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实施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
2022-02-02诸葛蔚东刘明马晨一
诸葛蔚东?刘明?马晨一
【摘要】 文章分析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实施的整体状况、出版规律和特征,展现了该项目的立项内容结构、不同语种间的主题偏好、各语种间的主题结构差异以及所涉学科数量和语种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未来可能的优化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新时期中国学术外译高质量发展和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学术出版;图书;走出去;影响力;传播
【作者单位】诸葛蔚东,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刘明,中国科学院大学;马晨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金翼”(21WSHB007)。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1.010
对外出版在传播中国声音中具有重大使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出版事业是做好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迫切需要。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下简称“外译项目”)是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主管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进入国外主流渠道传播,以增进国外对当代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诸多项目中,外译项目虽然相对年轻,但十余年间该项目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前行。本文从基本态势、申请要求、立项主题、传播效果等方面展现外译项目的实施现状。
一、立项数量增长态势明显,语种和学科分布趋于多样化
外译项目最早始于2010年,第一年立项名单中仅有13个项目,申请主体多为出版机构,个人申请立项数量少,立项作品主题也较为单一[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視对外传播工作,提出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外传播观念更加务实、成熟,对外传播实践更加注重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点支持项目,外译项目也加速发展,立项数量逐年攀升(图1)。
从覆盖的语种和国家范围来看,项目初期仅支持英文版著作立项,2012年起首次明确支持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8种文版立项[2]。2019年又在英语、法语、俄语、汉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5种联合国官方工作语言的文版之外,首次提及“其他文版主要侧重于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大大推动外译项目进入快速发展期[3]。截至2021年,外译项目共涉及28种语言,其中英文版项目达到56%,小语种文版中韩文、俄文、日文三类语种文版的立项数量最多,占比分别为12%、10%、9%,之后依次是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图2)。此外,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立项数量累计有67项。俄罗斯、韩国、日本因地理位置原因,与我国交往密切,成为重点传播区域。
学科方面,外译项目最初涉及马列·科社、哲学、理论经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8个学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外译项目立项著作当前的学科分布逐渐多样化,形成多学科共同繁荣的局面,向海外呈现日益丰富立体的中国叙事。目前,立项成果已覆盖国家社科基金学科分类表中的25个学科,按照社科基金学科分类表对图书进行分类,中国历史占比最大,哲学、中国文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也举足轻重(图3)。其中,2010—2019年的立项项目按照立项结果中公布的学科分类进行统计,2020年、2021年的立项项目依据立项著作的内容对学科进行分类。
二、海外出版机构筛选日益规范,英语区出版机构仍为主流
出版机构对学术著作的出版发行具有学术增益的作用,鉴于学术出版兼具学术性、社会性、商业性等多元属性,学术出版社的品牌、出版发行和运营能力对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的传播影响重大。从全球来看,学术出版社的集中度较高,几大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图书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了全球绝大多数期刊和专著。
在外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中方出版社对所选择的海外出版机构承担着重要责任。在项目实施早期,中方出版社全权负责项目的翻译和出版事务,项目选题由中方出版社推荐,译者由其联系,海外出版机构也由其确定。2013年起,外译项目首次要求申请人(单位)在申请前必须与国外权威出版社签订合同。2015年后,为推动立项项目在海外高质量出版,提升作品的学术价值,外译项目对申报方式进行了大幅调整,形成了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和国外出版机构指导性目录,并且明确提到“未列入指导性目录的立项申请,原则上不予受理。未列入目录但确属权威出版机构,须由申请人提供证明其学术出版资质的详细文件材料(含该机构的基本情况、已出版的中国主题代表性学术著作及其发行情况)”来证明机构的出版实力。
2021年纳入出版机构指导性目录的64家全球知名出版社多为各国家和地区权威的综合性出版机构,其中,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英文区学术出版社是主流,占比最高。权威指导性目录的出现有利于外评项目规范化管理,引导立项图书进入国外主流出版渠道,对提高立项项目的海外影响力和出版质量效果有重要作用。指导性目录也在不断地动态调整中,对海外出版社的筛选日益严格,纳入目录的出版机构数量逐渐减少。2016年公布的出版机构指导性目录中,共有93家海外出版机构,但2017年下降至54家(图4)。
从不同文版图书出版机构的调整情况来看,日文版图书出版机构的变动最大。2016年出版机构指导性目录中共包含16家在日出版机构,但2021年出版机构指导性目录中仅剩岩波书店、东方书店、京都大学学术出版社和NTT出版社4家机构,调整的标准主要是基于出版机构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知名度(图5)。
本文依据日本国会图书馆馆藏数据,对2017年之前立项的共47个日语项目进行检索后发现[4],在已经出版的30本书籍中,共涉及20家不同的在日出版机构,2017年出版机构指导性目录中划定的4家在日权威出版机构出版的图书仅有5种,占比仅为17%。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录删减的出版机构中,许多小语种国家的出版机构在学术出版界也十分具有影响力,如日本有斐阁出版社是日本国内历史悠久的社科学术出版社,尤以权威学术类书籍和教科书出版知名。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海外出版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小语种国家和地区出版生态差异性强,出版机构各具特色,严格的推荐目录可能使得小语种图书和部分专业类书籍的立项和对外出版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在平衡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小语种国家的出版机构遴选,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联合申请制全面实施,申请人(单位)头部效应加强
为整合项目主持人和出版机构双方资源,提升出版质量,2019年外译项目开始全面推行学术类著作联合申报制,分为出版责任单位和项目主持人两个责任主体,共同承担项目实施责任,不再接受个人单独申请立项。这种申请机制的改变,不仅明确了责任主体由项目主持人和出版社双方共同构成,也有利于推动出版机构和专业领域译者之间的合作,提升翻译质量,调动专业领域高校教师的积极性[5]。
随着外译项目在国内学界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出版机构和申请人的数量与实力也呈现增长趋势[6],申请者和出版社的头部效应显著增强。在2019年联合申請制发布后的三年中,98家出版机构共申请了583个项目立项,申请项目数量排名前十的出版社共立项359项,约占立项总数的62%。作为国内一流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出版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立项最多(图6)。在项目主持人的联合申请者中,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者分别以29项和25项的申请数量占据前两位(图7)。
然而,联合申请制下参与主体众多,如何组织项目实施、由谁主导和协调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成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此外,部分译者在不了解书籍版权归属的情况下盲目与出版社订立合同,也可能导致一本专著被多个译者申报,或译者随便与国内非原著的出版社联合申报等情况[7]。因此,在联合申请制下明确翻译责任和出版责任后,外译项目如何提升申请把关质量,通过更有效的组织模式提高翻译出版质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传统文化类著作立项数居于首位,不同语种主题偏好差异明显
外译项目早在2010年设立项目时就发布了关于立项内容主题的规定,要求申请立项的作品主题须在以下五大领域之内[8]: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优秀成果;研究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展经验的优秀成果;研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等各个领域,有助于国外了解中国发展变化、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优秀成果;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具有文化积累和传播价值,有助于国外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成果;其他适合向国外翻译推介的优秀成果。2015年起,外译项目将原本“其他适合向国外翻译推介的优秀成果”替换为“研究人类共同关注话题、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有助于参与世界学术对话、反映我国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成果”。2017年,外译项目将原本的领域一和领域二合并,最终形成四大领域的主题规定,之后再未出现重大变化。
本文按照外译项目最新的四大领域划分对2010—2021年间立项的共1458个项目进行编码分类,分类标准除参考外译项目最新的表述外,还结合具体的立项内容进行细化。主题一强调介绍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绝大多数属于马列·科社学科。主题二可以概括为前沿社科类,研究对象是当代具体的前沿社会现象,或者代表了某一学科最前沿领域的研究。主题三侧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介绍,此类著作以历史学和艺术学科著作为主,兼有哲学、考古学等,学科覆盖范围较广。主题四强调国际话题,如国外历史文化和国外特有问题的研究,区域或国际关系问题、中外学术交流问题的关联或比较研究人类共同议题的研究著作,如环境问题、语言现象等,最终得到每年立项作品的主题分布情况(图8)。
数据显示,2010—2016年期间,主题一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主题四鲜少涉及。2017年开始,四个主题的分布结构渐趋稳定,主题三类内容始终占据第一位,且在数量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等各领域具体现象进行研究的前沿内容很受欢迎。整体而言,在项目实施十余年来的主题结构分布中,主题一和主题四方面的内容占比相对较小,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国际共同关注的议题等话题立项数量相对较少,且多年未有明显增长。未来,在外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提高这两个主题的立项比例,向世界更好地讲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面向全球议题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进一步对四大主题在不同语种中的立项情况分别考察可以发现,不同语种都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内容的主题三作为外译的核心,但又有着各自差异化的特征(图9)。在韩文版图书中,传统节日考证、传统工艺研究等都是韩文版高频立项的内容,如《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国艺术》《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等。与此同时,由于韩国历史上深受我国儒家文化影响,儒学类图书的立项内容也显著高于其他小语种文版。
在日文版图书中,语言学、法学和中日交流构成了外译图书的关键词,尤其是法学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每年都占据相当高的比例,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学界受日本影响较深,与日本的学术交流也尤为活跃。如在法学界,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一直与日本法学界保持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法学研究人才基本都受到过日本法学界的影响,尤其是刑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著作引介对我国当代法学体系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介绍中国绘画、音乐、文学及文化的俄文版图书中,《中国山水画史》《中国工艺美学史》等图书占据主流,关于国际议题的立项成果相对比例要高于其他文版。在139种俄文版立项图书中,有18%与国际议题相关,显著高于主题四在其他文版中的比例,关注的重点话题包括中苏关系发展史、冷战史、国际共运史、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不同语种立项图书主题结构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国对我国学术外译成果的不同偏好,为此,面向不同的国家有针对性地调整立项的主题和结构,对提升整体对外传播效果具有明显的意义。
五、著名学者著作倍受欢迎,海外出版传播效果良好
了解立项图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既是外译项目实施现状评估的重要部分,也是进一步推动项目更好开展的基础。2014年9月和12月,外译项目进行了两次成果选介,共介绍了32本往年立项书籍外译本在国外的出版传播情况[9]。有学者以“学术被引率”作为传播效果的评价标准对2010—2016年间立项图书的中文版图书在国外的传播效果进行了评估[10],但对立项后翻译出版的外文版图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尚未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图书在世界各地图书馆的馆藏数量是衡量图书海外影响力的重要指标[11],本文依据OCLC数据库中的worldcat库对外译项目2010—2020年间立项的所有英文类项目进行检索,以考察外译项目立项图书的海外出版传播效果。该数据库基本反映了从公元前1000多年至今世界范围内图书馆所拥有的图书和其他资料[12],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表1)。
研究发现,目前已出版图书的平均出版周期大致为2.87年,绝大多数书籍都被超过10家海外学术机构图书馆收录,部分书籍在国外出版后很快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冯俊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情词典》一书的英文版在2012年出版后,在东南亚地区销售势头迅猛,被列入麦格劳希尔公司2013年度专著类图书榜单,并入选其2013年5、6、8、10月份的专著类图书推荐名单和新加坡政府2013年度采购图书清单,成为入选清单中为数不多的中国研究图书。2014年立项的葛兆光教授的《宅兹中国:重建关于“中国”的论述》英文版201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被345家海外图书馆收录,成为迄今为止外译项目海外出版图书中被海外图书馆收录数量最多的书籍(表2)。
综合立项数量和被海外图书馆收录的情况可以发现,海外影响力较高的原著作者多为中国经济、政治、哲学、法律、社会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可度的资深专家。由于外译项目的资助对象定位为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而基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从而使得立项著作原本就是各个学科领域资深专家学者的代表性学术著作。如李培林、蔡昉、王利明等当代学者的作品被外译项目立项次数较多,他们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法制体系建设、人口劳动问题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问题的研究著作都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在海外出版。此外,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的多部作品也被翻译成不同的文版在海外出版,体现了外译项目在突出前沿性的同时对经典著作的重视。
与此同时,一些书籍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在国外大众传播领域也产生了影响。如2016年立项《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一书202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后,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被90家日本各地的图书馆上架。在日本最大的图书交流网站booklog上,该书被多人标记“看过”且有多篇日文书评[13]。在越南等 “一带一路”沿线的小语种国家,中国图书的影响力仅次于英语图书[14]。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仍有一些立项项目在OCLC数据库中未能查到海外出版信息,这意味着这部分作品要么没有结项,要么没有在国外主流的出版渠道发行,如何提升有效出版率是充分发挥外译项目作品传播影响力的基础。
六、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优化建议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外译项目已成为中国学术著作走向海外的重要驱动力,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的建构与传播。随着申请流程的完善及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外译项目在国内外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外译项目在推动中国学术著作走出去中具有独特价值。为进一步发挥外译项目的传播效能,基于对外译项目实施十余年现状的考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1.加强项目实施中的全流程管理,提高学术著作翻译出版质量
在项目实施环节,当前的新申报要求规定,要实施中外编、译、学协同合作的团队制,由联合申报主体共同商议组建课题组,并积极鼓励海外汉学家、译著所涉领域优秀华人学者和外方其他学者以各种形式参与课题组。随着参与主体的进一步增加,今后需探索出更为有效的中外各类作者和中外出版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细化译者和国内机构之间的分工规则和对各自的资质要求,建立起不同学科中国特色学术词汇的对外翻译关键概念和表达体系,充分发挥联合申请制的优势,积极依靠海内外力量提高翻译质量。
在项目立项后,要加强项目的跟踪和对接机制,及时跟踪项目的实施进度,协调解决立项后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尽力保障资助项目能够在海外成功出版;通过设定项目结项考核流程明确大致的结项周期,对项目的翻译出版情况进行追踪和公示,制定資助金额在各个阶段的发放标准等方式,不断提高外译项目的出版率。
2.优化立项作品的主题分布,增强外译著作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外译项目重点支持的四大主题目前分布有较大差异,对选题内容中马克思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共同关注话题、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译介还相对较少。从当前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来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此类主题是建立未来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为此,加大对该领域优秀学术著作的挖掘和翻译出版势在必行。
其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前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阵地,在实践中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此,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阐释和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等方面积极开展优秀著作的对外翻译出版,传播中国实践与中国道路。
其二,外译项目的主题四强调关注全球共同议题与国际上超越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世界性话题,如环境问题等事关人类命运的议题容易引发多数人的共鸣,这也是我国学术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点领域。外译项目未来应加强对该领域内容的立项,以推动我国优秀学术成果走出去。
其三,外译项目的立项图书侧重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而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处于快速发展期,反映新时期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大量涌现。因此,在推动外译项目持续繁荣的同时,应对立项作品的内容、质量、主题等进行充分论证和综合考察,提高介绍我国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项目立项比例,展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研究风采。
3.因地制宜开展小语种图书的翻译出版,突出文版特色性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日益拓展,外译项目面向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增加,小语种文版的翻译出版在外译项目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通行53种官方语言,外译项目目前覆盖28个语种。为更好地面向全球开展学术研究著作的传播,外译项目应对小语种文版的外译发现机制进行优化。
其一,由于小语种国家具有独特的出版发行生态,推荐出版机构指导性目录的制定应更灵活,坚持权威性与针对性并重,扩大对小语种区域和细分专业领域学术出版机构的研究和认定范围,便于项目申报人顺利完成翻译出版工作。
其二,积极关注不同语种区域受众的独特偏好和出版环境,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项主题进行适应性调整,在选题规划和内容选择上考虑不同国家的特点,坚持实施宗旨与海外受众偏好并重,更好发挥外译项目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其三,有针对性地资助一批中国学者将小语种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度研究著作翻译成相应的文版,更好推动与小语种地区的跨文化交流和多种文明间的互学互鉴,不断增强小语种立项内容的特色性和地域性。
4.拓展与海外知名出版机构的合作关系,提升外译作品的发行质量
虽然外译项目在推荐目录中列出了众多优秀的全球学术出版机构,但在出版实践中,大量出版机构均基于与国际出版书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出版发行工作,合作出版机构的选择非常集中,鲜少有著作在具有很强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知名高校出版社出版。
为此,一方面,应积极鼓励项目联合申报方在选择海外出版机构时充分考虑著作的特定受众,积极拓展与海外出版机构的合作关系,选择最佳的海外合作出版方打造精品译作。另一方面,国际知名高校出版社在开展中外学者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学术成果进入国际学者视野、提升学术领域国际话语权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可依托国内外高校及出版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积极与国际知名高校出版社合作,提升外译著作的学术影响力。
5.重视外译项目在海外的传播推广,提升外译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外译项目虽已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但許多图书在全球图书馆的上架数量还比较低。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亟须加大对外译作品的运营和推广力度。
其一,可在项目资助费用中明确规定后续用于推广的资金比例,鼓励项目负责人和出版单位积极关注外译图书的海外推广效果。
其二,要充分考虑国外读者的需求,进一步加强中外合译模式的探索,提高翻译质量,尤其要重视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外话语转换,在语言表达上更准确、地道,让国外受众不仅感兴趣,还要读得懂。
其三,积极通过与高学术影响力的海外出版机构、书商、大学、学者等开展合作,加强面向国外学术图书市场的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定向推介、主题推广等多种形式推进立项书籍的海外传播,进一步发挥学术出版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让海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早期立项名单[EB/OL]. (2019-09-15)[2022-08-15]. http://www.nopss.gov.cn/GB/219534/index1.html.
[2]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近年申请公告[EB/OL]. (2022-04-15)[2022-08-15]. http://www.nopss.gov.cn/GB/219469/431031/index.html.
[3]布占廷,吴亚静. 中华学术外译翻译语言选择研究[J]. 翻译界,2022(1):70-88.
[4]日本国会图书馆[EB/OL]. (2022-08-15)[2022-08-15]. https://ndl.go.jp/zh/index.html.
[5]吕秋莎.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助力中国学术著作走出去: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2020年的统计分析[J]. 出版参考,2021(11):26-32.
[6]尹洪山.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调查分析[J]. 出版科学,2018(4):64-68.
[7]夏侠.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发展研究[J]. 出版参考,2021(4):9-31.
[8]关于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公告[EB/OL]. (2010-01-08)[2022-08-15]. http://kyc.uibe.edu.cn/glwj/gjwj/30294.htm.
[9]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4年成果选介[EB/OL].
(2014-09-17)[2022-08-15]. http://www.nopss.gov.cn/n/2014/0917/c373410-25678657-2.html.
[10]王伟.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2010—2016)引用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2019(5):13-16.
[11]诸葛蔚东,崔爽. 基于OCLC数据库的科学出版社图书影响力分析[J]. 出版广角,2017(3):26-28.
[12]oclc数据库[EB/OL]. (2022-08-15)[2022-
08-15]. https://firstsearch-oclc-org-s.qh.yitlink.com.
[13]日本图书评测交流网站图书评价情况[EB/OL]. (2014-08-15)[2022-08-15]. https://booklog.jp.
[14]何明星. “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中国图书翻译出版的现状与应对[J]. 出版广角,2015(1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