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咸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2-01-31淡超
淡 超
(中共咸阳市委党校 陕西咸阳 712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咸阳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呈现出了诸多弱项。基于此,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咸阳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现状和存在主要短板,以期提出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咸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咸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将诉源治理工作融入基层党建链、跨越发展链、群众兴趣链、乡风文明链和创新服务链,形成了“五链共治、法在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坚持政治引领,将诉源治理融入基层党建链。以政治建设统领诉源治理,把诉源治理与基层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平安咸阳的决定》《关于依法推进诉源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在全市形成了“区域统筹、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健全完善了党政领导、政法主导、法院主推、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群众主体治理的组织领导新体系。
坚持自治固本,将诉源治理融入群众兴趣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将现代法治精神融入群众自治。制定《关于指导镇(街道)、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家规家训”的意见》,引导村社依法制定乡规民约,以家风家训为突破口,找到了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村的结合点。三原法院指导安乐镇蔡王村建成全省首家村级家乡家规家训展馆,营造了弘扬家庭美德、传承优良家风、树立文明村风的和谐氛围,呈现出广大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村民自治新气象。
坚持法治立规,将诉源治理融入跨越发展链。坚持依法治市,预防化解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矛盾纠纷。制定《关于推行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三三制”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市推行矛盾纠纷诉前调解“三三制”工作法。秦都区法院积极推行党建引领、诉源治理、多元解纷的“三三制”工作机制,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整体效应,仅3个月就累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44件,司法确认348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9%,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推、法院主办、多方参与”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新格局。
坚持德治润心,将诉源治理融入乡风文明链。坚持法治与德育相结合,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大力弘扬“崇德包容、尚法创新”的咸阳精神,将遵从法律与尊重乡风民俗相结合。制定《将善良风俗引入审判工作指导意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序良俗放在突出位置,倡导积极向上的力量,推动人民群众崇德向善。永寿县法院针对山区婚约彩礼过高的情况,制定规范性文件对彩礼收取、返还等事宜进行规范,改善了当地的婚姻习俗,形成了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城乡文明新风尚。
坚持智治促融,将诉源治理融入创新服务链。充分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推动诉源治理方式现代化。结合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搭建“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建立“咸阳法治e平台”,开设“微法院”,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完成诉讼。2019年,全市法院通过网络、微信指导基层调解化解各类纠纷1147件,网上立案100多件,受理跨域立案申请80多件。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全天候、零距离”的便捷高效服务,探索出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智治新实践。
咸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存在的主要弱项
“五链共治、法在基层”诉源治理机制是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咸阳的重要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咸阳市域社会治理。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变革,咸阳社会治理的效能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甚至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和瓶颈,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亟待弥补的短板。
社会治理机制的精准度亟待提升。咸阳市政府为了破解法院“执行难”,在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后,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推动网格员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但是当前县市区、镇(街道)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尚未建立,一些单位对加强网络化服务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摆位不正、投入不足;一些网格员忙于应付各种表格和要求,真正的工作顾不过来;网格化管理存在条块分割问题,网格员基层人手不足,且大多数人是兼职,专业性不强,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社会治理的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全市已建视频监控摄像机6万余个,城镇社会面、城镇社区、重点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100%。但是农村视频监控覆盖率仅有60%,且重点行业、领域安装的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未达到100%的标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应用整合不够,各级各部门横向数据信息条块分隔,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不共享等问题,导致重要视频、敏感视频等图像信息存在着失控、泄露的风险;全市的综治中心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未达到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也未达到实体化全覆盖的要求。同时,整体来看,咸阳市信息化智能化落后于陕西、落后于全国。
社会治理应对舆论传播挑战的能力亟待强化。陕西省委政法委对2019年度全省公众安全感情况进行了访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咸阳市公众安全感为94.51%,低于全省94.81%的平均值0.3个百分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主流媒体对政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正面宣传典型案例上报道的少,没有引起群众关注,获得群众认同。反而是为了所谓的流量、关注度,吸引大众眼球,夸大新闻事实,对一些负面事件大肆报道,给人民群众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造成群众安全感低,不利于我市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设平安咸阳。
社会治理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增强。目前,从全市范围内来看,基层社会治理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基层工作重、压力大、待遇低、不稳定,有干劲、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创业、务工,不愿加入基层治理队伍。“人才荒”“人才断层”等现象日益突出。以全市政法队伍为例,经统计,2019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司法案件61000余件,员额法官人均审理案件145件,法官人均2个、甚至1.5个工作日需办结一个司法案件,工作任务压力较大。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咸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关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现阶段我们亟需契合市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法治化,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平安咸阳。
提升网格管理精准度,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加快推进网格化建设。以网格化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加快推进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建设,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网格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互联互通,按照“一站式服务”的思路,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只进一个门、只跑一趟路”工作模式,解决好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合理配备网格管理员。按照“地域相连、户数相均、单位覆盖、工作落地”的原则,根据区域环境,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并且按照“一格一员”或“一格多员”的模式,配备到每个网格点,做到网格划分全覆盖、全领域、无死角,做细、做实、做全网格精细化服务;三是规范网格员管理。实行网格员管理专职化,通过强化网格管理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履职能力,促进网格员高效、高水平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和执行工作,使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地精细和精准;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专职网格员予以政策倾斜,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完善考核监督机制,保障专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机制。认真探索、研究社会治理工作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统筹各方力量,汇聚各方智慧,依据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公共道德准则,完善咸阳社会治理保障机制,加快构建全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咸阳特色、符合本地实际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二是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为重点,搭建信息化“高速路”,不断提升全市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和技术创新水平。采取市、县市区联动,打破部门系统间的单线壁垒,进一步优化监控点位的布局;依托现代技术,整合各类视频图像资源,实现城乡视频监控、数据共享的信息系统集成;建立视频监控与巡逻防控、情报研判、应急处置等相结合的实战应用机制,让“雪亮工程”真正成为平安咸阳建设的强大“利器”和“杀手锏”,从根本上完善咸阳市治安防控手段,提升治安水平。三是搭建多元解纷信息平台。以全面推进“五治融合”的“枫桥经验”为抓手,搭建多元矛盾纠纷解决信息平台,全面推行视频接访和网上信访,构建一个网络、电话、短信、微信功能为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推动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化解、正能量在网上聚合,打造一张矛盾纠纷解决的“多元化”大网。
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正能量。一是大力宣传典型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培养树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工作典型,扎实推进咸阳市新时代“五链共治、法在基层”诉源治理的经验做法,重点宣传各级各部门社会治理战线的新典型、新亮点、新成效,带动各县区创新社会治理新做法、新经验。二是加强基层法治宣传。各县区应结合本地特点,因地制宜,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方便群众诉讼,宣传法治精神,带动基层群众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常识,自觉培养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做到社会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三是强化网络舆论导控能力。加强政府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进一步畅通合作渠道,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做足做好正面宣传,壮大主流舆论,增强舆论控制能力;做好预知预警预置工作,实时掌握舆情动态,努力把稳舆情主要方向,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有效化解重大舆情风险;及时把握群众信息需求,增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主动接受舆论监督,拉近政府和人民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升专业化能力,建造高素质社会治理人才队伍。一是加强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咸阳大专院校、党校等资源优势,抓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每年科学的制定学习培训计划,举办专题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技术练兵等活动,及时组织人员学习相关的文件、制度和工作规范,强化政法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努力锻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二是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加强他们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同时,开展法律进网络活动,努力培养一批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提升他们的科技应用能力,并且运用这种能力推动各类工作的完成。三是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相关专业知识教育、在岗培训、定期轮训,加强实践运用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同时,通过调配行政编制,增核事业编制、公益性岗位等用工形式,保障社会治理服务人员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培养技能型职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