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创作必须要先走进生活
2022-01-28袁伟
散文诗(青年版) 2022年1期
袁伟
新时代、新媒体,是相对于过去与传统而言的,属于时间性概念。万事万物,莫不在时间的范畴内演变和发展,就像种庄稼一样,只有不违农时,才能实现茁壮与丰产。
“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这是波德莱尔对散文诗艺术特征的定义。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这种定义失效了吗?
历史的车轮,注定要推倒横亘在各种文化之间的“防火墙”,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碰撞与交融。这极大地开阔了散文诗的创作者的视野与格局,使原有的概念不断被突破和扩大。五四以来的胡适、郭沫若、冰心、徐玉诺、周作人等对散文诗想象方式、艺术手法的开发与拓展,使其中国化后初具雏形,直至鲁迅祭出《野草》屹立而成一座丰碑。
在新时代、新媒体视域下,许多固有或者基本一致的创作标准,再次被更加多元的审美标准与个体生命体验所再次打破。因而,这个时候的散文诗创作,就进入到了另一个全新的“求公因数与公倍数”阶段。
使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就有不同的呈现效果:文字的、声音的、图片的……不一而足;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訴求:抒情的、思辨的、写实的、叙事的……众口难调。因而在创作的时候,就必须得把这些因素充分地考虑在内。
这也就要求进行散文诗创作必须要先走进生活,这个生活是大众的,或者说是不同阶层的;然后进行梳理,提取一些共性问题(公因数)进行书写。这样得到的作品才能真实地反应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公倍数)。
谈到新时代与新媒体,说到底,还是如何引发读者共鸣的问题。散文诗的精神应该是“治愈与疗养”性的,以缓解人们的焦虑和疲劳;而走向应该是更开放、更自由,跟水一样,依着生活与时代的地势地貌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