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读写生活:风景这边独好

2022-01-28邱水灵

师道(人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读书会课堂教育

邱水灵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我曾是一个爱好旅行的人,十多年来,看过了长城的雄伟,黄河的壮丽,华山的险峻;穿越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滩和大沙漠,黑龙江雪谷与雪乡的羊草岭;领略了黄果树大瀑布的雄奇,泸沽湖的纯净,九寨沟的秀美;畅游了马来西亚海滩;体验了泰国的丛林飞鼠……那年暑假,我突然有些疲倦,停下了出游的脚步。

带着一份对田园的向往,我回到了老家。偌大的一个村子,只住着几户人家,其他人都到外地去工作了,村子里是那样的寂静。然而,我的内心竟然没有孤独感,而是突然像洗尽了铅华,变得宁静而洁净。于是,我开启了另一条人生之旅。

这是一条追求职业幸福的旅途,它让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贵人,这些贵人帮我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我遇到了皮亚杰,他告诉我“思维就是操作”;遇到了布鲁纳,他告诉我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遇到了泰勒,他和我讲“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遇到了卢梭,他和我说“自然教育”和“发现教学论”;遇到了斐斯泰洛齐,他和我分析“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遇到了赫尔巴特,他告诉我“五阶段教学法”和“教育性教学”理论;还遇到了杜威,他告诉我“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观点;我还遇见了帕克·帕尔默、马克斯·范梅南、张华、施良方、钟启泉、王荣生、崔允漷、孙绍振、李海林、叶圣陶、于漪、魏书生、黄厚江……他们给了我充足的材料,让我开始驻足,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一、爱是永恒

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他的意思是说,教育是对“学生成长”的沉迷与热爱。我知道,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但我却没有明白原来对教育的爱是指对“学生成长”的沉迷与热爱。曾几何时,我沉迷于这样干:想尽办法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现在看来,总是有太多的缺憾。因为考上理想的学校与学生的成长并不能划上等号。

我开始着手寻找促进学生成长的路径。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还能做点什么?卢梭说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触发了我的思想,对学生的爱,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开始。于是,我开始构建“亲子读书会”共同体,旨在培养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它以自愿报名为原则,阅读上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同一本书,定期召开亲子读书分享会;写作上要求学生每月写两篇文章,定期进行写作研讨,对优质稿件进行投稿。其实,起初我对学生发表习作并不抱太多的幻想,因为我们学校地处珠三角偏远农村,生源的局限性难以让人自信起来。但是,马克斯·范梅南说过:“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正是这种看待可能性的态度,让我对学生的成长有了期待。果然,“亲子读书会”中学生的成长让我沉迷。一年多来,他们给了我太多的惊喜,一个班级竟然有6 人在市级以上报纸或者刊物发表了10 多篇文章,超过了我之前从教二十年的总和。

这时,我开始觉得学生的成长就是我的职业幸福,我迷恋着它,爱着它。它将是我教育生涯最为重要的精神小屋,也是藏在我心里的一首永恒的歌。

二、爱需要勇气

教学改革,一直都没有停步。对教育的爱,需要有勇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对自我课堂进行革新。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自我课堂革新的方向,崔允漷在《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设计》一文中说:“单元学习方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其中的“学习故事”成为了激发我课堂革命的核心词汇。我鼓起勇气,内心暗暗地提出“让我们的课堂产生学习故事”的口号,却一直找不到实践的切入口。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让课堂产生学习故事的方法。有一次,我在上《鱼我所欲也》一文,小彦同学竟然完全不听我的课。课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很愚蠢的,我觉得这时生命比尊严更重要。”我当时并没有和他说什么,而是突发奇想,对他说:“那我们就来场课堂辩论吧,你的观点是‘嗟来之食可吃’,反方的观点是‘嗟来之食不可吃’。如何?”小彦同学答应了。没想到,课堂辩论取得空前的成功,学生不仅把文章的内容分析得很透彻,还引经据典,开阔了视野。我想,这个辩论的过程,不正是课堂产生的学习故事吗?后来,当我再进一步读崔允漷教授的文章时,我理解到这其实就是教师创设的实践情境。

为此,我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再次鼓起勇气准备聚焦研究“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预设的辩题下开展文本辩论”的问题,以《初中阅读教学学生“辩课”模式的生成与实践研究》为名申报肇庆学院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的课题,得以立项。为了让“辩课”真正发生学习故事,我深入研究了有关辩论、思维发展、文本解读等书籍,从苏格拉底、孟子、公孙龙,再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最后到聚焦王荣生、孙绍振、汲安庆、郭跃辉等学者的文本解读理论。个人也发表了《辩课:用“还原文本”的方式重构教学内容——以〈世说新语〉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为例》和《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辩课实录反思》等多篇论文。

这就是对教育的热爱起到的作用,它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实践中的问题,以聚焦研究的方式突破课堂难点,让课堂真正发生了学习故事。

三、爱需要有伴同行

俞敏洪说,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环顾身边的人与事,说得还真有道理。有些教师年轻时很优秀,到40 岁之后,慢慢就走下坡路。且不论家庭和身体的原因,不读书、不写作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李海林说:“老师凭经验‘做出来’了,但其实没有‘想清楚’,因为没有‘想清楚’,所以‘说不出’。因为‘说不出’,所以就没有办法‘反思’,他后面‘所做的’,就是原地踏步。所谓‘高原期’,就是这样产生的。”这是很有道理的,经验没有理论的支撑,很多是想不清楚的;经验没有写出来,没有条理性,是构建不了认知体系的。因此,教师要跨过“高原期”,必须通过专业阅读来获取理论,通过不断反思与写作来构建经验的条理。我也曾经有过“高原期”的危机感,产生过职业生涯前未有过的恐惧。

正在这时,我收到了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老师招募“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成员的消息。我报了名,很快就被录取了。起初,我还是有点恐惧,因为每年要完成30篇教育教学随笔和6 篇教学论文,还要读4 本教育教学专著,我怕完成不了。但是,写作组却在不断地给我力量,流出了许多金句。如“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再如“不与他人比较,只与昨天的自己比较”,等等。在同伴们不断的激励之下,我不仅不知不觉完成了任务,也渐渐地找到了职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来自职业危机的恐惧,收获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信。虽然我在写作组第一年没有发表文章,但在第二年发表了7 篇,第三年发表了5 篇。现在是第四个年头,我仍在坚持。因为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走在了正确的路上,我要把最好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它。

杨林柯老师有一本书叫做《推动自己,就是在推动教育》,我很喜欢这本书名。钱理群教授说他是一个自愿自觉的改革者,我觉得很是恰当。我在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组获得了专业发展的自觉,也正是在“推动自己”。但我如果要真正地“推动教育”,就需要带动身边更多的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此,我成立了学校读书会,一群人致力走教师专业阅读与写作的道路,期望一起用阅读丈量世界,用实践与写作去实现教育的梦想。读书会成立两年多来,期间有欢声笑语,有加油鼓劲,有惺惺相惜但一切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无论如何,我还在,旗帜就还在,共同体就还在,推动教育的梦想还在。两年多来,我们10多人的读书会,发表了教育教学论文近20 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论文近70 篇,作为主持人或参与者获得省级以上课题成果奖两项,逐渐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推动自己”是前提,“推动教育”是使命。因为有爱,有伙伴的同行,我就一直走在完成教育使命的路上,我的精神小屋永远都在光芒四射。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也像一场修行。我现在依然是一位行者,但不再流连于山水之间,而是徜徉于教师专业阅读的书海之中。因为我迷恋“学生的成长”,有勇气去革新自己,有伙伴一起前行。前进的路上我看似寂寞与孤独,实则有富足的内心,外界的繁华已被我屏蔽,我收获的是“学生的成长”“学习的故事”和同伙伴一起前行的欢乐。这就是我在教育职业追求道路上看到的最美风景,它不是平常旅行之中拍下的一张张照片,而是一个个健康快乐的学生,一篇篇凝聚心血的作品,一颗颗对教育执着追求的拳拳之心。

为此,让我们一起进行教育专业阅读与自我革新吧,只因这边风景独好!

猜你喜欢

读书会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