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支架在美国母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
2022-01-28杜红梅
杜红梅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学生写作的困境缘于在丰富多彩的记忆表象和知识背景中,无法汇聚与当前主题相契合的素材,以及如何把素材转化成文章的框架。学习支架是助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顺利达成预期目标的手段与工具。“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实践’和‘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的增长。”[1]美国的一线教师和教科书编者对写作教学中支架的选择和使用做了力所能及的探索。
一、美国母语写作教学中支架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习支架的类型也各不相同,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BernieDodge)博士把学习支架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产品支架”。这种分类契合了写前、写中、写后所使用的主要支架类型。美国中小学写作之前有明确的写作任务。教科书或教师会呈现写作要达成的标准,学习者通过自问检测自己具有的写作知识与经验,找米下锅,引进活水。故此写作之前主要应用目标支架、情境支架、开源支架、聚焦支架等。写中要把挖掘的丰富多彩的素材进行组织,转化成文章框架以求胸有成竹,寻路探径使用程序支架和任务驱动,作品示范助推学习者执笔成文。成文后使用清单支架、同伴交流和修改示例进行完善,使作品锦上添花。最后发给与文章有关的主人公、老师、同伴进行交流,回顾写作过程,反思写作得失。图1呈现了写作中完整的支架体系。
我们对美国母语写作教学中主要学习支架进行介绍,以求能够窥斑见豹,了解学习支架应用的精髓和使用的时机。
(一)情境支架
写作是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催生的表达与交流,离开了特定氛围,表达与交流就失去了契机。因为与过往经历熟悉的情境,容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交流的欲望和言说的激情。情境可以是虚拟情境、真实情境、活动情境、课文情境。虚拟情境假设某种情境发生在自己身边,“进行情境迁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地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想象,这样孩子们独特的思维就能跃然纸上,他们就会畅所欲言,妙笔生花”[2]。真实情境是对过往经历的记忆表象的再现与反思,活动情境催生孩子们独特的体验,让其有一种非说不可的冲动。除此之外改造、模拟、升华课文情境也是情境支架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情境支架为学生提供了言语活动和思想驰骋的依托,使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图1 美国母语写作教学中的支架体系
(二)开源支架
开源支架是挖掘写作素材,疏通学生写作材料的通道,开源可以使用头脑风暴板、主题图形组织(topicblast)、自由写作或自问自答等方式引进源头活水,并聚焦特定话题,筛选与主题相关的材料。美国学者认为:“写作准备过程的功能是从任务环境和长期记忆中获取信息,运用这些信息去确定写作目的和建构写作计划以实现目的。”[3]开源支架包括挖掘素材和聚焦话题两个方面。
1.拓展素材
运用这种支架作者要用一大张纸,把主话题写在中间,当新的话题产生时画一条线向外延伸,在线的末端再画一个圆圈,写上与主题相关的观点,依次类推,沿主观点画了许多条幅,学生很容易分别出主题和支持性的细节。网络树也是拓展素材行之有效的支架,首先在树的顶部列出写作主题,然后使用“自由关联技术”让观点喷涌而出,并通过4W1H自问“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怎样(how)”等问题让树长得枝繁叶茂。
2.聚焦话题
一旦确定写作的话题,作者必须围绕着话题在众多材料中筛选最需要的材料,“漏斗器”可以助其一臂之力。漏斗器方法是通过自问的方式缩小写作话题、精选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漏斗器的最上面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经过漏斗器的逐层筛选,最后只有精髓的素材、观点和情感能够流露出来。如一位小作者把写作话题从“去迪士尼—第一次去迪士尼—骑上印第安纳琼斯—尝试四次—失败而归”逐层细化,聚焦素材和情境,展示真实细节和内心世界。
(三)转换支架
当学生各显身手获取了写作素材,并对素材进行筛选和聚焦后,迫切需要做的是用材料搭建文章的模型,转换支架肩负着把杂乱的素材结构化的功能。美国母语写作教学中转化支架化身为图形组织或者文章框架图。转化支架是写作的核心环节,指导学生选材构思后利用一定的模板在头脑中勾勒出图形组织,图形框架是文章的骨骼、行文的思路、写作的脉络。拥有了写作路径和素材,学生就会对写作充满期待,执笔成文的过程也使孩子们享受愉快的写作之旅。
文章的思维导图与不同文体的图形组织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文章体式把不同文体的结构要素、文章的来龙去脉、作者的立场观点、客观事实与背景铺陈、人物关系等以外显的视觉图表示出来,使文本结构立体化、层次化、组织化和结构化,真正做到胸有成竹的同时移步换景、复现文章全貌,并通过分类分层把文本篇章结构以图示网状呈现,使文章的框架了然于胸,它不仅搭建文章框架与筋骨,而且通过关键词使学习者迅速区分细枝末节和核心内容,直奔主题抓大放小、全神贯注于文章核心内容的同时以认知参考框架展现文章内容的视觉效果,使得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入沉浸学习状态。
(四)程序支架
写作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心智操作和外显的写作技能有机统一的活动,美国的过程写作具体化为预写、起草、修改、校对、发表,“条理清楚、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都设计了一系列的紧密、连贯、可操作的步骤。全程牵引,步步为营,引领学生参与到素材的积累、材料的酝酿、构思写作计划、执笔成文等一系列活动中,真正体现了从做中学的理念。”[4]
写作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表达的过程,但它绝非是一个线性过程,作者会为自己的偶发顿悟与奇思妙想体会到一种发现的惊喜,可以在任何感兴趣的地方动笔,写作的流程也是九曲十八弯,写不下去的话随时随地可以转到能够随心随意表达的环节。
(五)策略支架
“将学习策略通过一种明确和系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写作所需的技能和理解能力,学会使用策略并在写作中监控他们的进步。”[5]这些支架策略渗透在写作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促使学生写作中自我调节与监控。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学习者还使用RAFT写作策略,包含四个要素:
“R,写作者的角色(roleofwriter)。作为写作者,你在文中扮演什么角色?是电影演员,还是总统?抑或是一株植物?
A,读者(audience)。写作文本面向谁?是公司,你自己,还是参议员?
F,形式(format)。写作文本将以什么为载体,日记,报纸,还是广告?
T,主题(topic)。写作文本包含什么内容?”[6]
RAFT写作支架策略不仅使学习者关注文本的主题与形式,更关注作者心中的那个“她”,使写作赋予了假想面对面交流的交际语境。
美国整个写作教学过程渗透了知识、技能、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教学生学会写作的目的。写作过程中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点拨,有助于引领和推动写作过程,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而会写的境界。
(六)示范支架
在写作的起草和修改阶段使用同龄人作品及名家名篇示范。名家名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同龄人作品则使学生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读同龄人作品,引起学习者的共鸣,唤起自己对过去经历的追溯,更为重要的是在品读学生作品和修改样例时,能把自己和作者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美国母语写作教学中学习支架的特点
(一)任务驱动
美国母语写作教学的学习支架以工作坊为平台,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循序渐进推进学习路径,调动学生思维和行动的参与,使他们在任务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在回顾反思任务得失中内化知识和实现写作能力的迁移。
(二)具身参与
美国母语写作教学中学生借助支架具身参与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基于数字化素养工具,认知和身体双重参与创作出融文本、视像为一体的多模态作品。借助草图勾勒、文字表达的语图互文的创作方式,巧妙地把身体参与、认知参与与监控融为一体。其二是写作中的学习支架建构了立体交互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性需求,这是学生打开文本世界的一扇窗,是走进文本,与文章主人公进行对话的一座桥梁,读者可以建言献策塑造个性化人物,参与故事情节的构思,向主人公提供处理棘手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亲自动手为文章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读写共生
美国母语写作教学通过“读写关联(TheReading-WritingConnection)学习支架”架设阅读过程和写作的桥梁,促进读写结合、读写共生。如美国的语言类教科书《语言基础》(TheElementsofLanguage)的读写工作坊就是读写共生的范例:阅读是写作的铺垫,是写作的支架,阅读的三段十步对应着写作的三段十步,阅读是写作的范例,写作是阅读的迁移,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参见表1)。
表1 读写关联学习支架
(四)视像触发联想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文字和图像两套编码,图像刺激能够唤醒人的语言和影像编码,并能形成图像记忆,让学习者过目不忘。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也强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语图互文的链接,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美国母语写作教学中用图像作为促进学生展开联想的原型,更是支架应用的最好途径。
写作活动:用图画促进对话写作,学生合作写一段话,从对话中间开始[7]。
材料:情境中的人、图表、颜色与马克笔。
准备:选择合适的照片,小组内进行,每小组需要几张照片。
活动过程:
1.在一张纸的左侧中央贴上一幅画。
2.让学生描述图像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把这句话写在空白纸的中央紧挨着图片。
3.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像并认真思考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把它写在第一句话的上面。再向前追溯可能存在什么样的状况,在前两个句子前再写一个句子。
4.从上往下读这些句子,它应该是描述正在发生的场景和行动,和同伴一起重读这些句子以确保这些句子很流畅。
5.让同学们猜测图中的一个人会说什么,达成共识后把这个句子写在第一个句子下面。
6.询问图中另外一个人可能会说什么,同样大家认同后在原来的段后添上这句话。像预期的那样添加更多的对话,回顾整段写作,必要的时候做出修改和增删。
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给出更多句子,从中挑选最精确的。必要的话注意标点符号的修改,鼓励学生换用其他的图片进行更多的练习。
在上述活动中,让学生仔细审视图片,描述图片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基于图像揣摩图片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再向前追溯有可能存在什么样的状况,让学生们猜测图像中的人物在当时的情境中的所作所为,以图像为基点,展开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架设生活世界与图像世界的桥梁。这个写作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创设富有刺激性的环境,以先前及随后可能发生什么状况等问题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和表达的激情,引领学生们融入情境,凭借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设想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
三、美国母语写作教学学习支架运用的启示及借鉴
(一)基于真实性写作搭建支架
真实性学习即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所进行的学习。真实性学习、真实性表达已经成为美国母语课程标准的核心观念。马萨诸塞州《共同学习核心》中确定的学习目标:“所有学生要能够批判性地阅读与倾听,以便获取信息、理解和享受。他们要能够利用标准英语进行清楚、真实和创造性地写作和说话。”[8]“真实的写作和说话”的言语实践活动精髓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写作活动中,如在人物素描的写作活动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身边真实的人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下面《写给老师的信》这个案例更是把真实作为写作的助推器[9]。
写作任务:给你的老师写封信,反思你作为一个读者和作者的成长过程。
信中要叙述:1.述说你六年的写作和阅读经历;2.比较小学初级阶段和六年级的阅读与写作经验;3.讲述自己作为一个读者和作者的优缺点;4.反思你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如何增长的;5.解释阅读对你写作是否有帮助;6.你今年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什么新目标?7.你是怎么写作的?从使用的策略、灵感、特殊地点及影响等方面谈起。
写作要点:1.开头要引人注意(列举、引述、轶事、事实或统计);2.组织你的想法(段落、过渡);3.发展和支持你的想法(感官细节、生动的动词、快照、思维图等);4.使用多样化的句型;5.强调结论;6.修改和编辑。
写信内容的六个方面既是写作的顺序,又是文章的框架,学生在此支架的牵引下把头脑中杂乱无章的内容汇聚到阅读与写作的主题,按照问题提示顺序,有章可依、有径可寻。文章写作任务真实,通过写信的方式反思自己作为一个读者和作者的成长过程;文章的写作内容真实,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感受与体验,是对过往成长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写作过程真实,按照反思过往、情境再现、执笔成文等步骤按部就班;写作指导要点真实可操作,如用不同方式开头引人注目,组织观点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用思维导图、快照、感官细节等方式发展观点,并要求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使用多样化的句型,强调结论。
(二)基于视觉表象促进写作进程
当学生挖掘图像资源进行写作的时候,客观图像在头脑中形成视觉表象,视觉表象催生的情境历历在目。这些视觉表象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经验,催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言说的激情。图像作为写作的源头活水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怎样写”是一个更让师生困惑的问题。美国母语写作教学常借助视觉表象使用图示组织策略,作为认知参考框架展现文章的视觉效果。当生动有趣的影像映射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引领学生回顾已有经验、唤醒记忆表象、催生奇思妙想、探寻写作信息、挖掘写作素材,然后基于自身经验和知识储备对看到的表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一方面提炼出图像本身所蕴含的深层话语,另一方面通过想象还原出现实的真实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想象,并把它们以直观外显的形式进行组织,把内隐的思维操作和外显的写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头脑中建构的情境和语言文字两者“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一视觉思维操作和写作的内部心理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如图2所示:
图2 视像支架和写作过程的对应关系
丰富多彩的图像资源、喜闻乐见的热点话题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学生在头脑把由这些图像资源刺激所引发的感受、想象和情感等以非线性的结构组织起来后,不仅观点、写作所需的素材及情感体验会喷涌而出,而且搭建了文章的框架。图文共生,建构意义的过程也是学习者把内部的思维操作物化成外显的语言文字,执笔成文的过程,最后通过对图像的审视和交流,对文章进行加工润色,使其锦上添花。
综上可以看出,视像支架和写作可以相互促进、互相阐发、互相补充,写作过程中对图像的观察形成视觉表象,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归纳、提炼和概括等视觉思维搭建文章的框架,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文章的意义,是引领学生进行主动视览和有效交流的重要手段,两者相得益彰。
(三)直面核心素养,以媒介为支架创作多模态作品
多模态是指“结合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创造的数字化作品。在创作数字故事和诗歌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一些不同的媒介,如纸质文本、音频、图像和视频,因为这些媒介都是数字化的,学生能够捕捉其中的片段再加以创作,进而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成品。”[10]21世纪英语素养地图依据素养的不同维度阐释每项技能的要点,最后呈现以媒介为支架的学习任务序列,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支持路径。
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系列案例中,无论是电影广告片、在线手册、自己建言献策的邮件、制作作者图谱,还是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改写国家语言艺术标准中比较晦涩难懂的内容,无不要求学习者在跨媒体阅读的基础上,以媒介为支架,制作出包含自己或小组真知灼见的融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为一体的多模态作品,每个案例中又包含着任务导向的一系列步骤。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直面核心素养,以媒介为支架创作多模态作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案提供脚手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淀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