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构及实现路径分析
2022-01-31廖彩霞
刘 俊 廖彩霞
(1.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市 401331;2.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出版传媒学院 重庆市 401331)
自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的理念已全面得到重视,各大高校纷纷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以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发挥出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本文,作者将以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实施课程思政的课程载体,全力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即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其研究能真正实现育人功能。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创新创业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科技自强自立放在极端重要位置,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振兴、民生的改善等都离不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只是一般技能知识的传递,更要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实施好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让学生传承好精神,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精神的激励下担当大任。作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要素主要是做好四个方面精神的传承教育,即创业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具有的重要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练,主要包括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1]。创业精神可包含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合作精神、执着精神。其中,创新精神是创业精神的灵魂,因为创新能够为创业者拓展更宽的创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创业者具有创新精神,才可能创建新颖独特的企业,并保持一个企业的特色和可持续的发展。同理,创业者还得拥有甘冒风险、承担风险的魄力;创业者也要有善于合作,凝聚力量,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奋斗的团结合作精神;创业者更要有绝不轻言放弃、敢于竞争的执着精神。正是这些精神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才使得每一个创业者不断取得突破,成就精彩人生。
劳动精神,就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2]。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就是要彰显有劳才有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理念,同时也要倡导劳动光荣、提升技能、创造伟大的风尚,生成一种劳动者平等、劳动者可敬、劳动者崇高、劳动者美丽的观念。其具体可体现为勤劳勇敢、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甘于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正确理解劳动精神的重要依据,也是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参考。每一位青少年都要走向社会,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主动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才能促使学生在人生的各个层面或阶段实现劳动收获幸福,劳动成就自身价值。
劳模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所坚持坚守坚定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展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3]。纵观劳模事迹,他们都有共同的精神特质,就是以赤诚之心、辛劳之心、创造之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并铸就了劳模精神,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青少年要学习劳模精神、传承劳模精神、实践劳模精神,就是要以广大劳模为榜样,以高度的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新时代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奋斗赞歌。
工匠精神,是指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4]。就是工匠们在自己的职业中淬炼出来的品格与气质,其内涵在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热爱本职、专注专业,求真务实、苛求极致,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工匠精神,历史上形成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并能一代代将其精神传承。而今,不论是高铁还是大飞机的制造,还是一颗螺栓的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特别是在当今第四次工业革命大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已经规划出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和规划,也指出了制造业的极端重要性。就目前而言,我国制造业与国外制造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精密制造和自主创新能力也需要提高。因此,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各行各业需要每一个劳动者秉持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不怕攻坚克难,做到精益求精。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要更好将以上课程思政的元素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之中,首先得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有效的分解,选取融入的时机,解决当下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存在简单植入问题,同时解决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如何衔接的问题,争取实现在“润物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精神层面的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首先得把握好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对需要融入的思政元素有一个宏观的规划。按照通用的创新创业教材一般都包含这几个模块,如评估创业潜质、组建创业团队、发掘创业机会、分析创业市场、整合创业资源、推演创业项目这几个主要过程模块。如何融入创业精神?对此,可以讲好企业家的故事,用故事去感染人、教育人。如从“烟草大王”到“橙子王”的二次创业的褚时健,百度公司李彦宏的创业故事等,用这些创业案例剖析创业者的人格特征,领悟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再如创业过程中的冒险精神,这种冒险不是无谓的,而是经过分析后的一种自信体现,可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可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以后的工作中磨炼自己。
如何融入劳动精神。可以从中国的建设项目大故事和平凡劳动者的小故事入手。大故事可以从“中国高铁”“中国芯”“中国制造”“中国桥”等背后映射无数劳动者的奋斗故事,这些都是一个个生动的劳动实践,是一次次伟大的劳动精神的展现。教育学生只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充分发挥辛勤、诚实、大无畏的劳动精神,才能成就这些伟大奇迹,青年一代要拿出极大的勇气,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就必须继承和弘扬好劳动精神。小故事就可以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实践入手,如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了自己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其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劳动精神焕发光彩,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广大青年需不断克服自己好逸恶劳等不良的倾向,反对一切形式的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教学学生人人传承劳动精神,人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用劳动精神浸润整个社会的风气,每个青年学子保持青春战斗力,并在劳动中贡献智慧和勇气,最终使得每一个青年学子都可以在新时代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写精彩人生。
如何融入劳模精神。劳模是时代的先锋,劳模凭借创造性的劳动成为人们学习、尊重的榜样。融入劳模精神,就是要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信仰的力量,要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劲头,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在课程思政中,可以把在每年评选出的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的先进事例或者时代楷模、先进个人的光荣事例等作为切入点,如“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人民教师张桂梅、“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等展开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其具体思政目标在于:一是把对劳模的学习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形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直面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不断探索、迎难而上,能立足本职岗位干出特色,干出成绩;二是培养学生愿意多读书、勤实践,不断练就自己的过硬本领,善于发问、乐于请教;三是教育学生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全心投入,在平凡的岗位上释放出自己的最大能量,实现最大价值,以精湛的专业技能进行建功立业;四是教育青年学子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在自己学习和工作中要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争做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奋进者。
如何融入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必须依靠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只有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做出极致产品,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也有助于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在课程思政中,就是要讲好一批批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大国工匠们的故事,用他们的事迹来感染人、教育人,如“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知识工人”邓建军、“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等一大批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其具体思政目标在于:一是要让学生明白,职业不只是一份工作,“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工匠不是马马虎虎、将将就就、得过且过,而是从日复一日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与成就感,将每一步做到精益求精;二是在现代制造业,分工高度专业化、精细化,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技能人才协作共进,而不能各自为战,教育学生要学会精诚合作,能够团队合作;三是教育学生锤炼精湛技艺、锻造过硬本领,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代工匠需要有创新精神,就要善于学习,不断探索,永不满足,积极消化前沿成果。同时,抓住教育时机,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积极参与创新实践,从基础做起,练好基本功,钻研基本技能,迎难而上、迎接挑战,做技术创新的追求者和引领者,争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各高校形成广泛共识。以上研究只是一个抛砖引玉,要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完善,比如整理各方面资源、协同集体备课等,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注释
[1]王振杰,刘彩琴,刘莲花.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p7
[2]吕红,喻永均,王忠.劳动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20.p24
[3]郜发磊,王高峰,程国锋.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红旗出版社,2020.p41
[4]任立,曹伏明,张立保.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20.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