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跨学科创新型团队促进“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2-01-31

时代人物 2021年35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新文科文科

丁 俊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也是每一所高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情党情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无疑对师资水平及学科间的交叉统筹提出了更高要求。

跨学科创新型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突破组织构架,推进新文科发展。所谓跨学科创新型团队,就是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领导,以教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为主线,集合各学科领域学有专长的教师围绕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课题研究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的基层学术核心组织。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组织构架均以学科为基础进行划分,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脱离其他知识体系而单独存在。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虽然便于院系间的行政管理,跨学科培养问题也可以通过将相关课程委托给其他专业对口学院进行开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由于院系间对委托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授课方法等缺少协同研究,教学质量往往会受到影响。这种专业培养和授课学院“两层皮”的现象不仅有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严重制约了文科学科的融合发展。

当下,部分地方高校仍存在整体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在各院系间分布不均等情况。受到编制、财政收入等制约因素影响,这些问题在短期内不能仅仅依靠人才引进去解决,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现有师资作用,促进师资效能最大化。创新型团队建设不仅可以打破组织架构藩篱,而且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进而推动“新文科”发展。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提升科研效率。传统观点认为,文科的知识供给侧单一且相对固化,教师可以根据兴趣专长独立开展科研活动。但事实上,教师间沟通的缺失以及对彼此学科领域、教学内容、科研方向的不了解,往往使得学科资源共享和跨学科合作存在诸多现实障碍,导致科研效率低下。尤其是近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科领域的进一步细分,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研工作对多学科贯通的知识结构要求不断提高。以某高校主导的省级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核桃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系统的推广”为例,其主要成果是结合各测报点的测报结果、防控结果和气象因子,利用智能手机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自动生成的核桃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危害等发布灾情预警,为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宣讲和技术指导。这个项目不仅涵盖了农业推广、生态文明建设、文案设计、科普宣讲等文科知识,而且涉及到病虫害防治、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广而深、工作量大而细,对研究的综合性和知识更新的动态性要求极高,单靠个人力量几乎不可能实现。

跨学科创新型团队的组建,有利于打破专业壁垒,为各类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和学术互动圈。同时促使成员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汇聚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力量共同参与、协同攻关,进而增进团队感情、培育集体荣誉,带动教学科研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激发团队活力,不断互补提升。文科教学受学科特点影响,课程实践和实验都比较少,学生的知识来源基本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和心得传授。虽然大部分教师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然而还是会有不尽人意的情况。比如有的青年教师因为缺少经验,找不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的老教师则因为职业倦怠照本宣科,疏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分析,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贡献度不均的现象同样存在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访谈及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在刚毕业时具备极高的科研热情,但因为自身知识储备与工作后的研究领域尚有断层,加之写作水平弱、科研工作清苦、出版费用高、申报项目获批率低等原因,很多老师在连续申报项目失败后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不适合搞科研。而另外一部分已经获得职称的老教师则觉得已经功成名就,该“激流勇退”了,有的甚至几年都没有撰写一篇科研文章。

斯蒂芬·罗宾斯 (StephenP.Robins)曾指出,团队通过成员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的作用,其最终成果往往远高于个体成员单个绩效的总和[2]。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勇于创新,但缺乏实战经验;老教师经验丰富、积蓄深厚,但又容易默守陈规,缺乏激情。针对上述很多高校都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更应该以跨学科创新型团队为核心,加强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方式不断互补提升,从而激发团队活力,有效提升教学科研效率,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跨学科创新型团队建设的原则

梯队构成合理。跨学科创新型团队是由为数不多、技能互补的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梯队成员构成合理,是其发挥效能的首要前提。因此在团队构建的过程中,一是要选取教学科研水平高、号召感染力强的领军式人物作为团队负责人。二是要充分考虑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学缘等构成因素,合理配备团队成员。三是要注重团队效率和协同管理,以5-10人控制日常团队规模,同时依靠现代通讯技术,组建结构较为松散的虚拟团队,为大型科研项目的协同分工做好准备。

建设目标明确。跨学科创新型团队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针对重大教学科研项目进行创新。一是要致力于人才培养创新。现代经济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技术等新科技发展迅猛,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首要职能就是培养人才,跨学科创新型团队必须要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二是要致力于研究成果创新。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以及剧烈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更加艰巨。高校作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坚力量,亟需对我们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进行总结凝练,从而阐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要致力于教师能力创新,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特色发展。教学科研定位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领航器。地方高等院校更应该根据本地区情况,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科研目标、教学科研层次以及发展模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发挥资源优势,把学校建设成解决地区问题,推动地区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地。作为跨学科创新型团队,一是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把最新的学术前沿思想和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为教学工作提供支持。二是要依托科研平台,深入挖掘团队成员背景优势,注重交叉学科发展和团队当量效应,开展好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三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团队理论基础,挖掘具有创新性的科研人才补充科研队伍力量。同时在科研过程中开拓团队思路和视野,为产生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创新教学内容提供智力保障。

跨学科创新型团队培育路径

孵化“特色培育工程”。建议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基础,设立重大研究项目特色培育工程。同时以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激励吸引教学科研水平高、感召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组建团队。通过对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孵化,不仅可以迅速汇聚力量,带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团队成员建立起学术联系和学术合作,团队成员之间更容易在交流磨合的过程中衍生培育出新的合作项目,从而促进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管理激励体系。有效的内部管理激励体系是教学科研团队健康发展的关键。教学科研团队一方面要完善管理体系,强化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教学科研的定期汇报研讨机制等,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等方法充分发挥团队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要摒弃以个人绩效简单相加来评价团体贡献的简单做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考核并重,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使全体成员将团队成果视为奋斗目标,从而发挥团结协作的最大效能优势。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供给侧改革升级,现代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共融性特点日益凸显,尤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统专业领域之间的知识界限日渐模糊。在现有师资条件下建设梯队构成合理、目标明确、坚持特色发展的创新型团队,对地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新文科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热衷科研
孙文科
论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