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子祭祀场所概论
2022-02-02蒋伟国
蒋伟国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事死如事生”的文化传统。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官方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各类公办的祭祀场所,用以祭奠为国家捐躯的英烈、为百姓请命的贤哲、为大众造福的官宦;私人则建造了大小不一、遍布各地的家族祭祀场所。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朝廷和各级地方政府修建的祭祀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文庙。
作为儒家学说最为直接的传承人,被后世尊称为言子的言偃,在孔子思想的编辑整理、躬亲实践、传播弘扬等各个方面,发挥了孔子其他不少弟子难以企及的作用,从而使得他在东汉元和二年(85)二月章帝幸鲁阙里时,首次与其师尊孔子一起得到祭祀;在安帝延光三年(124),与孔子再次被祀于阙里;之后更是在各地的文庙中作为十哲之一从祀①王晋玲:《言子列名“十哲”从祀孔庙考述》,房伟:《言子从祀文庙考》,陈颖主编:《言子思想的当代传承和价值》,第 121-148 页,扬州:广陵书社,2021。。
不仅如此,言子的业绩,为他赢得了出生之地、为官之地、传道之地等官民的极大尊崇和景仰。他们通过为言子修建祠堂的方式,表达对这位贤哲的崇敬和怀念。
本文拟通过对言子祭祀场所的回顾、分析,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记录这位历史人物留给后人的独特印象。
一、言子祭祀场所的历史回顾
言子祭祀场所的设立,在时间上要较文庙为晚,在数量上也远比文庙为少。这是孔子、言子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然而,也不是有人定论的,言子祭祀场所只有在国内二三个地方存在。
常熟是言子的故乡,是他的出生之地、养育之地,也是他的终老之地、墓茔之地。常熟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言子祭祀场所,要数建立于古城常熟的最为堂皇。
常熟城内的言子祠,又名丹阳公祠、吴公祠①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言偃被进赠为丹阳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改封为吴公。,在崇圣祠南稍西,正殿三楹祀先贤言子,两庑以范仲淹、张洪、言信、吴讷、徐恪、周木从祀。宋庆元三年(1197),知县孙应时建祠于邑学明伦堂东,名丹阳公祠,朱熹曾于庆元五年(1199)应请为此祠作《平江府常熟县丹阳公祠堂记》。宋端平二年(1235),知县王爚以“识者议其位次失宜,规模高广,过于文庙”为是,将言子祠迁建于文庙之后,“自东自西,两严庙学之制;在前在后,兼安师友之灵”②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标校:《重修常昭合志》,第 297 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元大德间(1297—1308),改称吴国公祠。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巡按御史胡汉按节三吴,在常熟谒言子祠时,认为祠在文庙礼殿之后,隘陋弗展,便命知县祝献、教谕张景元迁建祠于文庙之东,计有正祠三间,旁为夹室,别建二门出入,表其坊曰“先师庙左”。自此以后,此祠又经过多次修葺,正殿的木质结构部分仍保持了元代型制。言子祠现存的祠门、仪门与西厢房、享殿等三进房屋,均为明代建筑,其中享殿外形为方三间单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约 10 米,殿柱均由金丝楠木制成。它是目前常熟保存最早的古代官式祠庙建筑,也是全国唯一一处在文庙区域内单独设祠祭祀孔子弟子言偃的建筑。
在专设言子祠进行日常祭祀外,常熟还在书院建祠以祀言子。据记载,曹善诚在元至顺(1330—1333)初年于常熟县治东北文学桥东“购地作祠宇,开讲堂,列斋庐”,开祠堂建于书院之先声③陈三恪撰、陈其弟校注:《海虞别乘》,第 50 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明代王叔杲出知常熟不几天,就“肃谒文庙”,看到了“庙之左偏有吴公子游祠”,并发出了“是邑也,子游之乡也,岂无所谓专祠、书院者乎”的疑问。于是,他在嘉靖年间(1522—1567)“庀材鸠工,饬制诹良”,持续建设,形成了“为门为沼,为坊为堂,为寝为楼,为周庐,凡为楹若干,中妥先贤像,以瞻礼之”的建筑格局。所以,严讷在专文中有“书院专祠,则自永嘉王公始也”的说法④王叔杲:《重建文学书院碑》,严讷:《文学书院记》,陈颖主编:《常熟儒学碑刻集》,第 127、131 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明万历(1573—1620)初年,诏毁天下书院,文学书院仅存了言子祠。万历三十四年(1606),知县耿橘重修文学书院,更名为虞山书院,院内西轴线的言子祠及祠后的奉祀房,承担着祭祀言子、供言氏子孙读书的功能。其后,言子祠随着书院时存时圮,直到拆除。
此外,历史上常熟城乡祭祀言子的场所还有:地处县东街、明宣德八年(1433)由巡抚周忱修的言子家庙,位于西门大街东岳庙东、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知县杨振藻改建西庄庙而成的言子庙,以及坐落于支塘、也是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知县杨振藻改建五仙祠而成的言子祠等。
古代历史上,地处江南腹地的苏州,与常熟在同一区域内,其对求学于孔门的南方夫子言偃,同样有着难以割舍的亲近感。所以,在姑苏之地,也有着多处言子祭祀场所。
苏州郡城之言子祠,建于长洲县乐桥东北堍干将坊之旧址,原称言夫子庙、言子庙,由大学士申时行首倡复建。申氏在《赐闲堂集》卷十八《子游祠辨》中,曾详述祠之由来。“窃惟子游生于常熟,专祠故在县中,明载郡志,其来尚矣。乃郡城之祠则废举不常,迁徙不一。初在雍熙寺后,既又改建于乐桥之东,有学道、爱人二坊可据。既又徙于锦帆泾上,寻废……”据此,他倡言“学道、爱人二坊,原系言祠旧迹,湮灭日久,欲行修复,惟此为宜”,并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着手复建⑤李峰:《言子祠祀地域以及政治文化内涵》,陈颖主编:《言子思想的当代传承和价值》,第 113、114 页,扬州:广陵书社,2021。。现存于言子祠享堂内、于清光绪三年(1878)刊刻的《重建言子庙之碑记》,曾追述言子庙之创立和重建之事。
地方文献记载,苏州的其他多地,也有着异名同质的言子祠建筑。明成化三年(1467),吴县知县甘泽于昇平桥东县学内修建子游祠;明嘉靖年间(1522—1567),吴县知县宋仪望曾创建子游祠、建立书院,《明史》将此作为他治理地方的德政;明代名士顾存仁于隆庆年间(1567—1572)建立的位于苏州阳山大石峰山麓的介石书院,“中祀先贤子游氏”,“以祀言公子游其中”,“而以宋著作佐郎王公蘋、明处士顾公愚”配祀,清尤侗曾作《大石山重立先贤子游祠碑记》以记其事①宋奇论:《苏州阳山介石书院考》,《社会科学》2018年第 2 期。;明代长洲名士张献翼则捐别墅及地 5亩为言子祠,同时代的王世贞通过诗作《张幼于舍别墅为言子祠敬用志美》予以褒扬。
言子在齐鲁追随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得到了很多真传,从而在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赢得了老师特别的嘉许。其中彪炳千秋的就是他在武城主政的“弦歌之治”。
由于历史上地方行政建置的变迁,春秋战国以后特别是当今的武城,与言子所处时代的武城,已同名不同地,被划归到了不同的行政区域。尽管如此,不同地望的武城,却建着同样把言子作为主要祭祀对象的场所。
古代武城之地何时建祠祭祀言子,已难以稽考。从明代著名理学家吕楠游历武城县时所作《过子游祠》诗中提到的“城西十里子游祠,犹是汉朝建县基。若问弦歌周末地,白云遥知鲁东陲”②吕楠:《过子游祠》,《武城县志》卷一,明嘉靖刊本。推测,受到武城民众拥戴的言子,汉朝时就被供奉在了建于当地的子游祠中,接受官民祭祀追怀。这种说法,只是作者有感而发,没有文献资料佐证,可能言之不确,但当地祭言的风尚早已有之,当是不争的事实。后世的地方官还相继在此建立弦歌台、弦歌书院,兴办庙学,大力推广儒学,教化民众。
吕楠造访过的武城子游祠,在元代翰林学士张起岩撰写的《弦歌书院记》中,记述得较为清楚:“丹阳公祠,旧在武城县城西十里故县中,岁久摧坏……乃择地县治异隅创新祠,设像其中,即祠所构书院。以(元代)泰定乙丑春(1325年)兴役,迄明年(1326 年)夏告成……”③张起岩:《弦歌书院记》,《武城县志》卷十四,清乾隆刊本。
20世纪 70 年代和21世纪初,在山东、河北两省交界的卫运河两岸,曾先后出土了两通丹阳公祠碑:一通是 1973 年在武城老县城运河河务局门口发现的《丹阳公祠堂记》碑;另一通是2009 年在故城县子游庙村出土的《重修丹阳公祠堂记》碑。《丹阳公祠堂记》碑高2 米,宽 0.97 米,厚 0.27 米,顶部为半圆形,楷书阴刻,由元代大学士王鹗撰,于元至元五年(1268)农历三月十六立,记载了子游出任武城宰时,以诗书礼乐琴弦之声教化民众之事。碑文中有“旧县治有庙,居弦歌台之巅,朱衣大冠,像设甚饰”的记述。《重修丹阳公祠堂记》碑高1.80 米,宽 0.70 米,厚 0.20 米,上部雕刻二龙,中间刻有“重修丹阳公祠堂记”8 个阳文篆字,碑文为阴刻楷书,落款为大吴兼修史周洪谟撰,大明成化元年(1465)乙酉冬十有二月既立。周洪谟对子游执政推崇儒学,发展与传播孔子学说,以弦歌之声教化民众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称“自公之没余一千年,而蕞尔武城奉祀不怠,岂非道之在人心者不泯!偕县僚李缙、刘智、典史段铸捐俸以新其屋宇,饰其像位,每月朔望率父老诸生结拜祠下,春秋致享益严无懈,可谓景慕效法而见诸力行者矣”④周洪谟:《重修丹阳公祠堂记》,《武城县志》卷十四,清乾隆刊本。。
这两通在相距约 5 公里的两地出土的石碑,现在分属山东省武城县、河北省故城县,但在先秦以后数百上千年的时间里,它们一直是古武城的区域,可见当地官民对言子的感恩和怀念。
除此以外,古武城还有另外两通丹阳公祠的石碑。据清乾隆《武城县志》记载,他们分别是明万历七年(1579)乡绅高可大记县令张燃的重修碑和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进士李三奇记县令游应运的重修碑。
另据记载,今山东省平邑县南武城之地,先秦时期属鲁国,被视为言子任宰武城时的治所。此地所建之子游祠,由吏部尚书周白川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天启四年(1624)起并祀曾子,更名为二贤祠,同时附祀澹台灭明于东偏;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升其于祠之正殿,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代至民国时期,三贤祠曾多次扩修,并附设义学,盛时祭田、学田近百亩,当地春秋奉祀相沿成习。
言子在齐鲁学成南归后,在江南传播孔子的儒家学说,到了不少蛮荒尚未开化的地方。其中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地名题取也与言子相关联的奉贤。
奉贤建县于清雍正四年(1726),县署初设南桥。雍正九年(1731)迁址青村,翌年,开始建设新县署,并陆续于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先后兴建了文庙、武庙、先农坛、肇文书院、言子祠等设施。著名方志学家胡道静在《奉贤县志·序二》中解释说:“奉贤命名,有其历古传说,谓孔门高徒言偃尝过此地,所以古城青村有言子祠堂;衢道又有奉贤一街,十口相传,云即子游经行讲学所到。逮至建县,援为嘉名。”①胡道静:《奉贤县志·序二》,《胡道静文集·序跋题记 学事杂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胡道静特意提及的言子祠,建在奉贤县署附近的“古游里”,与城隍庙毗邻,由知县杨本初于道光十五年(1835)捐资兴建。此祠由头门、道南学舍、后殿等建筑构成;后殿供奉言子神位,屋脊有“圣道南行”4 字。奉贤的另一处言子祠,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位于立县之初的县署南桥,是当地另一个专门祭祀言子的场所。两祠均于 1937 年 11 月被日军炮火所毁。
回望历史上有言子祭祀场所的地方,或为他的故园家乡,或为他的任官之处,或为他的传道重镇,除此而外,还有他的子孙背井离乡后的生息繁衍之地。
从近年开展的人口统计可知,言姓在全国大约有 6 万人口,在中华诸姓的人口排序中,列于 500 位之后,主要分布于江苏、湖南等地。据《湖南氏族源流》记载,湖南的言氏一族,大约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9),因言子后人言寿孙被充军,才自常熟迁徙至湖广茶陵,再迁至湘潭第三都宛在塘,并建宗祠于湘潭城东②今株洲云龙龙头铺太平桥。。
从史籍图文中得知,地处湘潭善化三都二甲之龙头铺的先贤言子祠,有着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前后左右分布对称,泥墙青瓦,有高墙护院。宗祠分为正厅、东西两厢、会客室、学堂、历代先贤灵位供台等,有东西辕门、屏风照墙,还有一个宽敞的戏台,可谓功能齐全、规模宏大。祠堂正厅高悬“文开吴会”“道启东南”两块御赐匾额,先贤言子祠牌匾,则悬于仪门中额。
从肇建到反复修缮至今,株洲的先贤言子祠在 600 多年时间里,历经了起始时的一般规模,到最后成型为占地千余平方米,集读书、议事、祭祀、举办社戏诸功能于一身的综合祭祀纪念场所。
位于越国故地的绍兴,古代属会稽郡,当地也曾建有言子祠。据《越中杂识》载:“言子祠,在武勋桥侧,祀言子偃。按言氏子孙居越者众,向无专祠。康熙中,郡守俞卿驰逐邪教,改饰其门宇,以祀言子。后俞公复撤而新之,大门、飨堂、后楼,俱轩敞宏壮。”③悔堂老人:《越中杂识》,线装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古代绍兴构建言子祠,有着特殊的缘由。粗略分析,有两种因素:先秦时言子传播儒家学说,在当地很受欢迎,官民受其影响颇深。蒙受其惠的人们敬奉贤人,习之礼而敬之身,遂建祠祭祀,以为纪念。康熙皇帝为言子御题“文开吴会”,也蕴含这种意思。绍兴一带,历史上有一支常熟迁去的言氏族人世代聚居、生息繁衍。这或许是言子祠建造于绍兴的家族基础。
二、言子祠堂类属之分析
中国古代,按照祭祀建筑在资金筹措、用地安排、房屋建设乃至投用后如何组织祭祀活动等方面担负角色的不同,祠堂有着由官方出面主持所有事务的公祠和家族成员分工负责的私祠之分。
依据这种区分方法,在全国各地所建的言子祠中,公祠占了很大比重。
常熟的丹阳公祠,乃是在言子家乡最初创建的专门祭祀场所,由时任知县孙应时于宋庆元三年(1197)倡言建立。朱熹在《平江府常熟县丹阳公祠堂记》中写道,“平江府常熟县学丹阳公祠者,孔门高第弟子言偃子游之祠也……自孔子之殁以至于今,千有六百余年,郡县之学通祀先圣,公虽以列得从腏食,而其乡邑乃未有能表其事而出之者。庆元三年七月,知县事通直郎会稽孙应时乃始即其学宫讲堂之东偏,作为此堂,以奉祀事”①朱熹:《平江府常熟县丹阳公祠堂记》,陈颖主编:《常熟儒学碑刻集》,第 3 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言子出任过行政长官的古武城,后世官民为纪念他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取得弦歌之治的政绩,多次修建了子游祠之类的祭祀场所。1973年发现于武城老县城运河河务局门口的《丹阳公祠堂记》碑,由七品道士提领元志一于元至元五年(1268)农历三月十六立于丹阳公祠前。碑文写道,“武城为邑,民不满万众,地不过百里,无山林保障之美、金玉珍怪之富,然表表焉与名州巨邑并称而不泯者,特以我丹阳公子游尝为之宰故尔”②王鹗:《丹阳公祠堂记》,《武城县志》卷十四,清乾隆刊本。。这位地方长官学问深厚、道德高尚,可与日月同辉,泽被万物。他以礼乐教化武城百姓的事迹传遍京城、各地,立碑之时虽已逾千年,但其遗风仍为人们铭记,并加以发扬光大,所以历朝历代通过修筑弦歌台、修建吴公祠等,予以立碑作传,使其位列先贤,永享祀祭。建于常熟、古武城的言子祠,是全国各地言子祭祀场所的荦荦大端。从总体上说,上述两地的言子祠,同长洲、吴县、奉贤等地的言子祠一样,在大类上均属公祠,然而,具体言之,它们还可细化区分为乡贤祠、名宦祠、贤良祠等。
乡贤,从字面上理解是“乡村中的贤者”。《辞源》对此的解释为:“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实际上,乡贤专指地方上所产生的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他们或者是有所作为的官员,或者是有一定声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贤达。从东汉开始,乡贤一词一直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
乡贤的祭祀,始于东汉孔融为北海相时祀甄士然于社。甄士然是北海国本地人,史书称其“临孝存知名”,孔融“恨不及之”,在甄死后“乃命配食县社”。自此迄于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方纪念、祭奠仪式。
言子生于常熟、长于常熟,在远赴齐鲁求学孔门之后,佩道南归,最后叶落归根,终老于故国家园。出于对他的尊崇,后世常熟官民专门为他修建的言子祠,自然有着乡贤祠的性质。
名宦祠是地方官民奉祀在本地任职且有业绩官员的专祠。古人有“仕于其地而有政绩,惠泽及于民者谓之名宦” 的说法,意味着入祀名宦祠的人,首先是异地前往任职者,同时有着勤政爱民、治绩卓著的公众评价。
有研究指出,汉平帝元始四年(4),由郡守率官属岁时祭祀,为祀名宦之始③屈军卫:《明清时期名宦与名宦祠研究——以河南名宦祠为中心》,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在此后各地的政治生态中,被人尊为名宦之人,在告别人世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所在省级行政最高长官会同相关官员审核批准,才有获得其牌位供奉于所在州县名宦祠之中的资格。
从严格意义上说,言子仅在武城一地出任过地方行政长官,按照有关定义,只有在古武城建造的言子祠,方能称为名宦祠,那么,现属山东武城县、嘉祥县和河北故城县修筑的言子祠,均属此类祠堂范畴。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对贤官良相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偏好,于是,给他们建祠祭祀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这是各地贤良祠建设长盛不衰的缘由。
贤良祠与乡贤祠、名宦祠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对祭祀者的不同选择上,也就是说,三种祠堂的入祀者都是有功德有威望、业绩惠及民众的官宦,但是前者供奉的对象无畛域之分,而后二者则分别给在外当差的本地官员或任职之处的异地官员建立。
贤良祠的建设和历代王朝的祭祀制度一脉相承。但本文所涉之贤良祠,不是对清代在京师或各地所建贤良祠的实指,而是对以贤官良相作为入祀者的祠堂类属的泛指。据此可以判断,在今山东费县所建、最初以祭祀子游为主的三贤祠,建于苏州大石山的先贤子游祠等,属于这类祭祀场所。
公祠之外,言子后裔或依靠家族力量,或依托地方行政助力,在各地建了一些家祠家庙。世代为言氏子姓大宗居守的言子家庙,建于常熟县东街,明宣德八年(1433)由巡抚周忱创修。弘治五年(1492)毁于火后,于弘治十年(1497)由知县杨子器重建,并给祭田 36 亩。清初,知县周敏会同裔孙言森修缮。乾隆年间(1736—1796),裔孙言德坚、言如泗等分别复建庙后弦歌楼、重葺并增建后屋四楹。咸丰十年(1860)被毁。
株洲先贤言子祠,由常熟迁居于此的言氏族人为缅怀始祖言偃修建,距今已有 600 余年历史。此祠气势宏大,有着三进两院落布局,是典型的明代建筑。祠堂紧邻官道,明清时期,每当朝廷命官路过此处,文官需得下轿,武官必得下马,恭身走过官道三百步,方可重新乘轿上马,继续前行。
三、历史上言子祠发挥的作用
中国古代,祠堂通常供奉家族祖先或被祀官宦的神主牌位,通过定期而且已经形成规范的祭祀活动,或者在此办理事关一族一地的重大事务,发挥其尊贤敬先、商议大事、助学育才、匡正风俗等方面的作用。
建造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言子祠,不管是公祠还是私祠,其功能定位与其他祠堂大同小异,然其祭祀对象毕竟不同寻常,它的示范、教化、聚族作用要远较于普通祠堂为甚。
首先,古代社会围绕言子祠开展的活动,体现了当政者对言子从政为官的认可和肯定,彰显了其蕴含的示范作用。
古城常熟言子祠之建,缘于“北学于中国,身通受业,遂因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①朱熹:《平江府常熟县丹阳公祠堂记》,陈颖主编:《常熟儒学碑刻集》,第 3 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的言子,因为“吾乡常熟,实先贤子游故里”。然而,“自子游殁后,至宋庆元三年,一千六百余岁矣,而邑令孙君(应时)始克建祠”。又过了 200 多年,知县唐礼于明天顺三年(1459)重修了言子祠。始建、重修之言子祠,在“昭子游之善”的同时,“又以乡之后贤如范文正公诸位神主从祀于内,俾是乡之人益有所观感而奋励焉,其有关于风化大矣”②李贤:《重修吴公祠堂记》,陈颖主编:《常熟儒学碑刻集》,第 63 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古代为官当政者看重言子祠的作用,并不以任官常熟者为然,在其他地方官宦身上也有所体现。明代江苏长洲人皇甫汸在嘉靖年间(1522—1567)曾任河北大名通判。他在乘船从北京到大名履新时路过武城,专门拜谒了当地的子游祠,得到了颇为深刻的启迪。他在题为《过武城言子祠作》的诗中,钦佩言子任武城宰时推行的弦歌之治,立志上任后效仿先贤子游,按照儒家治国理政的方法,造福治下的黎民百姓。诗中写道:“溯风枉轻桡,戴星理扁棹。超忽之武城,有荡瞻鲁道。古邑一何卑,令猷久弥劭。弦歌谢清响,精华契深造。曰余厕文儒,耽寂违时好。剖符辞帝京,腰章宰名赵。谅乏操刀资,惧贻制锦诮。经过缅遐瞩,神对宣幽抱。言采江上萍,荐此庙中貌。谁谓千载殊,可以同高调。”③皇甫汸:《过武城言子祠作》,《武城县志》卷十四,清乾隆刊本。
清代出任过地方官连城知县、又担任过京官户部主事的云南安宁人段昕,也曾拜谒过武城言子祠,并有感而发,写下了《过武城谒言子祠》。诗中所写“舟晓雨初晴,岿然见城垒。江流环断烟,人家秋树里。枳棘有高枝,鸾凤暂栖止。圣贤天下心,所至无不理。至今弦歌声,汤汤在流水”④段昕:《过武城谒言子祠》,《皆山堂诗集》。,同样倾注了作者对先贤理政充满崇敬和钦佩的真情实感。
其次,古代社会围绕言子祠开展的活动,表达了地方官对言子弘传儒学的赞美和敬佩,彰显了其蕴含的教化作用。
孔子儒家学说成为千百年间的治国之道,适合于中国古代社会当权者需要的先天条件当然是第一位的,同时与他众多弟子持之以恒的宣传推介密不可分。其中,言子从理论阐释到躬身践行两个方面都功不可没。曾官至明中期内阁首辅的杨一清说过,“时至春秋,王者不作,诗书礼乐之化,或几乎熄矣。吾夫子出,始立教以振之,时则有若吴公迈迹句吴,北学于孔子,笃信不懈,遂能以文学上齿颜冉,为高第弟子,卒开东南文献之源”;“公宰武城,独能以礼乐为教,使当官者知以道治民为贤……其为惠于天下后世甚博”。所以,对言子这样“道德之在天下者,庙廷通祀,万世无议”。同时,言子“有功于乡邑甚大……其在乡邑,则泽润后人,不但所谓乡先生而已。为之特祠以奉祀事,仰止景行之意,于是乎存”。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崇明德、厉风教”的言子祠才得以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重建、修缮①杨一清:《常熟县重建吴公祠记》,陈颖主编:《常熟儒学碑刻集》,第 73 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差不多同时代的周木,通过常熟言子祠与山东颜子祠两者的对比,在给皇帝的上疏中,提出了复建言子祠以弘传地方文教的奏议。他写道,“臣尝奉表南还,道谒颜子祠庙,规制宏敞,该地士民瞻仰讲习有赖。若子游与颜子同居四科,况在生长之区,即恢扩其庙貌,与颜子颉颃,不为过也。今学宫之旁,虽旧有子游祠址,然规制狭小,难以妥神。而本祠之外,又有书院一所,年久颓废,日渐侵削,及今不为之修复,将使旧迹愈湮,作兴无地,何以耸动士民观听而光我国家之文教乎?……请命有司整饬旧祠,量扩其地,增建庙宇,树植坊牌,庶以示推崇至意”②周木:《请复建先贤子游祠院疏》,《虞山书院志·艺文志》,明万历刻本。。
常熟最初择地于“学宫讲堂东偏,建以祀先贤言氏子游者”的言子祠建成以后,当时亲炙其事的知县孙应时“躬率邑士大夫及子亲奠爵释菜,以妥公灵,礼极备至”③张元臣:《吴公祠记》,陈颖主编:《常熟儒学碑刻集》,第 311 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类似的情形,在建于书院的言子祠中也有所体现。常熟历史上创建时间最早、办学历程最长的虞山书院,经耿橘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重建,占地面积超过了 15 亩,主体建筑包括学道堂、言子祠、弦歌楼、射圃、讲武厅等院落。“海虞故有文学书院,祠子游,宋元以来屡兴屡废”。耿橘出任常熟知县后,“饬吏以儒,弦歌讲诵不辍,间乃修复言子之祠,辟书院于左……自邑之士绅先生与子弟之好学者、四方之愿从者,相与讲学校艺,习礼其中”④王锡爵:《重建虞山书院记》,陈颖主编:《常熟儒学碑刻集》,第 296 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这些建筑中,“言子祠凡三楹,内奉先贤言子塑像”,祠后面有“以栖言氏子孙之读书者”的言祠奉祀房⑤《 虞山书院志·建置志》,明万历刻本。。每年孟春(正月)吉日,“县官送诸生入书院具祭品行礼”,依传统习俗举行释菜礼仪⑥《 虞山书院志·建置志》,明万历刻本。,让入院读书的士子在对言子的祭祀中获得来自圣贤的力量。
应当说,地方官员在言子祠建设、言子祭祀等方面身体力行,引领士庶通过尊言养成重读书讲礼仪有节操的品德上发挥了无法比拟的作用。“吴国言公子游,孔门高第,邑之先贤也”。登上学宫中之会馔堂眺望,“东有吴公之祠,仪容严肃,恍若讲道洙泗之时乎。诸生兴高山仰止之思,诚能寻前贤正印之绪,以溯圣人之道,而求无负国家教养之原”⑦黄体勤:《重建会馔堂碑》,陈颖主编:《常熟儒学碑刻集》,第 302 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再次,古代社会围绕言子祠开展的活动,铭记了同族人对言子创家立业的追思和怀念,彰显了其蕴含的聚族作用。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常熟县令耿橘在披阅《言氏宗谱》后,有感于言氏“为族不甚蕃,而亦鲜显德之人,仅存不绝之血胤而已”的状况,以县东家庙长支 70 世言绍庆的品行训定《言族六礼》,作为子姓言行的范本。他认为,“隆祭仪礼,莫重于祭”,但“数年以来,庙常缺祀。今定为例,以春秋仲月祭于庙”,并对庙祭供物、主祭人选、参与对象、祭祀要求等一一做了明确。对于“子弟中有不孝、不友或淫佚者,宗纲及其父兄率诣祖前,痛加责勉。祭之时,合族共饬之。不悛则举之,学而不悛则呈之县,虽贫不授田。仍于家庙中立两碑书其名,东曰劝善,西曰惩恶……其有玩视宗法,徇己灭公者,宗纲既核其情,即与族众共刻之石”⑧《 虞山书院志·先贤志》,明万历刻本。。后世的言氏,就是按照这些族规,依托祠堂祭祀、议事等活动把阖族之人聚集在一起的。
常熟的言子家庙,略晚于当地公祠之设,至明中期,“祠至于家者或有兴废”。杨子器知常熟邑事,“至任拳拳以稽古崇德为事,于公之胤周其学歉,婚其未匹,既为屋数楹以妥公神,仍置田若干亩,资延世祀”。家庙落成后,把“不坠家学之传”作为“公之佳子弟”的标准,依礼向言子神位献上香烛供物,以庇佑求学的门生弟子①《 重建吴公家庙记》,陈颖主编:《常熟儒学碑刻集》,第 85 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始建于明初的株洲言氏祠堂,族人叫先贤言子祠,另外还有湖湘道南祠的名称。祠堂门楼正前方悬挂的就是这块匾额。祠堂正厅供奉始祖言子画像,南迁祖德永公主牌位,以及各房分支祖历代祖考祖妣以次衬之。每年春秋两季择吉日在此举行大祭,德高望重的族长作为主祭者,率族内各房各支成业主事之男丁恭立祖宗牌位前,备三牲礼品,行三跪九叩首之大礼,宣读祭文,祭拜祖先。言氏春秋大祭是古时当地的盛事,哄传乡里,必杀猪宰羊精心准备。隆重的祭礼,加上连唱三天的庙戏,吸引附近乡民纷至沓来,场面相当热闹壮观。主祭时,当地乡绅贤达都有亲临祝贺的礼节,官府亦有拨出官银表示敬意之举。言子后人在言子祠内见贤思齐,把根深叶茂的国族文化、宗族文化发扬光大,并传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