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两山理念”浅析
2022-01-31王梓良
王梓良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两山理念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日益重视。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上日程,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两山理念”理论正是针对解决这对矛盾而产生的。纵观“两山”理念的有关论述,可将其主要内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关系历史论:人们经历了从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第一阶段,到由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凸显,开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第二阶段,再到开始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第三阶段。第二,“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相互转化论:生态环境优势可以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第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价值排序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理念的理论渊源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中关于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学说相对立。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能合为一体。《道德经》中开篇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为,可以解释清楚的道,就称不上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定名的名,同样谈不上是永恒之名。这里的道,指的就是自然客观规律,其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客观之物。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性”思想,意为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动上天,上天的意志也能影响人事,以此来约束古代皇帝的行为,使皇帝能够严以修身,勤政为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等事故,就会被认为是上天的旨意,是自己某些地方出了失误或错误,因此上天特以此方式予以警示。这就将人与“道”相结合起来。朱元璋就特别重视自然界的警示。洪武元年,朱元璋要求各级官员“遇灾宜具实奏闻”,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更是强调敬畏灾异的重要性。朱元璋每次面对灾异的发生,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并作出具体的政治行为以应天意。洪武三年十二月,由于连月以来“日中屡有黑子”,朱元璋认为这是天变所致,就要求官员向自己提出仁政的得失。洪武七年十一月,出现星变,朱元璋借此要求六部官员中消极履行公务的人员要“宜速改之,以求自安”。如此等等,都充分说明了封建帝王对自然界异常变化的重视,虽说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是其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却可以为我们当今时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一定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然生态观
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和生产资料,脱离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这就充分说明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因此,人类需要主动去保护自然,爱护自然,这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先于人和社会存在着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对自然界有着根本的依赖性。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生、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条件和前提。马克思也说:“人自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那就是自然界自己不是人类躯体而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坚持与它不懈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就充分说明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人身处自然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人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不能脱离自然界。这也为我们今天的“两山理念”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使我们能够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能尊重和爱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两山理念的实践探索
以我的家乡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为例。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伏牛山余脉,多山地,矿产资源丰富。这里有丰富的煤炭,石子,石灰,铝石资源。自上世纪末以来,本地人就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二十一世纪初,整个方山镇境内就有大大小小国营私营煤矿十余座,石灰窑,铝石矿数不胜数,每天来拉运原料的货车络绎不绝,本地人以此为为业,以此为生,相继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拉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本地人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环境。矿山整天浓烟滚滚,铝石,煤炭资源锐减,空气质量下降。房屋、道路布满灰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状况,空气净化能力弱化,噪音严重,造成了一系列生态恶果。
针对这种状况,近年来,本地政府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着手采取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严格限制本地矿产资源开采。规范土地开发利用,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自环保政策实施以来,相继停止了私营煤矿的运作开采,全部由国营企业接管。国营煤矿采取严格的开采与工人管理条例,保障资源开发有度,工人工作环境安全有保障。合并大小石灰窑石子厂,建设环保窑,严格规定工厂运作时长,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取缔非法运营,控制资源开采量,限制工业废气排放量,加强工厂运作监管,严惩不规范运作,严厉打击私自运营、私自运输行为。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限制耕地占有量,扩大林地种植面积。清理疏通河道,建设堤坝,完善蓄洪与河水排放系统。杜绝垃圾随意排放,,修建多个垃圾站,及时处理废旧垃圾。
迄今为止,全镇境内仅有一座大型国有煤矿企业在运营,石灰窑,石子机也都已改造成环保窑,铝矿开采已有明显限制,林地数量大大增加,河道治理成效显著,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兼顾,既提高了本地人的水平,也改善了环境质量,保证了人们的生活健康,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两山理念的的现实意义
面对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两山理念”的提出正是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问题,实现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两山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说明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也日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大改善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恢复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同时发挥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做到既保护有发展,既开发又利用有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河南禹州方山镇就是一个实例,针对资源开采过度,环境污染的情况,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有效整顿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状况,使当地生态系统得以保护和恢复,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开发,实现了环境的优化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状况,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带来了持续及的经济效益。这充分证实了“绿水青山路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从小的方面来讲,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着手,要在具体实践中去采取一系列生态保护的行动。这需要人们有自觉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需要政府和各等地部门采取一系列相关环保措施规章制度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在自觉性与外在管控之下,逐步提高环保成效。从大的方面来讲,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确立了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那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狠下功夫,“两山理念”提出,正是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惠及国计民生的百年大计,要坚决付诸实践,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予以实施。当前我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环境建设也应该与之齐头并进。生态兴则文明兴,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关键一步。而“两山”理念为我们建设一个生态文明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强国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和总的基调,使我们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前进,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强国的目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