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2-01-31姜昱竹

时代人物 2021年35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思政

姜昱竹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34)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各大高校始终秉持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来进行人才培养。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统称“思政课”)是培育发展型人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的主阵地。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日常生活日益媒介化,多元社会思潮不断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动摇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正确的三观,这就需要学习历史。对于思政课来说就是要“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就需要抓好高校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深入开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强化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深度、历史文化的厚度,也有利于培养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有为青年。

学习党史——运用历史思维,强化历史担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鉴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用历史的眼光探寻历史发展规律。回顾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艰苦创业的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定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作为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高校学生应积极学习党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思想素质,强化历史担当。

学习新中国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大批值得学习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它是磨难中催人奋进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青年传承和弘扬的榜样。引导高校学生学习新中国史,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强化责任担当。

学习改革开放史——树立创新意识,紧跟时代步伐。改革开放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的一大创新举措,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也意味着一套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冲破了体制机制障碍,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更积淀了中国人民内在的精神气质,勇于创新、实践、探索、求真。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改革开放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鼓励学生,肩负担当,扎实学习,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坚定四个自信,强化政治导向。社会主义经历500多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思想到运动到制度的逻辑转变。从东欧剧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教条主义与休克疗法的经验教训,不仅实现从理念到制度的转化,更实现了制度的更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体现了制度自身的优越性、创造性、独特性,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参照、制度依托。将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让学生体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政治引领,更促使学生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和党情,帮助学生将理论力量转换为实践动力,创造出不朽精神价值以及丰富的物质价值。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集中于课程体系缺乏有效衔接、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融合、实践教学缺乏理论指导以及教师融合意识有待加强。

“四史”与思政课程体系缺乏有效衔接

缺乏配套性规划。2020年教育部联合各部门发文,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强化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坚持将“四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贯通起来。然而对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措施言之甚少,只是笼统的提出课程要求,缺乏配套性规划。在课程实施中,由于各门课程关于“四史”教育缺少整体性规划,各科教师在备课时也少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导致某些知识点重复讲授,老生常谈,学生也疲于应对,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教材亟待系统更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它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所属的教材体系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而创建的教育课程系统。因此,思政课教材并不是简单理论的平面化呈现,更重要的是结合理论的立体化展示。而现行思政教材体系并未全面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高校思政课改要求,尤其在教材更新层面,仍以时间线为纵轴,以理论的信息化堆砌为主。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可读性,尤其在“四史”融入层面,应以“四史”为横轴,挖掘“四史”故事,强调史论结合,深化“四史”与政治理论的研究诠释。依托思政课改的教材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材体系,强化问题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强化历史思维,加强政治引领,这些都是当前高校思政教材体系值得改善的方面。

课程结构设置存在偏差。习总书记提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完善必须要处理好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关系。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程结构设置缺乏合理性,各课程结构间关系界限不够鲜明,辅助型选修课程开设缺乏规范。2019年中央办公厅出台关于高校围绕“四史”教育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意见,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各高校开设的“四史”课程五花八门,形式化现象严重,以史实阐述为主,既没有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在课程结构设置上既没有体现教育教学规律的递进性,也没有实现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衔接,难以达到育人育才的教学效果。

“四史”与课程内容体系缺乏有机融合

开设“四史”教学选择性必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史论学习,但选课机制无法保证学生选修全部的“四史”课程,所以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当前“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内容体系融合度不够,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对“四史”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学界对“四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强“四史”教育的价值意义与实践途径和对“四史”内在的逻辑联系以及个体概念的阐述上。但是对于“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入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也导致了某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四史”教育的学术导向存在模糊性认识。

另一方面,“四史”内容体系与思政课融合度不够。一是对于《中国近代史纲要》(下文统称《纲要》)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统称《概论》),这两门课程就存在党史教育部分区分度不够的现象,教师重复性的讲解,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二是“四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文统称《原理》)内容契合度不高,融入讲解主要集中于《原理》最后两章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衔接,存在史论脱节现象,容易导致“四史教育浅表化”的现象。

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理论指导

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开展“四史”教育,各地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对开展“四史”教育成绩斐然的团队提供嘉奖。为此各大高校开启了“荣誉”争夺战,在课外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譬如红色文化之旅、集体观影等等。这类实践教学活动一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实际教学却缺乏专业理论指导。学生作为活动参与者,往往抱着赚学分、评奖评优、完成任务式的态度参与,难以达到“四史”教育、思政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政教师缺乏融合意识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然而,目前高校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存在不足,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思政教师缺乏融合思维,教学内容以“论”为主,未做到“史”“论”结合,将史实有机融入思政教学,解释理论原理。二是思政教师融合能力不强,讲好红色故事是加强“四史”学习的关键切入点,当前思政教师挖掘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转化红色故事的能力有待加强。三是思政教师融合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模式陈旧,以传统灌输式教育为主,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分析

面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困境,可以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五方面挖掘解决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改善教师教学效果。

在课程体系中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

首先要高校要开设“四史”相关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2019年出台的深化思政课改的《创新方案》,规定各高校必须开展与“四史”相关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每名学生都必须从“四史”教学中选择一门必修课程。“四史”课程开展必须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打下基础。其次要建设统一的教材规范体系,2020年教育部召开会议,正式启动大学生“四史”读本的编写工作。此外,各高校也应邀请校内外学科领域权威专家,根据教育资源、课程特点、教学客体,编写校本教材与辅助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

在课堂教学中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确保思政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各门课程目标、特点、功能定位,推进“四史”教育差异化融合,实现各思政课程的整体统筹和有效衔接,防止出现重复化讲解现象。

《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下文统称《思修》)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思修》的课程特点就是兼顾理论性与实用性。因此,在加强“四史”融入时,教师需借助思政课平台,大量挖掘红色故事,在课程中融入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习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通过这些故事的挖掘与讲述,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理论内涵,强化政治认同,也能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

《纲要》课程介绍了近现代中国革命发展史,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艰苦奋斗拼搏而来的。在融入“四史”时,教师应该注重史实的梳理,以整体性贯通视角,将历史脉络叙述清楚,讲清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将其置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进程中进行窥探,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感悟中国制度的优越,既实事求是追求历史的“本然”,又深刻阐述历史的“所以然”,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深民族认同感。

《概论》课程介绍了两大思想理论体系。在融入“四史”时,尤其是党史,一定要注意区分《概论》与《纲要》的关系。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提高教材区分度,《概论》偏向于理论性讲解,《纲要》则更侧重于史实的叙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纲要》课程也应先于《概论》课程开展。讲授《概论》时,应结合《纲要》中的史实基础,让学生史论结合,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

《原理》课程是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课程。学界当前关于《原理》与“四史”的融入研究,主要集中于最后两章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有效衔接。看似《原理》与“四史”其他内容并无联系,实则不然,自“四史”诞生之日起,《原理》就作为理论指引,贯穿全过程。对于《原理》课程讲解,应注重史论结合,用“四史”论证原理,选择具体的历史片段结合教学。譬如教师在讲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可以结合新中国史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相关内容,分析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即没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导学生要辩证看待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将历史事件融入哲学原理深化理论诠释。

在高校思政实践课中融入“四史”教育

习总书记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此高校要专门设置实践课,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因此,“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更要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增强实践教学的互补性。在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是夯实学生思想之基的根本途径,注重的是平面化的知识传输。实践教学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渠道,侧重于立体化的知识转化。要强化“四史”实践教学的辅助功能,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红色研学活动,譬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聆听“四史”系列讲座等。其次要增强实践教学的学理性。当前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但大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缺乏理论指导,实践教学是学生迈向社会、走入基层的体验式教学,绝对不能蜻蜓点水、囫囵吞枣,一定要将课堂教授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研究,追根究底。最后实践教学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启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能力上提升教师融入“四史”的能力

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意味着,思政教师既是思政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加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这也对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

首先,高校应壮大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思政专业优秀教育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发挥好哲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师的协同作用,鼓励相关学科优秀教师共同加入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此外,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开展外出考察,参与国内国际学术论坛,提高教师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党情的能力,以便更好的融入教学。

其次,提高教师自觉运用“四史”的意识。第一,在思政课程标准中,明确“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要求。第二,以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成果为标准,健全激励机制。将“四史”融入思政课能力纳入国家、省级课题申报以及教研成果评审比赛中。选拔优秀教师,组建“四史”教育研究团队,进行集体攻关,打造品牌特色课程。第三,组织教师观看“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示范课程,并积极推广,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融合意识。

最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将“四史”教育教学能力纳入专项培训中。构建党政职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相关专业院系的协同运行机制,共同组织集体备课会,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挖掘二者间贯通的知识模块,形成专项课件、教案。

在教学方法上促使“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

习总书记提出,思政教育要注重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创新方式方法,开启线上教学新模式。

第一打造红色智慧课堂。开发“四史”教育线上课程,邀请领域内权威学者,共同打造“四史”系列精品课程,拓宽教育载体。第二打造线上实景远程教育,很多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实地资源匮乏,通过线上实景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第三鼓励艺术工作者,创作优质精良、符合时代潮流的红色歌曲、红色剧目,让学生以平视的眼光感受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交流,感悟其革命精神和奋斗品质。第四鼓励学生微创作,通过短视频平台,以口述历史、角色扮演等形式,以个别带动集体,营造高校良好的“四史”文化氛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注释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Z].教材,2020(6).

[2]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24-29.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1).

[4]林于良.高校“四史”教育:价值旨归·现实困境·路径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8):62-64.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6]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