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1-31闫宁宁

时代人物 2021年35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闫宁宁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成都 610059)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需要社会成员认可并接受的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主心骨”。[1]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当中最有活力、最具朝气的群体,具有独特的思想意识与社会认知,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探索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分析当下思想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国家长远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情况

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较浅。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多元化思潮涌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正受到多方冲击。高校大学生处在思想观念形成稳定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念与个人意志并不坚定,尚不能有效辨别各类文化的危害,易受到各类思想冲击,进而对原有价值观产生怀疑。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不深入、不坚定是思想动摇的根本原因,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只停留在表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核、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的认识并不透彻,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解的深度、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政治敏锐性较弱、甄别判断力不强,也容易受到错误观点和思潮的不良影响。[3]由于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深邃性,部分高校大学生难以理解其重要内涵,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偏好专业课程学习,忽视精神层面建设的问题,久而久之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越发浅显。

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波动情况明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中国政府抗击疫情的举措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从疫情伊始的恐惧、担忧,到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坚定、支持,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在此期间受到来自国家、社会等各类报道的影响,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层次不齐、真实性无法敲定,处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中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易随着难辨真假的新闻消息的传播而产生波动。且高校大学生思维认知尚不坚定,易受到社会突发事件的影响,在某些社会新闻曝光的同时对自身价值观念产生怀疑,不能坚定地追随社会主流价值观。此外,西方的国家和政治团体为了遏制我国发展,以大学生为攻击目标,向大学生灌输西方制度、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妄图达到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4]这样的思想冲击弱化了高校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使得高校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形成阶段多次处于波动状态。

影响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的因素

网络媒体多元化思想的冲击。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普遍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互联网的便捷与新颖也使得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其产生依赖。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与即时性、精神与文化生活的全球化,也为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便利,[5]在网络资源纷繁复杂、海量信息蜂拥而至时,高校大学生难辨信息真伪。相比较于形式单一的书本知识,自由开放且充满新鲜感的各类网络信息使得部分高校大学生沉溺网络世界难以自拔。当下在校的大学生多为“00后”,其善于接受形式多样的新鲜事物,关注的热点常在娱乐明星、休闲美食等话题,而主流意识形态受制于内容的严肃性和传播的单一性,仅有部分高校大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因此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影响范围有限。除此之外,社会各类思潮相互碰撞带来的多方言论也在不动声色地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维体系,部分抹黑中国的虚假报道也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形式单一、影响有限。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力,主要靠理论知识的讲解,部分高校思政课程老师根据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全程“说教式”教学,缺乏师生交流互动等活跃课堂氛围的形式,使得高校大学生逐渐缺失对思政课程的新鲜感与代入感,进而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视,最终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成为应付考试的任务。此外,高校思政课程设置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培养,未能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部分高校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课程中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导致高校大学生认为主流意识形态“不接地气”、缺乏活力,因而减少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兴趣。同时,因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高校大学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应用,以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成为了仅有抽象认识的“空中楼阁”,导致其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家思想安全方面的重要性认识较浅,未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提升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的对策

丰富思政教育传播形式,形成多渠道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的“软实力”,要在高校大学生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培育作用,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发力,构建良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生态系统。思政教育传播应当与时俱进,不断融合最新实时动态,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吸引高校大学生参与其中。思政课程设置要从学生的需求点出发,符合高校大学生兴趣所在,利用新媒体、结合新内容,摒弃枯燥无味的说理式教学,使课程“活”起来,打破知识界限的“鸿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多样的思政教学,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引导,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当中,从而加深其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鼓励“打破砂锅问到底”,从而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6]

推动理论实践结合机制,促进政治教育落地生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的真理只能作为空谈。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培养要深深扎根于实践,将社会问题与思政知识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运用意识”,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触主流意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体现出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怀,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这也是思政教育落地生根的本质要求。想要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就需要将其带入到广袤的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感受运用理论知识,探索当下的社情民生,从中悟出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发现问题所在并激发出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实践教学形式也能够摆脱单纯说理式教学的枯燥,高校可融合当地红色文化基因,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形式活动、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灵活落实在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工作。

提升教师专业基本素养,强化立德树人的模范带头作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授课的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树立好模范带头作用,要做到自身本领过硬、业务素质达标。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同意识,杜绝“蜻蜓点水”式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发生,要求做到讲出特色、讲出风格,真正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领路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使课程融入新思想,拓展新范围,可结合抗疫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提高教师专业基本素养也需要高校教务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如制定课程监督机制、课程评定机制等,同时做好思政课程体系设置,从体制机制层面确保思政课程的顺利进行。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要做好常进常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证思政教育之水源源不断地“活”起来,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在活力,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思政品牌。

新的历史征程具有新的社会任务,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提高到新的高度,尤其是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问题不容忽视。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还存在认识深度不够、思想波动起伏等问题,高校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认识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措施,牢牢把握学生思想意识发展的方向,结合社会热点、科学技术手段、新媒体传播渠道等打造思政课堂育人特色,推动学生深入学习主流意识形态,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悟、有所行,为国家发展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综合发展的优秀青年。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