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有幸见证了它踏出的第一步
——贺《中国音乐大典·总目》出版

2022-02-02戴嘉枋

中国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音乐学院高精尖总目

○ 戴嘉枋

我曾在中国音乐学院工作的几年间,对于中国这所唯一以培养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音乐人才为己任的院校,有过这样的殷切期盼:她应该是中国音乐的教学中心、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传播中心。在音乐的教学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拥有上,与其他单位相比,则当尽力达到“你无我有,你有我全,你全我精”的程度。当然,鉴于当时人、财、物诸种条件皆不具备,此期盼无疑于痴人说梦话。

也因此,约五年前,我听说中国音乐学院刚上任不久的王黎光院长,争取到了国家的巨额拨款资助,交由该院新成立的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担,启动编纂“集中国古今音乐成果资源大成”的《中国音乐大典》,心中颇为激动。作为一位业内人士,我深知这项工程意义重大不凡,若能由此对文、谱、图、音等历史资料,进行一次竭泽而渔性质的收集,有了这个基础,不仅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将能得以点、线、面俱全的立体化的呈现,而且对于当下及后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进一步揭示中国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创造出新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音乐,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养料。无疑,它名副其实的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盛举。何况,虽非我为,却圆吾梦,值得欣慰!只是我也有点杞人忧天:尽管中国音乐学院不乏人才,但要肩挑如此重担,却也相去不啻天渊。此工程浩瀚宏博,将如何进行?

所幸约两年多之前,我接到了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王萃的电话,拟聘我为《中国音乐大典》审定委员会成员,参与《大典》各阶段工作及相关事宜的检查、评审。能忝列参与这项工作的进程,我深感荣幸,于是欣然应允。在我询问目前的工作情况时,她告诉我《大典》编纂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不久《大典》各编第一阶段的架构设定就将面临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几天后,我在高精尖创新中心所在的北辰世纪中心A座一隅,见到了审定委员会的部分同仁:樊祖荫、王耀华、田青、俞人豪(后面所见到的成员还有伍国栋、赵塔里木)。放在我们面前的是“文论”“图像”“乐谱”“音像”四编四摞沉甸甸的架构文件。在我们审阅文件和听取各编主编汇报之际,我才了解到,大典的编纂工作集中了目前中国音乐理论界最优秀的一批专家学者:“文论编”首席专家为张伯瑜,“图像编”首席专家为王子初,“乐谱编”首席专家是张振涛、萧梅,“音像编”首席专家是李松,他们均来自全国各个院校和文艺单位,无一不是相关领域的达人翘楚。除了负责编纂与评审的170余位专家外,另有本、硕、博研究生、博士后编辑人员180余人,共计350多人参加这项工程。至此,我的疑虑也彻底打消了。

之后的近两年时间里,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前往北辰世纪中心A座,参加大典的评审工作。在每次评审之前,我们事先会将材料进行审阅,提出我们认为存在的问题,并准备好改进的建议。在会上,则与各编相关人员就这些问题相互交换意见,展开讨论,最后形成共识,付诸于由我们每人签名的评审决议书。会后,再经各编负责人将决议书实施结果反馈给我们后,这一程序方告一个段落。对于这个由工程项目临时组建的团队工作,我很难忘怀。一是工作效率高。工程浩大,环节众多,要有条不紊地整体性推进工作,众多程序设计及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调是关键。在我的印象中,《大典》的工作机制在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大典》主编王黎光和各编首席专家、审定委员会主任樊祖荫的领导下,像一台齿轮咬合紧密的机器,始终在有效运行着。二是在我们的评审过程中,审定委员会与各编的专家,尽管相互间发生过多次不同意见面红耳赤的争论交锋,乃至某编首席专家一气之下拂袖而去的情景,但是这一切都就事说事,没有妨碍彼此间的深厚友情,并不因此影响《大典》工作的进程。沉浸于崇高的工作,会使人不自觉地摆脱庸俗,从而也趋于高尚。大概正是大家共同信奉这“总结中国文化土壤中生发出的音乐资料,勾勒中国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核”的工作目标,才使得我们有了如此愉快的工作经历,以至去年秋天,在随着《大典》四编的“总目”成型,宣告《大典》一期工程结束,工作暂告一个段落后,大家在重担终于卸下的告慰之余,均有点恋恋不舍。回顾这些往事,我的心中至今仍不无温馨和留恋。

作为《大典》的先期成果,近一百余册、三千万字的四编“总目”目前即将陆续出版。众所周知,“总目”的完成,虽然已经意味着,《大典》编纂所列的文献资料已经环珮于掌、成竹在胸,但它提供的毕竟还只是这些资料“所在”之处的踪迹,资料的需求者还须据此按图索骥,寻觅到它们“所在”的纸质或音频、视频载体,然后方能得窥全豹;倘若这些载体属于非正式出版物或在公共图书馆没法找到,也就只能令需求者空留遗憾了。事实上,据我所知,就纳入四编“总目”的资料,除了少量的正式出版物有所载录外,绝大部分是诸如“音像编”中的田野采风录音,“乐谱编”中的民间抄本、手稿,“图像编”中的考古照片或私家摄影,“文论编”中的古籍孤本等,多为于世仅存,别处难求的独一份东西。

显然,目前“总目”所呈现的,还是一份叫人口水直淌,却无处下嘴的饕餮盛宴。如何能在目前有版权保护法的情况下,使资料需求者能直接、便捷、完整地使用这批丰厚无比又极其珍贵的资料,真正能发挥出这旷世巨典的作用,显然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建立相应的专业数据库,大概是唯一的解决途径。令人振奋的是,据悉《中国音乐大典》的后续经费已获得批准,二期工程有望于不久后启动!

作为一个有幸见证《中国音乐大典》如何不无艰辛地踏出第一步的人,在衷心祝贺她“总目”出版的同时,也热切期待她早日完工,为中国音乐文化在当下的发展,发挥她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音乐学院高精尖总目
永荣股份迈向“高精尖”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总目次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第36 卷总目次
黑龙江:粮食产业迈向“高精尖”
北京时尚控股“高精尖”产品登陆“上海滩”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