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唱片迷
2022-02-02小泽征尔村上春树著刘名扬译
〔日〕 小泽征尔、村上春树著,刘名扬译
小泽征尔(下文简称“小泽”):或许有点难以启齿,我原本对所谓的唱片迷——也就是那些手头有钱、拥有高级音响、收集了许多黑胶唱片的人——没有什么好感。从前我身无分文的时候,曾拜访过这类人,只见他们家满是富特文格勒等人的唱片。但这种人通常在为事业忙碌,待在家里的时间极少,不过是偶尔听听音乐。
村上春树(下文简称“村上”):的确,有钱人几乎都忙。
小泽:是的。不过和您聊到现在,最叫我佩服的,是您听音乐的确听得很深入。在我看来,您欣赏音乐的方式和所谓的唱片迷完全不一样,虽然您也收集了许多唱片。
村上:该怎么说呢。我平常很闲,也几乎都待在家里,所以不仅收集唱片,还能幸运地从早到晚听音乐。
小泽:您关心的不是封套设计如何如何,而是愿意潜心钻研内容,这让我感到很有趣。起初我们是从格伦开始聊起,话聊开了,我自己也来了兴致。前一阵子我因公去东京某家大型唱片行,在店里待了好一阵子。看着店内的一切,对这类东西的嫌恶又重返心头。
村上:重返心头……是指对黑胶唱片或 CD 这些商品的嫌恶?
小泽:嗯。这种感觉原本早就忘却了,因为和自己的生活不再有关系了。但那天待在唱片行里,这股嫌恶的感觉忽然又从沉睡苏醒。倒是春树先生您不是音乐家,就立场而言,想必和唱片迷比较接近。是吧?
村上:似乎是这样。毕竟我只懂得收集唱片和听音乐。虽然也常去听音乐会,但并不会演奏音乐,只能算玩票性质的门外汉。
小泽:和春树先生聊音乐让我感到有趣,当然是因为您的看法和我的有许多不同之处。对我而言,最有趣的其实正是个中差异。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一种学习。我第一次有机会发现,原来这些事也能这么看。
村上:能被您这样夸奖,真是非常荣幸。毕竟我将听音乐视为人生中至高无上的喜悦。
小泽:在那家唱片行,我忽然有个念头——希望我们这些对话不是给唱片迷看的,而是能聊出些唱片迷不感兴趣,唯有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才喜欢的内容。希望在往后的对话里,我们都能坚守这个原则。
村上:好的。那我就尽量将对话整理成唱片迷读来索然无味的文章。(笑)
经过这番有趣的对话后,我又仔细想了想。从前,收集唱片就能赋予我无上的愉悦,这方面的确和小泽先生所说的“唱片迷”有几分相似。虽不认为自己算个“迷”,但生性爱钻研,多少还是对“物”心怀几分执着。例如我十几岁时,很热爱茱莉亚弦乐四重奏演奏的莫扎特《海顿弦乐四重奏》中的《d小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K421),有段时间反复听这首曲子。因此每次想到这曲子,脑海便自动浮现茱莉业弦乐四重奏那利落的演奏,还有那张唱片的封套设计。在我心中,的确有这种先入为主并视它为标准的倾向。从前唱片价格昂贵,我对每张唱片都极为珍视,反复聆听,的确常下意识地(有点类似恋物澼)将音乐与“物”视为一体。或许这有点不自然,但我不会演奏音乐,只想与音乐合而为一,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有能力赚点钱后,我便开始搜罗购买形形色色的唱片,热心地欣赏音乐会,比较不同的演奏家如何诠释同一首曲子,也就是将音乐相对化,从中获得无上的愉悦。我心目中的音乐形象,就是以这种形式一点一滴架构而成的。
相对地,在小泽先生这般以研读乐谱为中心投入音乐的人眼中,音乐想必是一种更纯粹、更内省的东西。至少不会轻易将音乐与有形的“物”联系起来,或许还认为两者有极大的差异。不难想象以这种方式与音乐结合,想必更自由,也有更大空间。或许有点接近不依赖翻译,直接从原文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与自由。勋伯格曾说过:“音乐并不是声音,而是概念。”但普通人并不懂得用这种方式欣赏音乐。深谙这种门道的人当然令人钦羡。因此,小泽先生劝我“要不试着学读乐谱”,因为“如此一来,您将发现音乐其实多么有趣”。我学过一点钢琴,也能看懂简单的乐谱,但碰上像勃拉姆斯的交响曲那样复杂的作品,也只能举双手投降。“只要找个好老师学几个月,春树先生您应该很快能学会。”大师这般勉励,但我依然觉得绝非易事。虽想找个时间挑战,但想不出自己何时才有勇气。
不过有时候,在正式访谈前的闲聊中,我借着进行这种堪称坦率的对话,得以更正确、更全面地见识到了小泽先生和我在音乐态度上的根本差异。我想这个发现的意义非常重大。不消说,专家与业余人士、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其实隔着一道高墙。尤其当对方是位超一流的专家时,这道墙不仅高,还十分厚实。但我觉得这未必就是敞开心胸对话的障碍,毕竟音乐是如此宽广。最重要的是找出一条越过这道墙的路。不论面对何种形式的艺术,只要双方有自然的共鸣,就一定能找出这条联系彼此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