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娘子默克尔:中国崛起不可阻挡

2022-01-31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默克尔德国

开篇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021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北京同默克爾举行视频会晤。这是一次特殊的会晤。已担任德国总理16年的默克尔,不久将卸任。她原计划再度访华,但由于疫情,两位领导人最终以视频会晤的方式再度会面。

习近平称默克尔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回顾了默克尔对华交往:“2009年访问德国期间同你结识以来,我们在双边关系,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治国理政经验这些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共同推动了双边关系向前发展,也推动了中德合作应对全球挑战。你对于中德关系、中德合作,对中国的一些情况的了解是比较深刻的,而且我能感觉到你对中国的兴趣,总是选择不同的地方去走一走,包括对四川的麻辣烫也感兴趣。明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我们真希望这些还可以延续下去。”

1972年是中德建交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于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一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在短期内互派大使。”这个只有一句话的建交公报,拉开了中国与一个西欧大国正常关系的序幕。中德建交以来,德国历届总理均秉持着对华友好态度,默克尔与中国的关系尤为特殊:她任总理16年中12次访华,是在任时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领导人,被视为最了解中国的西方领导人之一。

默克尔出身东德,在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生活了35年,从事物理学研究,直到1989年德国统一。从2005年11月22日开始担任总理,她经历了4位美国总统、5位英国首相、11位意大利总理、9位日本首相,成为当政时间最长的女性政府首脑。她还经历了金融危机、欧元危机、难民危机、新冠疫情等至少7次重大危机,被称作“危机总理”——把德国从2005年的“欧洲病夫”变成2021年的欧洲经济支柱之一和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并引导欧洲度过历次重大危机。

默克尔是为数不多在东西方都能获得积极评价的西方领导人,是为数不多对华保持清醒认识,对中西方关系抱持包容态度的西方领导人。“她用科学家的理性来审视政治”,这是一名中国网友对默克尔的评价,考虑到科学家在中国的地位,这是相当高的评价。她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声望,与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胜任了“欧洲号”的舵手岗位紧密相关。

德国之于欧洲,一直相当于“稳定锚”,良好的中德关系成为中欧关系乃至亚欧关系的重要支点。默克尔离任在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国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仅就与中国的关系而言:中国崛起是机遇还是挑战?

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双方关系发展何去何从,保持正确方向至关重要。默克尔理性地表示:“愿同中方共同办好庆祝德中建交50周年活动,继续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我将继续为促进德中、欧中理解与合作作出积极努力。”★

扛起欧洲的铁娘子

安格拉·默克尔时代乌云密布,危机如影随形。默克尔具备一些素质,使她能成为这个时代正确的总理人选和历史的幸运。她的前半生是科学家,与数字、表格和曲线打交道。她智慧而理性,危机不会令她恐惧,因为她能够抓住本质,看清真相。

默克尔惊心动魄的政治生涯始于1990年。彼时柏林墙刚刚倒塌。她为自己在东德科学院做物理学家的经历画上句号,步入政坛。

无论如何,她都是历史上的一个意外:一位来自东德的女性要帮助西方渡过重大危机。

——新华社转引德国媒体对默克尔的评价

2013年,默克尔的第三个任期开始之前,《参考消息》曾刊文报道:默克尔的一生有35年是在东德度过的,可是迄今为止,很少有人知道她的这段历史。德国一本新书首次曝光默克尔“在东德政治中的角色”等内容,引发热议。

据这本名为《安格拉·M的第一生命》的书记载,默克尔1954年7月17日出生于西德汉堡,几周后随父母前往东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长大。她青少年时就加入东德恩斯特·台尔曼先锋组织(少年共产主义组织),还成为东德自由德国青年团的专区领导人之一。

该书描述,默克尔与东德共产主义系统更为亲近,书中把默克尔称为“共产主义改革者”“国家的精英”。据称,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默克尔就三次到波兰,偷偷参加波兰团结工会的活动,被东德边防军发现并警告。

默克尔政治生涯的开端可以从1989年柏林墙倒塌说起。当时,这名东德牧师的女儿35岁,拥有莱比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民主德国科学院柏林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柏林墙限制了我的机会,它真的挡住了我的路。”2019年默克尔在演讲时说,“在曾经只有一面黑墙的地方,突然打开了一道门。对我来说,该是走进那道门的时候了,接着我放弃科学家的工作进入政界。那是个令人兴奋和神奇的时刻。”

默克尔的成长背景以及两德统一的历史在很多方面塑造了她的政治——她试图将德国乃至欧洲定位成东西方之间的一座桥梁。

进入政界后,默克尔迅速崛起。她加入传统、保守且由男性主导的基民盟,并在1990年当选德国联邦议员。她很快脱颖而出,得到了时任总理科尔的青睐,成为科尔领导的联邦政府中第一位来自东部的女部长。从此,默克尔一路升任基民盟秘书长、副主席,仕途非常顺畅。但外界对她的看法并不友好,戏称她为“科尔的小姑娘”。

1999年,以科尔为首的基民盟高层爆出政治献金丑闻,该党面临空前危机。当时党内高层只有默克尔一人(因其东德背景)与此无关,她毅然决然地与“恩师”科尔等人做出“切割”,号召全党告别科尔走新路。2000年,默克尔当选基民盟主席,2005年率领基民盟在提前进行的大选中重回第一大党的位置,并开启16年的总理生涯。

对于一代德国人而言,默克尔是“如同英国女王”一般的存在。她如今仍在德国享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气。英国《每日电讯报》说,默克尔的支持率从未低于50%,且通常维持在80%左右,这样的受欢迎程度是大部分西方国家领导人难以追赶的。相比于默克尔的高人气,总结她的政绩要复杂得多。

默克尔主政的16年,是危机重重的16年。国际媒体评述默克尔的“危机管理能力”时,提到最多的是欧债危机、难民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她应对这些危机的方式,舆论褒贬不一。

2021年9月4日,新华社转载德国《明镜》周刊题为《近乎伟大的总理》的报道,讲述了默克尔任期内如何面对七次重大危机,最后总结道:“尽管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危机导致德国经济出现过严重下滑,但德国经济依然表现得很强劲,失业率仍然相对较低,这很重要。”默克尔主政的16年,德国经济迎来了冷战后最长的稳定增长周期,数百万德国人的生活也得到改变,实际人均GDP增长了将近20个百分点,相比之下,英国不到5个百分点,法国、加拿大和日本不到10个百分点,意大利下降约7个百分点。德国国富民安,德国人称默克尔为“德国母亲”。

这16年,默克尔变得越来越稳健成熟,她成为一位既能在德国内部倾听民众声音、协调多方利益,又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大国领导人。这16年,也是德国的国际角色和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的16年。二战结束后,德国一直保持“克制外交”,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影响力较弱。但在默克尔执政后期,德国积极参与主导欧盟和国际事务,逐渐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对她的赞美声远盖过了批评声。在处理欧洲危机之后,“德国母亲”默克尔便升级为“欧洲祖母”。在特朗普任期内,默克尔又升级为西方世界的领头人。

默克尔如何看待中国

默克尔在担任总理的16年间,见证了中国的惊人崛起以及中国对德国经济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德国的经济成就与默克尔把德国与中国的快速发展联系到一起紧密相关:2005年,中国仅是德国的第四大进口国及第十一大出口国;2020年,中国已成为德国第二大出口国及第一大进口国,并连续第五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即便有着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德贸易额依旧逆势上扬。

如果说默克尔对中德经贸合作更多地是从务实角度出发,那么中德关系在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则更具突破性。

对华态度重大转变

2008年10月,默克尔来华出席亚欧峰会,由于行色匆匆,她忘记了提前准备好的大衣。访问期间,她连一点点时间也要利用起来,随行人员发现她居然能一手拿筷子吃饭,一手握紧话筒讲话。德国媒体当时评价称,默克尔“像一个孩子般学着理解中国”。

按默克尔自己的话说,她想了解打交道时如何更适应中国人、如何了解中国人,比如知道他们在一个具体问题上会产生怎样的反应。

此前,中德关系刚刚经历了重大波折。

2007年,默克尔以“私下交流”为名在总理府会见达赖,引起中方强烈不满,也受到前总理施罗德以及时任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的批评,但默克尔不为所动。她是当时西方世界第一个表态不参加北京奥运会的领导人。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聚首鸟巢,默克尔仍坚称“德国总理没有出国参加奥运开幕式的传统”。

因此,默克尔在2008年10月访华中的分秒必争,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她对过去的一种补救,也是从这次访问开始,默克尔走上了德国媒体笔下对中国问题“学习与学会自我批评”之路。她希望全方位了解中国,特别注意考察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

无论是德国媒体后来的总结,还是默克尔的传记当中,都把2010年访华作为最让她回味、改变了对中国印象的节点。

2010年访华时,默克尔曾参加德国大使馆举办的晚宴,与来京参加歌德学院巡回展览的多位中国各省级地方主政者交流。她特意问:省长们在睡觉前,心里在想什么?醒来之后,想到的又是什么?省长们回答:每年的就业问题、离乡背井的农民工的压力、所属地区的安定团结,还有环保问题等。默克尔大吃一惊,她很少有机会听到这些。对于因厌恶国内党派政治纷争和攻讦而常常对国内政治表现得兴味索然的默克尔而言,省长们的回答可能还带给她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一年,默克尔还走进中国共产党培训干部的学校和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中共中央党校。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一些德国人认为“中国就像以前的东德”时,默克尔回答:“我以前在东德生活过,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中国绝不是当时东德的样子。中国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是让人振奋的道路,值得世界关注的道路。”

也是在这一年访华期间,默克尔在西安度过了她的56岁生日。按照中国的十二生肖,默克尔属马,陕西省外事办特别为她准备了一尊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仿制纪念品——它的原品制作于唐代,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从不出境展览的两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2010年还是中德宣布“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常态化的政府磋商机制的关键之年。这种沟通和对话机制不仅在德国对华史上没有先例,在中国与欧盟及其他成员国间也是独一无二的。

默克尔的前外交与安全顾问霍斯根2021年10月接受采访,称默克尔“很早就知道中国会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这就是为什么她在2010年就开始了双边政府磋商。这是一种为亲密伙伴保留的形式,“这种对中国的高度关注是有远见、正确的”。

2014年3月習近平访问德国后,中德确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从“全面”到“全方位”,字面上看似乎变化不大,中德战略合作的联动性、可持续性与可操作性却更加凸显,反映了德国在中国外交新战略规划中的独特地位。从2014年到2019年,习近平和默克尔平均每年至少见一次面。在经济、政治、环境、安全、文化等诸多领域,中德合作都不断深化。

在任时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领导人

“这里离三峡大坝有多远?”“长江的流向是怎样的?”2019年9月7日,一列特殊的车队停在武汉长江大桥上。默克尔走出车厢,在桥边凭栏远眺。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和黄鹤楼等武汉三镇美景,她发出上述询问。曾任中国驻德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的姜锋认为,这些深入、细致的问题带有典型的默克尔风格,“她了解中国的愿望很强烈,而且会聚焦于细节。这在西方领导人中非常罕见”。

同样罕见的是默克尔的访华次数。1997年,时任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反应堆安全部部长的默克尔首次访华。担任总理后,她秉承了从科尔时期奠定、施罗德时期不断培育的中德务实友好合作传统,在16年的任期内共12次访问中国,是在任时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领导人。2021年4月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启动时,通过视频参会的默克尔还对疫情时期无法来华表示遗憾。

和大多数政府首脑访华时主要前往北京、上海等城市不同,默克尔每次来中国,都会在首都北京之外再走访一座城市。她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天津、成都、合肥、沈阳、杭州、深圳、武汉。

默克尔访问的城市,往往是德国投资的重点和德企的聚集区。2006年5月,她在上海乘坐了磁悬浮列车,这一项目正是得益于中德技术合作。2012年8月她到天津出席空客飞机下线仪式时,德国已是欧洲在津投资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此外,默克尔非常努力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于加强中德人文交流充满兴趣。

2007年8月默克尔访问南京时,在结束当天公务安排后提出前往南京明城墙看一看,雨夜游览台城。

2014年7月,默克尔在成都访问时前往神仙树农贸市场,掏钱买了郫县豆瓣、花椒面和八角,看当地厨师炒宫保鸡丁,并用筷子品尝。

2015年10月,默克尔访华时探访了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沈福村的一户农家,和当地村民拉家常。这一安排是默克尔自己提出的,因为前几次访华都是在中国大城市,这次她想看看中国的农村。

2018年,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默克尔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并在看到一面智能镜子时开怀大笑。

近年来,许多媒体开始用“老友记”来形容默克尔的中国行。但事实上,默克尔以务实、迅速的“旋风式访问”著称。据报道,默克尔与外国首脑的会谈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小时。正是因为这样,她在历次中国行中看似悠哉的“逛街”“散步”,显得尤其特别。

2021年10月26日,默克尔正式卸任总理一职。她在卸任前接受媒体的“告别专访”,当被问到“为何任内几乎每年都出访中国”时回答道:“我刚当总理的时候,中国的GDP是2.3万亿美元,仍然略低于德国(2.8万亿美元)。今天,中国的GDP是14.7万亿,而我们的GDP是3.8万亿。尽管我们仍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国家,但我们在世界上的作用越来越小,因为世界的平衡完全改变了。因此,我们必须以战略上明智的方式建立我们的关系。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我们曾经很重要。今天,我们必须为保持重要地位而奋斗。”

推动中德关系全方位发展

除了经济、政治、外交,中德关系在科技文化等领域也发展很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和默克尔保持高频次的电话和视频沟通。中德携手抗疫,最早一批获世卫组织批准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BNT162b2,就是中德医药企业共同合作的成果。

默克尔刚刚担任总理时,访华的重要目的是向中国推销“德国制造”。而近年来,把中国合作项目带回德国,已是默克尔出访的重要议程。

2006年5月,默克尔就任总理半年时访问上海,乘坐了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这趟磁悬浮列车应用了德国西门子等企业的技术。当年正是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年”,而今,中国高铁网已基本覆盖全国,中国已可以自主研发世界最先进水平的高速列车。

2018年5月,默克尔访问深圳,“中国硅谷”的创新研发能力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感叹道:“电动车、人工智能、高铁、5G技术……德国在许多领域落后于中国。”

德国媒体举例称,柏林新机场建了10年还没建成,中国却在短时间内就建起了十几个新的特大城市;德国被称为“汽车王国”,但在电动汽车领域却被中国超越。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蒂斯表示,中国是“一个致力于未来技术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国家”。

默克尔赞叹与羡慕之余表示:“中德合作要抬升到新水准之上,特别是从数字化的角度。”

2021年1月27日,中德科技合作联委会第25次会议以视频会的形式举行。来自中国科技部、外交部、中国科学院、德国国家科学院、德国航空航天中心项目管理署等21家中德双方有关机构的49名代表出席会议。

此次联委会上,中德双方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双边科技创新合作在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介绍:“自2017年双方在中国江苏举办第24次联委会以来,在中德政府磋商机制下,中德科技合作日益升温……在联合研发、平台建设、人员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务实合作成果,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领域开展了抗疫科技合作。”他建议:“双方要充分发挥联委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开拓重点领域合作,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间交往,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默克尔一直把中国看作是德国在多边舞台上的重要合作伙伴

默克尔任期内,德国逐渐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力量。中国也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斷增强、全球影响力进一步上升等变化。因此,中德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不仅一直延续着中国与欧盟国家之间、发展中大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基本逻辑,也包含了地区和全球治理的多维联动。

默克尔一直把中国看作是德国在多边舞台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她在任期间,积极致力于推动德国和欧洲对华务实合作和友好交往,见证了中德、中欧各领域合作关系不断提升的时代。比如,2008年10月,全球正处于金融危机的风暴中,默克尔与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北京出席亚欧峰会,一同与中国商讨应对危机的策略,集体展现应对危机的信心。

中国面临光伏产业危机时,德国的表现让很多人记忆犹新。2011年之后,欧盟与美国相继发起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当时,欧盟市场占据中国光伏出口市场的60%。默克尔一直坚持通过对话协商,阻止欧盟对中国征收永久关税。

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双方达成价格承诺协议,一场被称为中欧贸易史上涉及金额最大的摩擦就此落幕。

2016年与2017年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与汉堡两地先后举行,关注气候变化、全球贸易增长等议题。中德两国领导人均出席峰会,在“千桥之城”和“世界桥城”共架合作之桥、共促繁荣发展。

两国关系的变迁,不仅与双方自身实力消长有关,也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影响。默克尔总理生涯最后一个任期内的对华交往,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从德国的外部环境来看,2018年,中美发生贸易摩擦,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其继任者拜登上台后试图拉帮结派搞集团对抗,分裂世界。2019年,欧洲议会表决通过《新欧中战略报告》,认为中国是欧盟的合作和谈判伙伴,但也提出中国是“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在德国内部,难民危机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经济活力显示出减弱迹象。随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德经济的“互补性”有所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默克尔在制定对华政策时要兼顾多种利益的平衡。但总体而言,默克尔强调欧盟独立自主,提倡多边主义,中德关系仍在保持顺利发展。默克尔以微妙的处理艺术,致力于推动德国和欧洲对华务实合作和友好交往。例如:2019年3月19日,默克爾在柏林谈到与美国以及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关系时说,世界发生了一些“构造变化”。她说:“我们必须接受这些变化,而不是像在战斗中那样对抗它们。”她还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多边体系。当时,特朗普寻求向中国和欧盟发起贸易争端,并退出了多项多边条约。美国一直警告说,如果德国不把华为公司的硬件排除在该国5G基础设施之外,美国就会逐步减少与德国共享敏感情报。默克尔无视这一警告。她说,尤其是在这样的地缘政治动荡阶段,必须有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国际合作。

2020年12月,德国作为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任期已至尾声,但默克尔仍一直努力并成功推进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进程。2021年6月举行的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七国领导人几乎花了一半的时间讨论中国,一些领导人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但默克尔表态说,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议题上,“如果撇开中国,我们将永远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新冠疫情暴发后,默克尔未能再次前往中国。不过,中德两国领导人多次通过电话交流,就抗疫合作、保持各领域合作进行沟通。在2021年10月13日的视频会晤中,习近平指出,双方应该从更广阔维度看待中欧关系,客观全面地相互认知,理性平和、建设性地处理差异分歧。希望欧方坚持独立自主,真正维护欧盟自身利益和国际社会团结,共同致力于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世纪难题。默克尔则重申,我一贯主张,欧盟应独立自主地发展同中国的关系。

“她是一个能把眼光放在德国和欧洲以外的领导人。中国和西方有分歧发生时,她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努力了解中国与西方在制度和做法上的不同,而后努力与中国一起去解决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等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在合作中实现德国和欧洲的利益,努力推进各国合作。”姜峰说。

中国人如何看待默克尔

2021年10月26日,默克尔正式结束任期。彼时,新内阁尚未建立,默克尔继续领导看守政府,行使相关职责,直至新一届内阁组阁完成。德国迎来“后默克尔时代”。

默克尔的离去让很多选民不舍,她在执政期间展现出的稳健坚韧、担当尽责、务实理性,在德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对于我们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默克尔深刻地改变了中德关系,推动两国合作稳步发展、硕果累累。2022年中德迎来建交50周年,中德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如何看待默克尔?

中国人如何评价默克尔

2021年9月2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德国总理默克尔即将卸任,请问中方对于默克尔任期内的中德关系有何评价?对未来的中德关系发展有何期待?”

发言人华春莹表示:近些年来中德关系总体上发展是非常良好的,中方重视发展对德关系,认为中德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方愿意同德国新政府共同致力于维护中德关系,维护中德对话合作,继续互利开放的精神,推动两国的务实合作,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和精神,推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

华春莹称,默克尔总理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任内曾经12次访华,并且同中方共同主持了全部6轮中德政府磋商,推动中德务实合作和各领域友好交往走深走实,这为两国人民也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也为推动中欧的交往与合作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中方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新华社在《默克尔给德国政坛留下了什么》一文中评价默克尔:“致力于推动德国和欧洲对华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执政期间她12次访华,在上海体验磁悬浮列车,在成都学做宫保鸡丁,与中国大妈拉家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她执政期间,德中贸易额显著增长,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欧盟国家,两国在文化、科技、教育和产业等各方面都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习近平高度评价默克尔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2021年10月13日的视频会晤中,习近平对默克尔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句话,既是对我们多年深入交往的很好诠释,也是过去16年来中德关系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中国人重情重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中国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欢迎你卸任后也多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还可以去你希望去的任何地方,我们有机会再能够面对面地交流。”

默克尔的外交智慧能被继承吗

默克尔卸任了,对于继任者乃至整个欧洲政坛来说,她的诸多执政经验与智慧值得学习。尤其是与中国的相处之道,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宋文龙认为有不少亮点:

第一,外交自主,敢于担当。默克尔从德国自身利益出发,主张“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避免德国成为美国的附庸,捍卫本国原则底线,开展自主外交。比如,在中美科技竞争中,默克尔顶住美国压力,坚持维护华为参与德国5G建设平等地位;作为欧盟领头羊的掌舵人,她敢于承担领导责任和历史使命,力排内外阻力,坚定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为中欧关系的长期发展把稳舵盘。

第二,相互尊重,包容互鉴。经过与华互动的磨合期,默克尔逐渐抛弃欧洲政客与中国打交道惯用的“价值观外交”,因为“希望中国遵守欧洲的价值观是没有意义的”。十余年来,默克尔避免在触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指手画脚,包容彼此在制度和观念上的差异,本着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对华交往。更值得称道的是,默克尔深知“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没有依靠充满傲慢与偏见的他人言论了解中国,而是通过12次访问深入真实的中国,不仅化解了偏见,还促进了互信合作。

第三,务实理性,成熟坚定。默克尔作为一位科学家出身的女性政治家,情绪温和且心态稳定,“坚强却不固执”,严谨而克制,具有务实而理性的外交风格。她坚定地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主张开展互利共赢的中欧合作,避免意识形态等非理性因素绑架事关民生福祉的经贸合作政策。也正是得益于此,默克尔在任期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5倍,中德贸易总额升至2000多亿欧元。

默克尔卸任前接受《南德意志报》采访时坦言:“处理德中关系必须有战略上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是其外交遗产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值得当今西方政界总结和继承。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政客还是没有学会这份理性,他们或因忌惮美国的威势,破坏对华合作,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棋子;或囿于意识形态偏见,不愿主动了解真实的中国,深陷“恐华排中”的话语陷阱,导致其对华外交政策跑偏。从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的对华消极贸易政策,到立陶宛议员不顾中方反对窜访台湾,再到英国一些议员炒作“抵制北京冬奥会”,无不透着战略眼光的短视及政治智慧的缺失。到头来,既违逆了全球化的国际大势,又损害其国家和民众的实际利益。

在“默克尔时代”落下帷幕之际,欧洲已不如16年前那么团结和繁荣,更多的挑战来自于西方国家内部,而非远在大陆彼端的中国。西方政界应当抛开意识形态偏见和高傲的政治姿态,继承并发展默克尔对华外交的政治智慧,开展相互尊重、务实开放和成熟自主的外交关系。默克尔在2019年对美国年轻精英的忠告,也可以留给当前执迷于“中国威胁论”的所有人:“不要把谎言和事实颠倒,要打破心中自大与狭隘之墙。”

“后默克尔时代”中德关系将走向何方

“后默克尔时代”中德关系将走向何方、新总理朔尔茨能否像默克尔一样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且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还是个挑战。

2021年12月8日,朔尔茨正式接替默克尔,就任德国总理。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一贯重视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认为中德作为世界上两支重要力量,发展好双边关系符合中德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推动中欧交往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相信德国新政府将延续务实平衡的对华政策,同中方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

朔尔茨在与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说,世界将不再是两极,将出现许多强国。这位首次作为德国总理出访的政治家说:“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仅有美国和俄罗斯,还有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印度及一些强大的新兴国家,而且还将有一些强大的非洲和南美洲国家。促使这个多极世界在多边框架内合作,正是这一点把我们团结在一起。”

在谈到与中国的关系时,朔尔茨指出,德国和欧盟将不得不与非西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他说:“既然我们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工作,那我们就必须同相关国家保持良好关系。我们必须确保我们能够和平地生活,这并不容易,但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解决它。”

12月15日,朔尔茨发表上任后首份政府报告。他首次以总理的身份阐述对华政策,呼吁促进与中国在重要政策领域的合作和公平的经济竞争。他强调,中国是德国重要的经济伙伴,“我们必须使对华政策与实际看到的中国保持一致”。

朔尔茨承认中德两国存在分歧,但同时希望与中国进行公平的、互惠互利的经济竞争,呼吁采取务实态度。他表示,中国正在快速崛起為一个技术和军事大国,中国领导层正以一种十分自信的姿态维护中国的利益,“德国和欧洲也有理由以同样的自信和参与度去维护自身利益”。

他还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国际力量的协调中占据重要位置。这就是为什么在气候问题、疫情危机和军备控制等全人类面临的挑战方面,我们需要与中国合作。”

德国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德国政坛的变化牵动世界目光。希望新的德国领导人珍惜默克尔留下的政治遗产,带领德国继续践行务实合作之道。只要中德双方坚持巩固和深化互信,本着平等相待、聚焦合作、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就能够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结出的鲜明经验——中德本着互利合作精神,发挥两国经济互补性,实现了共赢。这证明,国与国之间完全可以避免零和博弈,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中德关系应该牢牢把握的主基调。★

(责编/陈小婷 责校/张超 来源/《参考人物|默克尔:历史上的一个意外》,迪尔克·库尔布尤魏特/文,新华社2021年9月18日;《为何任内几乎每年都出访中国?默克尔正式卸任后讲述缘由》,姜峰/文,新华社2021年10月27日;《默克尔的外交智慧能被继承吗》,宋文龙/文,《北京日报》2021年12月9日等)

默克尔大事年表

1954年7月17日:出生于联邦德国汉堡,同年举家迁往民主德国勃兰登堡州。

1973年至1978年:就读于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物理系。

1986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8年至1990年:在民主德国科学院柏林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

1989年:加入民主德国的民主觉醒党。

1990年:出任民主德国最后一届政府的新闻副发言人,同年加入德国基民盟,并在德国统一后当选德国联邦议员。

1991年至1994年:任联邦妇女和青年部部长。

1991年:当选基民盟党史上首位女性副主席。

1994年至1998年:任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反应堆安全部部长。

1995年:在柏林主持召开联合国气候峰会。

1997年:以联邦环保安全部部长身份代表德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峰会,参与签订《京都议定书》。

1998年至2000年:任基民盟总书记。

2000年:当选基民盟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党主席。

2002年至2005年:任联邦议会联盟党党团主席兼基民盟主席。

2005年11月:当选德国总理,兼任基民盟主席。

2007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

2009年:连任德国总理。

2013年:连任德国总理。

2018年:连任德国总理。

2021年10月26日:正式卸任总理。

猜你喜欢

默克尔德国
“梦梦”“娇庆”德国行
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节日聚会 开怀畅饮
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节日聚会 开怀畅饮
新中国科技60年(3)
默克尔即将访美
无情的应试教育
开始敲门
可怕的过山车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