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民族高校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01-31姚强王慧周迪
姚 强 王 慧 周 迪
(大连民族大学 辽宁大连 116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当中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民族高校党组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必须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统领作用;师生党员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出发,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各民族师生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实践者,让民族团结的基因深深印刻在灵魂深处。
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指引力
基层党组织是坚持政治立校,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基本单元,也是组织、教育、管理广大师生的最基本单位,是学校、教工、学生的情感联系纽带。基层党组织在贯彻党的民族方针、政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宣传功能、沟通联系功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声地“喊出去”,把主线工作“亮出来”,让全校各族师生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基层党组织务实有效地“落下去”,通过上下贯通,横纵覆盖的组织覆盖,坚定有力的工作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校师生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政策方针,在校园内发挥民族团结践行者的模范作用,也让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返回到民族地区后,也能做维护民族团结的石榴籽。
基层党组织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发展,要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发挥党组织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把关定向,稳固根基的重要作用。基层党组织深刻把握政治方向,着力全面提升组织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战斗堡垒。做好政治理论学习,让党组织、党员全面完整准确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动示范作用,贯彻好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党的民族政策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重要学习内容,严格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根据时政内容,定期制作学习参考,将传统领读学习与成员交流研讨、视频学习相结合,让每个学习成员都能够从主线工作出发,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提升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吸引力,加强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基础工作水平。孕育浓厚理论学习氛围,让民族团结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化基层党支部理论学习制度,定期面向开展支部理论学习巡听旁听,规范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推进学习深度,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扎实理论学习,不断引导广大师生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师生感情特别真挚。
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引领作用,规范议事规则,全面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党组织书记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构建上下贯通,压力层层传导的工作机制,形成书记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做到基层,抓在一线。切实把抓主线工作责任落到实处,落到日常。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和年度工作要点,列入工作计划。把民族团结深刻融入日常工作中,落在并执行定期研究工作制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定期开展工作自查和整改推进,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做到党建、主线工作、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家园
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将学生、课堂、教师、外部环境形成统一整体。学生进入学校,接收知识最多的场所来自课堂,受教育最多的对象来自教师,受影响最大的外界环境是校园。教师党员要在日常工作育人当中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课堂讲授,课下关怀根植学生内心。基层党组织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主渠道作用基础上,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引导专业课程和民族理论知识讲授同向同行,充分考虑沿海地区民族高校办学实际,尊重新时代高等教育规律和工科为主的人才培养规律,努力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推进统一性和差异性结合,做好课程情况、教师经历、学生个体差异相统一,不断总结探索专业课典型做法和经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水平。用好开学第一课、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发挥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教职工、学生党员参与到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校园环境对于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民族高校是各民族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是民族地区学生对于新时期民族工作现实体验、亲身经历的重要场所。基层党组织应充分调动党员在师生中示范引领,服务群众,凝心聚力,弘扬正气,团结示范的积极作用,用心用情营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校园内外文化环境、网上网下舆论环境、工作生活全域环境、和谐融洽,团结进步的人文环境,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开展实施班导师工程,不断细化工作职责,加强队伍培育建设,通过班导师培训,把班导师建设成为坚强学生工作力量,健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营造“爱生如子”的育人文化,打通管理服务各族学生的“最后一公里”。以交流交往交融为基础,通过定期召开主题教育班会、班务会、每周深入寝室,每周谈心谈话,促进各族学生共同进步,切实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发挥骨干力量。
强重点破难点,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效
基层党组织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过程中,要坚持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新时期,民族高校基层党组织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只有真抓,才能有效解决好面临的新形势和困难,只有实干,才能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心愿,才能构筑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局面。基层党组织通过积极探索,结合历年实际工作经验,考虑民族高校办学特色,构建起政治考核,制度建设,环境营造,工作保障,特色经验等五方面考核内容,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软指标变成硬杠杠。政治考核包括政治理论学习,政治把关作用,工作要点落实等内容,旨在考核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夯实基础。制度建设重点考核基层党组织落实上级制度贯彻,本级党组织制度制定与落实情况,加强制度落实,维护制度权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到基层党组织考核内容,融入到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考核内容中。通过定期考核,党员自我总结,自我剖析,突出问题导向,抓整改落实,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机制的良性循环。环境营造主旨考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格局营造,互助互进环境营造,嵌入式寝室文化创建,和谐环境营造等内容,通过文化氛围营造,切实引导师生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滋养心灵,涵养精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是爱国主义。“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效、有力的手段,作为促进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的重要基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根基和情感基础。通过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活动月,”“国旗天天升,国歌天天唱”活动,“边疆学子游大连”等系列活动,持续强化各族师生与祖国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主人翁意识,增加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做美好中国文化的“传承人”和“代言人。”工作保障则强调基层党组织对于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政策支持、财力支持和场地支持情况,以及对于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榜样树立的情况。发挥榜样作用,加强物力财力保障,构建空间、时间和师生共同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的有效循环,为主线工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通过评选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模范引领作用,激励党员担当作为,助推民族团结工作深入开展。树立师生身边的熟悉的榜样形象,更容易获得情感认同和灵魂共鸣,不仅能够使得个人和群体的人格得到提升,还能够有效发挥带动作用,促进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凝聚师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的合力。加强榜样宣传,构建同心构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发挥师生党员榜样模范作用。特色经验侧重基层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经验总结,以及特色品牌活动创建的情况,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传承与发展,保证特色活动持续开展,把好的经验进行传承。通过长期的特色活动创建,把活动打造成师生共同的情感纽带,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
民族高校基层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赋予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责任,也是民族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使命所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功能,构建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强化政治引领作用,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线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聚力,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线,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基层党组织通过制订考核细则,明确考核内容,强特色,除难点,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效,让党旗飘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