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法治素养教学分析
2022-02-01彭雪松
彭雪松
摘 要:学校开展法治类专题教学旨在教育学生掌握法治知识、形成法治思维和践行法治行为,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教学方式注重问题导向、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法治素养 价值引导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政基础课,覆盖面广,隐性教育效果显著。在课程中开设法治专题,目的是向全部在校大学生传递党和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法律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法治专题大多为讲解法律基础知识或传达法治精神,缺乏整体教学规划,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系统性研究和设计该课程法治专题教学意义重大。
一、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法治素养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德法兼备时代新人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时代新人肩负着建设祖国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他们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的建设任务,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法治素养是当代青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思政课着力于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求高校加强法治教育,让青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提升法律实际运用能力,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指引,法治是其基本内容之一。
法治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将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是高校开展法治教育的遵循,法治教育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应推动社会法治意识建设,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知识和培育法治素养,可为将来走出校园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夯实基础。
(三)及时传递最新法治理论及建设成果的现实需要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高校社科类课程应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理论成果。但囿于教材天然的相对滞后性和教师知识背景局限性,如何及时准确地将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引进课程、引进课堂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形式与政策课程具有先天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优势,及时传递党和国家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且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丰富,结构多元,通过开设法治专题可以将最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引进课堂,传递给在校大学生。
二、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法治素养教学的目标
(一)掌握法治知识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了解和掌握部分法律知识和经典案例,但高校大体上大一就开始分专业学习,很多专业不开设法律类课程,或者讲授的仅为原理性知识或法律规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觉学习意识或动力,基础知识掌握较少。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无用甚至有害。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开设法治专题首先应注重教授基本法治知识。教师从历史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来龙去脉以及我国法治实践和成果;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物权、人格权、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基本原则、犯罪的含义、构成、形态、刑罚种类等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犯罪种类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劳动关系特点、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等基础知识。筑牢法治知识基础,为培育法治思维奠定坚实基础。
(二)养成法治思维
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精神为价值导向,运用法治原则、规则和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理性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的形成依赖知识的积累和真实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专题教学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理论教学注重从歷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强化道路自信。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文书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
社会问题是复杂多元性的,可从道德、文化、伦理等各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但当某些社会关系由法律来调整时,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来处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关系包含恋爱关系、社会兼职劳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等,学生身临其境地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真实问题上进行法律层面的分析、理解和实践,有利于真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培育学生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的法治思维方式。即将进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形成法治思维,有利于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三)践行法治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知行合一是教育的落脚点。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在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得的知识和理论终将在各领域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价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希望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代青年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积极维护权利和履行义务,以主人翁精神和法治思维进行自我管理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才有力量之源。
三、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开展法治素养教学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此专题教学应着重讲清楚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用历史发展的事实和逻辑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学习其内涵、特征和优势。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教师可从系统的角度阐释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依赖于法治实施体系,可向学生介绍当前我国各种监督途径和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
(三)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治
法律与道德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两种社会规范。我国历来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文化底蕴和制度传统,法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道德的引领和保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治相辅相成,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内在依据,诸多制度和规范本身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四、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开展法治素养教学的方法
(一)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难点内容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既聚焦重难点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应关注学生诉求,可通过匿名网络调研途径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有困惑的难点知识,结合教学主题综合分析教学重难点图谱,并形成相应专题内容。以问题促学习,既有学习针对性,又能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教学实效性。
(二)以价值为目标宣讲法律性知识
在思政课中宣讲法律知识不同于法学类专业课程教学,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法治类专题教学应始终将价值引导贯穿其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究我国德法兼治的文化底蕴和制度传统,从中国法治建设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诚信友善、终生学习、爱岗敬业等精神和品质。
(三)以网络为基础融合线上线下教学
当前应用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因形势与政策课程课时较少,更应大力发挥线上教学优势,鼓励学生自学。
课前,教师精心整理线上教学平台的学习材料,设置学习进度和学习要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做好基础知识铺垫和准备。课堂教学聚焦于重难点知识,大班授课着重理论知识讲解,小班教学增加学生交流研讨环节,突出互动性,就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理论性。课后巩固和实践仍应发挥线上教学平台功能。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
实践性是法律学习的内在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运用能提升教学实效性。
在校园实践教学方面,可以采用法律文书写作、案情分析、模拟法庭、校园辩论等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层面可采用法庭(仲裁庭)观摩、法律援助、公益志愿服务等方式,还可以采用网络调研、法律文书检索等网络实践形式。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开展法治专题教学,应从系统上进行分析研究,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方式,着重培育学生法律知識、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注重将法律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坚定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为法治中国培养生力军。
参考文献:
臧宏.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