰富,弱起拍、后十六、切分音以及不断改变重音位置的写作手法,强烈推进音乐进行。谱面以八度进行为主,重音部分突出锣鼓喧天的气氛。第3小节,旋律动机转入左手,与前两小节形成强烈反差,模仿大鼓的鼓点。
第19—36小节,为主题的第一次陈述,旋律在高声部,左手伴奏用四、五度分解和弦来突显民族风格, 要特别注意倚音奏法,似在模仿晋胡演奏。第24—25小节由句尾的G音到句首的D音有着12度的跨越,一定要注意气口的拿捏,做到声断情不断。
第37—51小节为主题第一次变奏,高八度演奏。第37小节,主旋律变为三、四度音程进行,低音伴奏声部为琶音音型,并在曲调下方加入了以四度为主的复旋律,中间辅以三度和二度音程,和声更加丰富,左手演奏以连跳音为主,要注意音量的控制。尾声为第133—135小节,材料为引子部分,力度达到最强,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五、一点关于民族音乐复兴的思考
《炎黄风情》所选用的民歌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源于民间真实生活形态,受独特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及历史背景影响而产生。鲍先生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民歌,并以它们为素材,与西方交响音乐形态相融合,完美呈现了一幅跨时代、跨时空、跨地域、跨国界的宏伟艺术蓝图,为当代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成为世界音乐领域中的一块瑰宝。《炎黄风情》的问世受到了全世界华人的喜爱,开创了中西方钢琴音乐相融合的新纪元,用音乐的形式还原历史、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同时也留给人们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中华民族音乐具有旋律优美、线条流畅的特点,在继承它的同时,作曲家运用了西洋多声部的写作手法。同时,运用不断变化的钢琴触键法去模仿各种民间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音响效果,如唢呐、锣鼓等,将一幕幕中国乡土悲欢离合、节日欢闹的画面刻画得栩栩如生,赋予了传统音乐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让我们的民族音乐之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
由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进行创作与创新的同时,一定要树立完善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的保存意识,要以传扬民族音乐文化为荣,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挖掘和创造。深入民族民间音乐沃土,结合各地文化风俗、音乐体裁和民族乐器演奏特点,是21世纪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路径。
自2020年开始,我国在美育教育方面开始了重大的改革与新举措,提升年轻一代的音乐文化素养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将直接影响和提升孩子们的艺术审美和获得幸福快乐的能力。只有抓住教育的前端,将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尽早地输入,才能最大程度地建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高校音乐教育应提倡高校在音乐教育中大量融入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要素,转变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如今,正处于国家文化政策明晰、目标明确的大好时机,音乐艺术工作者应担负起弘扬和保护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着眼当下,设定好既适应当代文化发展趋势又能承接传统音乐文化脉络,既能与世界音乐文化相融合又能彰显我们民族特色的策略,建立和健全我们的传承体系,适应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