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意识与张恨水小说创作的得与失

2022-02-02

东吴学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金粉因缘张恨水

谭 望

多年来在张恨水研究上学界普遍关注的是他与通俗文学、新文学的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各类传播学理论的不断引入,对张恨水小说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观察视角。然而,传播学视角下的张恨水研究往往聚焦于张恨水的报人身份及其与现代传媒的关系,对于张恨水自身传播意识的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不管传播理论多新,不管传播平台多新,也不管传播技术多新,张恨水自主的传播意识才是产生作用的关键。这种传播意识的形成依靠张恨水多年报人生涯的催生,也源于经济状况、现代稿酬制度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传播意识对张恨水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促进了张恨水对于小说的改良、增进了张恨水与受众的良性关系,在助推张恨水小说的出版发行上更是效果显著。但是,传播意识也造成了张恨水小说创作上情节理想化、同质化以及思想深度某种程度弱化的问题。本文以传播学5W模式作为基本研究范式,通过对张恨水小说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这五个维度的解析,探究传播意识对张恨水小说创作与传播带来的影响。

一、张恨水小说传播意识的形成

在文学作品传播中,作者是最重要的传播主体。作者对其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发挥主导作用,其作品体现的通常是作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张恨水小说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主体张恨水本人毫无疑问对其小说传播产生巨大影响。纵览张恨水的文化生涯,可将他称之为一个“半新半旧”的人,在张恨水十五岁之前,张恨水几乎被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自小阅读的古典文学中的传奇故事、诗词歌赋等对其日后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其小说中往往能见诗词等传统的文学样式穿插于白话小说之中。从十五岁开始及以后的数年,张恨水开始接触现代新思想,并初步踏入现代出版行业。张恨水由最初的小说投稿,到小报馆编小稿,再到二十四岁时成为芜湖《统江报》总编辑。此时,张恨水已经对现代出版行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他仍未具备鲜明的小说传播意识。张恨水曾回忆道:“当年写点东西,完全是少年人好虚荣。虽然很穷,我已知道靠稿费活不了命,所以起初的稿子,根本不是由‘利’字上着想得来。自己写的东西印在书上,别人看到,自己也看到,我这就很满足了。我费工夫,费纸笔,费邮票,我的目的,只是满足我的发表欲。”①张恨水:《写作出版之始》,《张恨水全集》第64卷,第33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由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张恨水当时仅是有着作品能够出版发表的欲望,对于出版作品的数量及影响并未有任何他想,自然谈不上强烈的传播意识。并且,作为当时初出茅庐的投稿作家,张恨水的名气十分有限,投稿获利甚微,因而也难以由稿费刺激他的传播意识。然而,随着小说《春明外史》的叫座,张恨水的名气水涨船高,小说约稿接踵而至,与之而来的稿费更是不断攀升。以张恨水提供给世界书局的三部小说《满江红》《落霞孤鹜》《美人恩》为例,小说稿费共计一万数千元。连张恨水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这笔稿费之高在当时较为少有。高额的稿费收入也使得张恨水的稿酬问题成为一些小报神话夸张的话题,甚至流传出张恨水十几分钟内便可获利数万稿费,并拿稿费购置了一座王府和一辆汽车的奇闻。②张恨水:《世界书局的契约》,《张恨水全集》第64卷,第54-55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现代报刊稿酬制度为张恨水小说传播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再加上需要养活一家老小的现实因素驱动,张恨水也不得不在促进自身小说传播上下功夫。

张恨水小说传播意识的形成还依赖于张恨水职业报人的身份。对于大多数报社而言,报纸销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报社的生死,为了尽可能地巩固现有读者群,扩大潜在读者群,报社必须尽可能地抢新闻、挖新料,在报纸与文艺副刊的运营上也必须考虑受众的阅读期待,刊载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如成舍我创办的北京《世界日报》,为了迎合普通大众的阅读心理,大胆革新,改变了一般军政新闻放置于头条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关注的要闻。张恨水在报馆从业多年,在与成舍我、严独鹤等报人的业务交往与自身曾从事过的校对、编辑、记者、经理等多个职务的实践中,深谙出版业传播之道,并开始形成自身自觉的传播意识,进而影响他的小说创作。此外,职业报人身份上的特殊性也为张恨水传播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一定条件。张恨水可借由这一身份较为自由地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尤其是报纸的最主要受众——广大市民阶层。通过常态化的调研走访,张恨水能够较好地把握时下受众的阅读心理与审美趣味,从而在小说创作上更好地助推传播。

张恨水的传播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体现在张恨水对于传播媒介(渠道)的择取。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张恨水的104部作品由42家媒体所发布,其中报纸占了33家,比例高达78.5%。③刘少文:《大众媒体打造的神话:论张恨水的报人生活与报纸化文本》,第6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在媒介的选取上,张恨水将报纸作为其小说传播最重要的媒介,除了其自身与报业的经济绑定外,传播上的因素也是其考量的重点。张恨水曾说过:“而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名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①张恨水:《总答谢——并自我检讨》,《张恨水全集》第64卷,第117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对张恨水而言,自己小说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中国的普通民众,在城市中即是广大的市民阶层。法国学者安伯托·艾柯曾将文学作品的读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真的读者,他们对于作品的阅读倾向是轻松、愉悦的;另一类是批判的读者,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更偏重于习得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从而使得阅读升华为理性思辨。②刘少文:《大众媒体打造的神话:论张恨水的报人生活与报纸化文本》,第6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市民阶层大多属于第一类型,张恨水正是出于对自己小说受众群体的传播考量而选择了报纸,因为报纸的阅读一般是随意性、即时性的,受众通常快速浏览一遍便很少再重复阅览。这种特性决定了报纸的受众往往以消遣愉悦的心态阅读报纸上的作品,绝大多数报纸受众并不会像专门文学杂志、小说的读者那样以专业的苛刻的艺术审美与文学评判标准来对待文学作品。并且,相较于杂志、书籍,报纸的发行成本更易控制,发行周期更短,在发行量与发行范围上也具有优势。

第二,体现在张恨水对于传播内容的把控。首先,张恨水许多小说贴近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麦克卢汉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我们喜欢读表现我们熟悉的场景和人物的小说,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因为对理性的人来说,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经验转换为新的媒介,确实赐予我们愉快地重温过去知觉的机会。报纸再现我们使用自己五官的激情。通过使用五官,我们把外部世界转化为自身的肌体。”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第260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可以看出受众喜欢阅读与自己有过类似体会或亲身经历的内容。张恨水深谙此道,对于市民生活各方面的大量细致描写是其小说一大特色。张恨水将当时中国社会许多民俗现象与小说角色的描绘、环境氛围的烘托与小说情节的走势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出了真实性与时代感。其次,针对市民阶层的阅读心理,运用市民化的语言来进行创作。综观张恨水的小说创作,大多数都是倾向于平民化、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并不会出现复杂的句式或用艰涩难懂的词语描绘事物,极大减少了市民受众的阅读障碍。最后,张恨水小说诸多内容的描述都是根据市民阶层的特点“量身定制”的。当时的市民阶层在经济上尚能自足,但仍有受压迫的情形出现;在文化上则留存旧思想的同时也崇尚着新思想,并且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猎奇心理。张恨水依据市民阶层的这些特点进行内容的打造,以《啼笑因缘》为例,该小说是上海《新闻报》向张恨水约稿而来的。为了迎合上海受众当时具有的武侠情结,张恨水特意融入了武侠的元素,将小说中的角色关寿峰与关秀姑设置为武侠人物,并配以较多篇幅的武侠行动。《啼笑因缘》中沈凤喜被军阀拐去的情节取材于真实的“ 高翠兰事件”。④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期。张恨水借此进行改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军阀的残暴行径,同时这种戏剧性的情节也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二、传播意识与张恨水小说创作的“得”

凭借自觉的传播意识,张恨水在小说创作与传播上受益匪浅。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八十一梦》等小说都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春明外史》于1924年在《世界晚报》连载,直至1929年结束,长达五年的连载时长反映了这部小说的成功。《春明外史》吸引了大批受众的目光,甚至有人为了能够提前获得小说的最新章回而每天在报馆等候。《春明外史》连载期间也出版过单行本和合集,这些出版物一经发售很快便售罄。还有商家为了这部小说而刊登巨幅广告,足以见得小说的影响力之大。《啼笑因缘》连载不久,同样引发了极大的轰动,无数读者开始追捧这部作品。小说还催生出“张恨水热”,张恨水的家中和其所在的报社时常能收到大量热心读者的来信,信中都是读者对这部小说故事情节上的探讨、追问等,由于收到的信件实在过多,张恨水本人也无力一一回复。《啼笑因缘》出版后,受众纷纷要求张恨水创作续作,出版商也希望张恨水续写,张恨水原本并未答应,然而,考虑到受众的热情、出版商的人情以及仿作的出现,张恨水不得不提起笔又为《啼笑因缘》写了一个短的续篇。在《啼笑因缘》创作之前,张恨水的名气仅限于北京等北方区域,而《啼笑因缘》在上海的风靡使得张恨水真正成为一名全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张恨水创作《金粉世家》时正值北京《世界日报》陷入经营困境,作为当时报纸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张恨水希望以《金粉世家》打开局面。在创作上张恨水考虑到了北京受众注重故事性的阅读心理,因而在该部小说中力图避免过度“新闻化”的内容,并使社会内容与故事性巧妙融合。《金粉世家》连载后受众立刻被其宏阔的场景与动人的故事所吸引,而连载这部小说的《世界日报》销量也节节攀升。可以说,是《金粉世家》促进了《世界日报》的复兴。《八十一梦》是张恨水采取“寓言十九托之于梦”手法创作的讽刺小说,对抗战大后方当局丑恶腐败的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抨击。《八十一梦》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受众强烈的反响,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销量最广的一部小说。①宋海东:《张恨水小说图志》,第231页,扬州:广陵书社,2019。然而,迫于当局的压力,张恨水的《八十一梦》并未完成,仅写了十四个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部小说在当时的风靡程度。

传播意识提升了张恨水与受众之间的良性关系。在张恨水的传播意识中,如何处理作者与受众的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文学市场中,受众对于小说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小说销量的高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张恨水的小说创作需将受众的接受心理纳入考量。张恨水非常重视受众对其小说的反馈,在《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小说发表后,许多热心受众纷纷致信,对他们关心的小说话题予以询问,张恨水有时亲自回应,或者对询问过多的问题登报公开应答。例如曾有人问张恨水《春明外史》中的一些角色是否影射了社会上的一些人,张恨水则发文否认,避免受众对号入座。在一些重要的反馈上,张恨水有时也会适当调整写作思路。张恨水给《啼笑因缘》写了续篇,受众的强烈需求在其中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春明外史》中的角色梨云受到许多受众关注,而当受众预感到梨云即将身故的悲剧命运后,便纷纷致信张恨水为梨云请命,张恨水无奈,只好让男女主角一起殉情才得以平息风波。②郭武群:《打开历史的尘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第158-159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金粉世家》中冷清秋的遭遇同样悲惨,引起许多受众的同情,当他们预感到冷清秋也可能遭遇不测时,又致信张恨水希望给冷清秋一条生路。小说最后的结局是冷清秋携子出走。张恨水事后也回忆道:“我没有安排冷清秋死去,当年大约是为了安慰读者的。”③张恨水:《〈金粉世家〉在〈世界日〉上发表》,《张恨水全集》第64卷,第141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当然,张恨水并非一味地迎合受众的需求,他同样对小说创作有艺术上的追求,例如许多受众历来有追求团圆式结局的倾向,而张恨水的很多小说的结局并非如此,《春明外史》的杨杏园最后身故,并未与女主在一起。《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也未与金燕西走到最后。《满城风雨》中的曾伯坚最后参加敢死队而阵亡。总而言之,通过传播意识,张恨水较好地处理了自身与受众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其小说的传播效果。

传播意识还促进了张恨水对于小说改良上的探索。以章回体小说改良为例,在章回体小说的扬弃问题上张恨水采取的是辩证的态度。张恨水清楚地知晓固步自封的章回体小说越来越跟不上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受众在审美上也更倾向于新派小说,但他坚持认为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处在旧文化的惯性中,很难适应新派小说的“新”,但是,原有的章回体小说也必须加以变革。正因如此,张恨水选择了折中方案,即对章回体小说进行改良。改良的目的是促进章回体小说重新焕发生机,在这其中张恨水自身的传播意识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张恨水对章回体小说原有的章回套语进行的改良势必要考虑受众的接受问题,因而原本的套语必须逐步改良至现代受众能更好接受的程度。张恨水前期的小说《春明外史》等一些小说还保留了类似于“要知此人是谁,下回交代”的回末套语,但是在张恨水中后期的很多小说中,这些套语的形式被逐步淡化、改良甚至弃用。在回目的创作上,张恨水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在张恨水中后期创作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说采取了更加简约的标题,取代了原有的回目形式,例如《平沪通车》中的章节标题“中了魔了”“深夜在三等车上”“原来她是个骗子”等,一改烦琐的回目形式,使得标题简约明了,印象深刻。在人物的刻画上,张恨水还融入了以往章回小说很少涉及的心理描写,从而使得人物形象得以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

三、传播意识与张恨水小说传播的“失”

传播意识有效促进了张恨水小说的传播,但也给张恨水小说的创作与传播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张恨水这种与商业市场联系紧密的作家而言,这种传播意识往往被认为带有商业运作之嫌。

第一,传播意识导致张恨水小说出现情节理想化的问题。《啼笑因缘》中特意加入的武侠情节,虽然符合了大多数受众的阅读需求,但也招致了批评,其中一些批评主要围绕小说武侠情节的失真而言。张恨水则认为他的处理较为妥当:“我只是勉强地将关寿峰、关秀姑两人,写了一些近乎传说的武侠行动。我觉得这并不过分神奇。但后来批评《啼笑因缘》的,就指着这些描写不现实,并认为我绝不会和关寿峰这类人接触。当然,我不会和这类人接触。但若根据传说,我已经极力减少技击家的神奇性了。”①张恨水:《〈啼笑因缘〉的跃出》,《张恨水全集》第64卷,第49-50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在《武侠小说的我见》一文中,张恨水也表明了自己对武侠小说的见解,即不超现实的社会小说。②张恨水:《武侠小说的我见》,《张恨水全集》第64卷,第59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诚然,张恨水在《啼笑因缘》武侠情节的处理上尽量做到了贴近现实,但是难免某些情节上的处理还是过于理想化,例如关秀姑“模糊留血影山寺锄奸”的情节,可能是张恨水出于对受众乐见的惩恶扬善、坏人不得善终而设定的,但该情节仍然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第二,传播意识导致张恨水小说出现情节同质化的问题。张恨水小说主要以报刊连载为先,报刊每期一载的连载方式势必影响到作家对于小说每个章回首尾的处理。为了吸引受众,作家一般会在每回结尾处设置悬念,吊足受众的胃口,以期受众继续消费报纸。张恨水在一些小说的章回末尾处也是如此处理。然而,过多的悬念添置导致创新难度增加,从而难免引发情节同质化的问题。例如“要知此人是谁,下回交代”这一类型的悬念设置在张恨水小说中早已屡见不鲜,《春明外史》《啼笑因缘》《巴山夜雨》《丹凤街》等多部小说均有涉及。还有在描述人物行为时的一些悬念设置,也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例如《纸醉金迷》第十一章中有一段以较多的篇幅描绘了魏太太误以为自己财物遗失而慌忙寻找的场景,而在《魍魉世界》中类似“掉东西”的场景也同样出现。在小说创作中设置悬念有助于传播,但较多的同质化设定也容易造成受众审美疲劳,从而减损传播的效果。

第三,传播意识对张恨水小说思想深度带来某种程度的弱化。作为具有传统文人情怀的作家,张恨水无疑将高雅的审美价值趣味当作其小说创作的追求。然而,在实际的创作上,受到传播意识的驱动,一定程度上张恨水不得不考虑受众的观感,从而造成一些小说思想深度某种程度的弱化。张恨水在《〈金粉世家〉的出路》一文中谈及这部小说:“这并不是比《春明外史》写得好到哪里去,而是书里的故事轻松、热闹、伤感,使社会上的小市民层看了之后,颇感亲近有味。尤其是妇女们,最爱看这类小说……在若干应酬场上,常有女士们把书中的故事见问。这让我增加了后悔,假使我当年在书里多写点奋斗有为的情节,不是给女士们也有些帮助吗?而在现在情形中,这书是免不了给人消闲的意味居多的。”①张恨水:《〈金粉世家〉的出路》,《张恨水全集》第64卷,第47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普通大众是张恨水小说面对的重要群体,正如张恨水所认知的,他们更倾向于消闲类型的文本,对小说人物的思想行为也相对持保守的态度,因而传播意识使得张恨水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影响了《金粉世家》思想上的刻画。小说中冷清秋婚后发觉金燕西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面目时,并未立刻采取措施,而是在传统观念的驱使下对丈夫抱有幻想,希望两人重归于好,可之后金燕西变本加厉,一再伤害冷清秋的人格,直到最后冷清秋才携子出走。冷清秋从始至终面对丈夫的压迫都并未以更为奋斗激进的姿态予以抗争。可以见得,如若将冷清秋塑造成一位更为奋斗的进步青年,《金粉世家》的思想深度将再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传播意识对张恨水小说的创作与传播带来了深远影响。传播意识促使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八十一梦》等多部小说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提升了张恨水与受众间的良性关系,同时还促进了张恨水对小说改良上的探索。然而,传播意识也对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与传播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即传播意识催生出一些小说情节上的理想化、同质化问题,也对一些小说的思想深度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弱化。那么,作家如何在保持作品艺术性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传播,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猜你喜欢

金粉因缘张恨水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金粉世家》:现代版“红楼梦”的乱世悲歌
近百年探索中的张恨水研究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缘品》中的密教元素
聚丙烯/铜金粉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高深知识与大学的因缘及其价值生成
布特太太的纸彩带
敦煌因缘与佛教戏剧关系述考
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