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联合穴位按摩在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2022-02-01张思宇刘归
张思宇,刘归
(郸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 周口 477150)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肠道功能异常性病症,多由肛门括约肌、盆底肌等胃肠道功能异常、精神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诱发,临床症状为排便困难、排便周期长、大便干结等,患者年龄越大,越易引发肝性脑病、心血管疾病、直肠癌、结肠癌等并恶性疾病,甚至诱发猝死[1]。临床常采用饮食指导、口服乳果糖等治疗措施,但治疗停止后,易引起病情反复[2],长期用药还会导致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3]。中医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便秘治疗中,中药灌肠可通过中药作用,刺激结肠蠕动,促进患者排便;穴位按摩能疏通患者经络,刺激神经反射,达到调整消化功能,改善便秘症状的效果[4]。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灌肠联合穴位按摩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 年4 月—2021 年9 月就诊的106 例年龄大于60 岁的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n=53)和常规组(n=5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老年人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19)》[5]中相关诊断标准,每周排便不超过3 次;伴有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等典型症状;粪便多为硬粪或干球粪;便秘原因主要由缺乏锻炼、不良饮食、排便习惯所致。②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6]中相关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①经X 光片、内镜检查等确诊为功能性便秘;②年龄>60 岁;③1 个月内未服用其他相关药物治疗便秘者;④便秘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 个月。
1.2.3 排除标准
①依从性差;肝、肾、心功能不全者;②穴位皮肤不宜按摩者;③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恶性肿瘤者;④禁止在研究所选穴位进行按摩者;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给予常规治疗,早餐后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Fresenius Kabi Austria GmbH, 批 准 文 号:H20170152),30 ml/d,1 次/d,连 续 治 疗3 周。并给予相应指导,包括①便秘知识讲解:耐心对患者讲解便秘产生原因、便秘危害、预防措施等内容;②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多服用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类水果、蔬菜,多食用粗粮,多喝水,日饮水量以>2000ml 为宜,同时养成清晨一杯水、少食多餐的良好习惯;③运动指导:指导餐后30 min 进行适量适度运动,平时应少坐多站,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④排便习惯指导:形成定期排便习惯,以清晨或餐后30 min 排便为宜。
1.3.2 研究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中药灌肠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穴位按摩:取支沟、天枢、归来、水道、丰隆等穴位,气秘加太冲、中脘,热秘加合谷、内庭,虚秘加气海、足三里,冷秘加神胭、关元。以拇指指面行内旋、外旋手法按摩;以指腹或手掌面接触作用部位,于经络作用处进行圆形摩动按摩;餐后1 h 后按摩,各穴位均按摩3~5 min,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20~25 min,3 次/d,连续治疗3 周。注意事项:按摩时取位要准确,按摩时力度应由轻到重逐渐用力,以患者感到按摩穴位沉胀、酸麻为止。②中药灌肠:取白术40 g,柴胡10 g,玄参30 g,甘草6 g,麦冬30 g,大黄15 g,党参30 g,当归20 g,生地20 g,槟榔15 g,枳实10 g,厚朴10 g,水煎煮,去渣留汁200 ml,温度控制于40 ℃左右,于午饭后开始灌肠。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 cm),屈膝,取石蜡油涂抹于肛管(直径0.5 cm)前段,插入肛管(插入深度15~20 cm),注射器吸取中药液后进行推注,推注速度不宜过快,于5~10 min 推注完毕后,保留灌肠20~30 min,拔出。1 次/d,连续治疗3 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患者超过3 d 仍无便意,并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为无效;患者2~3 d内出现排便症状,无腹胀、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但便时不够通畅润滑为有效;患者1~2 d 内出现排便症状,无腹胀、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便时通畅润滑为显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②便秘严重程度:于治疗前后以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评估两组便秘严重程度,包括粪便性状(0~8 分)、腹部症状(0~12 分)、直肠症状(0~28 分)3 个维度,12 个条目,分值0~48 分,分值与便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③临床指标:统计两组首次排便时间、每次排便时间、排便相隔时间。④生活治疗:于两组治疗前后以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估生活质量,分值0~112 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PAC-SYM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粪便性状、腹部症状、直肠症状评分及PAC-SYM 总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C-SYM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C-SYM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粪便性状 腹部症状 直肠症状 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3 5.02±1.17 1.85±0.56a 8.36±1.28 1.73±0.18a 19.53±5.12 7.23±1.55a 32.91±4.63 10.81±2.57a常规组 53 5.46±1.39 2.92±0.74a 8.52±1.03 3.75±1.13a 18.82±4.79 9.91±2.42a 32.80±4.25 16.58±3.79a t 值 1.763 8.394 0.781 12.852 0.737 6.789 0.127 9.173 P 值 0.081 <0.001 0.437 <0.001 0.463 <0.001 0.899 <0.001
2.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每次排便时间、排便相隔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首次排便时间(h) 每次排便时间(min) 排便相隔时间(d)研究组 53 5.13±1.26 6.52±1.23 1.58±0.42常规组 53 7.49±2.17 9.42±2.26 2.86±0.73 t 值 6.847 8.205 11.065 P 值 0.000 0.000 0.000
2.4 两组PAC-QOL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PAC-QOL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AC-QOL 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AC-QOL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3 75.26±13.35 37.49±7.55a常规组 53 73.58±11.64 52.17±9.43a t 值 0.691 8.847 P 值 0.491 <0.001
3 讨论
3.1 能提升治疗效果,减轻便秘症状
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PACSYM 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提示中药灌肠联合穴位按摩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减轻便秘症状。分析可知,灌肠所用中药大黄具解毒凉血、泻下攻积、泻火清热之功效;白术可利水燥湿、益气健脾;生地、麦冬、玄参可生津养胃,再加上灌肠可使药液直接在肠道处发挥功效,促进肠道蠕动,加速大便软化,从而减轻便秘症状[7]。此外,穴位按摩能通过刺激相应穴位,改善脏腑功能,缓解便秘症状,本研究所选支沟、天枢、丰隆、水道、归来等穴位属阳明胃经穴位,可通腑行滞、调理脾胃、通便滋阴、扶助正气、化血生气;太冲、中脘具健脾和胃、导滞顺气之功效,神胭、关元可通便、温里、散寒;合谷、内庭具通腑清热之功效,气海、足三里可养血益气、温阳滋阴[8]。诸穴联按,共奏通便润肠、益胃健脾、养血益气之效。因此,本研究辩证用药、取穴,内以润肠通便、养血益气,外以加强肠道蠕动,内外治法兼施,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更佳。
3.2 能促进患者排便,提升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每次排便时间、排便相隔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PAC-QOL 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提示联合中药灌肠、穴位按摩进行治疗,可通过对灌肠液温度、灌肠方法、按摩手法等的科学控制,快速帮助患者缓解便秘症状,从根本上解决便秘症状对患者生活的困扰,并且相比于乳果糖等常规西药,中药灌肠及学位按摩治疗对肠胃损伤较小,且不会带来毒副作用,也不会对身体其他部位带来不适感[9]。
综上所述,中药灌肠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