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优秀文化,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2022-01-31周轩杨
周轩杨
(中共石柱县委党校 重庆 409199)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新的“三农”工作方略,是党中央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十九大指出:“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广大农民是我们依靠的主体。乡村振兴是为了给广大农民带来美好生活,广大的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还是乡村振兴效果的衡量者,更应该是乡村振兴任务的承载者。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广大农民为中心,紧紧依靠和为了广大农民。
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应该要牢牢把握住农民的主体地位。可实际上,在许多建设中,农民却往往是没有发言权的。在这种状况下,农村的改善能够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可往往并不能提升他们的成就感。乡村振兴不能忽视农民的作用,不能够忽视精神的作用。
乡村振兴文化困境
在现阶段,农村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相较城市来说,仍然有着较大差距。乡村与农民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依旧是落后、愚昧、保守的。基于这样一种整体的社会认识,许多的人再走出大山之后是不愿回到农村的。
许多农民对自我的发展能力有着深深的怀疑,对自身的价值也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在发展上往往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我们看到,乡村在目前的文化发展中,缺乏一种自主的文化选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被时代浪潮裹挟,在全盘地接受现代化好处的同时,也同时接受了来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认为凡是传统的都是落后的,农村的就是落后的。来自城市的异质文化的入侵,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入侵,都造成了农民的困惑失落,影响了广大农民幸福感的提升。
农民在冲击中接受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用城市的价值去衡量乡村,缺乏主动的反思和理性的思考,更进一步的忽视了农村本身的特点和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强烈的文化困顿感影响了农民对于乡村的态度,乡村文化的衰落对于乡村发展是影响是巨大而直接的。我们看到的“村落空心化”“居民老人化”等现象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文化振兴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文化振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着不亚于乡村产业振兴等的重要性。
振兴乡村优秀文化是构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决定性胜利,解决了困扰中国已久的绝对贫困问题。如今,困扰农民的不再是物质上的绝对贫困,但精神上的贫困依旧是乡村进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乡村全面振兴决不能够只重视经济而忽视了文化。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其文化心理状态值得我们密切的关注。如今,农村地区的精神贫困问题已经是成为了阻碍乡村进一步振兴发展的障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构乡村自信,而乡村自信的基石就是农民的乡村文化自信。要想缓解农民的文化困顿感,提升乡村自信,就必然要求我们要振兴乡村优秀文化。
振兴乡村优秀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就是人才。乡村要振兴,人才必须也要振兴。如果乡村不能汇聚人才,没有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努力经营,只剩下妇女、儿童、老人等群体生活,那么想要实现乡村长期发展必定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不竭源泉。因此,如何留住人才就成为一个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真正做到振兴乡村文化,一是能够培养农村人才,帮助农民成为农村建设的真正生力军。尤其是不少乡村本土青年,本身具备学习的素质。在为他们提供方便、高质的文化学习环境之后,就能够用先进文化武装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通过他们,推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展方法真正在农村扎根,进一步的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为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能够有利于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吸引人才聚集。乡村文化是有着自身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为乡村文化提供适宜的环境,推动乡村文化的自我生长,可以对一些向往乡村生活的青年,尤其是本土的乡村知识青年形成吸引力。推动他们留在乡村、干在乡村,使他们最大化地实现个人生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乡村的全面振兴贡献力量。振兴乡村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才的集聚,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乡村优秀文化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灵魂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产业发展中,融合本土乡村独特的文化理念,可以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具有内在特色的方向。振兴乡村优秀文化,能够促进具有独特本土价值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附加值能够为乡村产业提供独特的价值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化价值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灵魂。
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乡土文化振兴路径
挖掘本地文化基因,传承优良家风传统
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有许多家庭都留下了指导家庭成员为人处世的规则。优良的家风会在无声无息中影响和感染家庭中的每个人,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的内生动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管是家规、家训、家书、还是家族的故事,在不少乡村的土壤中,生长着无数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是少有人讲之挖掘、总结、提炼。不少地区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对本地的逸闻趣事、传说故事、家风传统、乡规民约、行帮规范的挖掘与阐发不足。
一个普通乡村多数是以一个或多个亲属圈组成,不少生活在同一个乡村里的人都有血缘关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我们挖掘提炼出祖先们世世代代遵循优良的家风传统、祖训、行事准则,挖掘本土优秀的乡规民约、行帮规范时,不止可以增强家庭与家族之间的关系,更能够发挥纯粹的乡土文化力量,繁荣本土的家风文化,更好地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寻找新乡贤,树立乡间的榜样力量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乡贤在中国的乡村中一直客观存在。作为乡间德高望重者,他们往往在乡村中起到许多重要的作用。当矛盾事务发生时,当村里的公共事务需要决断时,往往需要乡贤充当调节邻里矛盾、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角色。乡贤对于乡风民俗发挥了教化作用,是乡村文化真正的践行者,在乡村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现在,我们看到乡贤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不止有在乡村中具有较高威望、道德的个体,还把包括大学生村官、优秀的基层干部、成功创业者、离退休人员等。挖掘乡村生活中的新乡贤。
让这些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在乡间树立起榜样,可以弘扬乡村中优秀的乡风,抑制一些不正之风,如等靠要之风、赌博酗酒之风等;也可以用他们的拼搏、进取精神感染村民,从而增强村民的进取心;而因为他们往往是本土人士,也会更加理解家乡的独特情况,能够将一些更先进的理念以村民们更能接受的方式去传播,能够有力地影响村民们的观念和看法,起到真正促进乡风文明改善的作用。
唤醒乡情乡愁,激发人才回乡动力
在如今的农村,主流的价值观依旧是“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当代乡村中,农民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乡村情怀弱化,“通过读书走出农村”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共识。当这些本土人才成长起来之后,少有人愿意回到家乡,乡村的空心化现象非常严重。
客观上来讲,如今的农村各项发展仍和城市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仍不完善,人才的待遇和机会仍不及城市,但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乡村的人才保留机制和人才待遇的改善上都已有所改善。而在乡村振兴中,我们除了用完善的制度和强力的支持来吸引人才,更应该用浓厚的乡情来留住人才。
在乡村文化发展中,我们不能只强调发展新思想,对所有的旧观念一刀切的否定。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结合各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元素,努力去串联起散落的文化基因片段,可以融合形成各地独有的乡情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各色文化印记。从而唤醒本土人才心中浓郁的乡恋乡情,激发人们反哺故土的朴素热忱,形成乡土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无形的约束力,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发现乡土特质,找回农民乡土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抖音等自媒体的蓬勃兴起,多种价值观对农民认知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乡土自信却在不断的弱化。农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城市的影响很大,乡土精神、乡土文化愈加衰弱,曾经朴素的民风异化,乡土文化由从前的备受喜爱到如今的无人问津,甚至许多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文化贫困的存在和乡土自信的缺失,难以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极易导致农民的二次贫困。
找回乡土自信,应该发现本地乡土的特质,包括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甚至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力求将之与现代价值嫁接、适应甚至融合。
通过加强乡土文化宣传教育,可以提升当地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识程度;为乡土文化传承者提供支持,组建乡土人才库:保护了解乡土民俗的老人、培养熟知传统的民间艺人,继承、发扬、创新几千年以来的乡土文化遗产,可以挽救日渐消亡的独特乡风;保护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不可再生乡土文化教育遗产,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可以加强乡土文化对农民的熏陶。
发现乡土的特质,以乡村为本、以农民为本,以尊重理解乡村农民为前提,结合本地的乡土特点去发掘,真正激发农民的自尊和自信,促进乡村发展理想的重构。挖掘本地的乡土特质,有利于激发农民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引发乡村地区社会群体共情,增强乡村地区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乡村群众共同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共同创设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