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激活的智慧与空间干预的诗意
——世界未来城市计划2019-2021年获奖作品的多元设计策略解读

2022-01-28范路

世界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尺度空间建筑

范路

0 引言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城市人口报告,到2030 年全球预计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自现代主义起,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一直是建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被不断地讨论。从二战后至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有关城市建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功能主义原则到批判前者的“十次小组”(Team 10)关注日常生活的城市化建筑理论,从英国的新粗野主义(New Brutalism)到荷兰的结构主义,从“建筑电讯派”(Archigram)的技术乌托邦到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广谱城市(Generic City)理论,从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形态学研究到科林·罗(Colin Rowe)的“拼贴城市”自主性探索,从罗西(Aldo Rossi)的欧洲城市建筑类型学到1990 年代在美国流行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从雅各布斯(Jane Jacobs)社会学视角的城市问题分析到芒福德(Lewis Mumford)跨学科的人类城市文明解读,再到20 世纪末兴起的“景观城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和“生态城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众多的设计师和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城市与建筑的整体系统,探索城市如何为建筑赋能,建筑又如何激活城市。

进入21 世纪以后,人们不断面临技术、环境、卫生、社会领域等各种新问题,如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交织、后疫情时代社区生活、全球语境下的碳中和和社会公平,等等。而这也需要人们不断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和生活,思考如何设计面向未来的城市建筑。自2019 年起,由德国的《建筑世界》(Bauwelt)杂志和中国的《世界建筑》(WA)杂志联合主办的“世界未来城市计划”(International Urban Project Award,以下简称IUPA),便是针对该议题的国际竞赛评奖。该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评选近5 年内完成或部分完成的建筑和城市设计项目,以表彰它们不仅自身优异,还对城市具有积极贡献——社会意义、周边社区、开放空间、人的生活、环境可持续等方面。

观察该奖项设立3 年以来的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的面积规模、功能类别和所在地区差异很大(表1)。但其背后又能看到某种共性:它们都直面当下各种社会与城市问题,面向未来进行建筑探索;它们都以关注人和生活为出发点,进行跨尺度空间干预,从多个维度激活城市。本文便由此视角出发,归类解读它们的多元设计策略,并呈现这些项目多维度激活城市的智慧与跨尺度空间干预的诗意。由于侧重从设计策略与方法的视角切入,项目的一些显性差别不再被强调,例如,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可以放在一起讨论——从某种意义上看,所有建设项目都不是在真空中开始,而是对已有建成环境的空间干预与改造。还需要说明的是,下面列举的各种策略,有些是设计师自己明确提出的;有些则不同于建筑师的项目描述,而是根据建筑本体特征和相关说明总结得来。

表1 世界未来城市计划2019-2021 年获奖作品

1.2 赫尔辛基颂歌中央图书馆Helsinki Oodi Library

1 从内部冲突到外部激活

在内部制造二元冲突以激发内部的动感和戏剧性,是一种经典的艺术形式策略。例如在中国传统的阴阳鱼太极图和古希腊风格的拉奥孔(The Laocoon and his Sons)雕像中,能看到圆形或三角形的静态轮廓中包含了运动、扭曲、充满活力的内部元素。对建筑设计来说,这也是一种常常被运用的策略。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在威尼斯岛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Church of San Giorgio Maggiore)设计中,以两个变形的希腊神庙立面冲突叠加出新建筑立面,以符合巴西利卡式空间的轮廓。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构图四则”中强调了外部完形形体包裹内部复杂多变形体。而在形式、空间和结构的综合处理中,他还会制造笛卡尔几何与隐喻形象的二元冲突。

3.4 五月二十四日街商贸综合体SESC 24 de Maio

5.6“机车棚”图书馆The LocHal

观察IUPA 获奖建筑,会看到其中有3 个项目主要采用了这种在内部制造冲突的策略——赫尔辛基颂歌中央图书馆、圣保罗五月二十四日街商贸服务综合体和蒂尔堡“机车棚”图书馆。然而相较于前述的二元冲突,这3 个项目的设计策略又有属于当代的独特之处:其一,它们的内在冲突主要是由大尺度结构构件引发,这算是技术进步的某种体现;其二,内在冲突不仅激活贯通了内部空间,更突破了形体轮廓的束缚,为建筑带来了动感表情,进而激活了外部城市空间,制造了由内而外连续的跨尺度公共空间。

在赫尔辛基颂歌中央图书馆项目中,水平分层空间中置入了巨大的钢拱,并以此为核心冲突元素激活内外。巨拱带来了百余米的大跨无柱空间,并引发楼板局部起伏,在建筑底层和顶层形成了如海浪般连续动感的空间(图1)。这利于促进使用者的自由活动与交流,并让人在首层和顶层都能欣赏城市全景。从巨拱上延伸出来的次一级钢桁架,以悬臂方式支撑屋顶顶棚,形成了面向城市广场的、尺度夸张的入口灰空间。它仿佛极具热情地邀请市民进入这栋建筑。而出挑入口顶棚上方则用作屋顶露台,将图书馆内部空间延续到外部,提供令人心情激动的公共场所,满足日常聚会和鸟瞰城市的渴望(图2)。

圣保罗五月二十四日街商贸服务综合体是一个针对Mesbla 总部大楼的改造项目。原有的办公楼层高较低,对新的使用功能限制较大。由此,建筑师对旧建筑结构进行了选择性拆除,用4 根巨柱贯通支撑起中心空间,制造了一系列大尺度空间,以承载新策划的文体休闲功能(图3)。从地下层的剧院到顶层的游泳池,一系列新功能贯穿旧建筑,成为“活力核心筒”。正是围绕这个竖向的核心空间,其他公共空间渐次水平展开——如底层架空开放广场、顶层的日光浴场、中间层朝向城市的开放露台,以及连接各层的漫步坡道——形成了内外、上下多重循环的公共生活系统(图4)。

相比之下,蒂尔堡“机车棚”图书馆的内部冲突则表现得更为含蓄。该项目是将20 世纪初的一座火车机车厂房改造为一座图书馆。厂房原有的总体空间架构、结构构件和原始特征被精心保留,以承载城市历史和空间记忆。而在功能和空间组织上,该设计将知识、休闲、艺术、实验等各种不同功能区域混合起来,形成了可分可合的连续空间。该项目新置入的体系——连续大台阶和平台、深色的扁柱柱列、纺织帘幕、家具灯具等——与厂房原有的空间要素系统相互缠绕在一起,共同营造多重复杂的时空感知(图5)。由此,新旧系统的对比并非集中在某一处,而是弥散在整体空间的各个角落。当然,这种冲突对外部的激活也是含蓄的:如城市广场般的入口大厅、四面可欣赏城市美景的平台、象征城市纺织业历史的巨大帘幕、呼应周边童话主题公园的儿童阅读区、以火车轮为支座的移动餐桌,所有这些跨尺度的处理,都让人细细感悟更大时空认知下的“机车棚”图书馆(图6)。

7.8 猎人角社区图书馆Hunter Point Library

9.10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The Tank Shanghai

11.12 萨拉文化中心Sara Culture Centre

2 为了扩张的收缩

在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Ville Radieuse)构想中,办公、商业和居住功能尽量收缩占地,集中放置到高层楼房中。再配合底层架空处理,便可以将地面尽量多地留给行人、绿地和沙滩。勒·柯布西耶的初衷或许美好,但却因简单的功能分区和完全消除传统街区的做法而广受批判。在城市尺度,这种收缩功能占地而扩张公共空间的方式不免失败;但在中小型建筑尺度,这种设计策略却促成了勒·柯布西耶的不少佳作。无论是拉罗歇住宅(Maison La Roche)在狭长用地中尽量贴边布置,还是朗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占据场地坡顶中央,建筑体都用自身切割包围外部空间,并建立室内与外部场地的多重空间联系。而在IUPA 获奖项目中,纽约猎人角社区图书馆和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策略,而这也表明两位设计师对勒·柯布西耶式理想主义的继承。

对纽约猎人角社区图书馆项目来说,设计师明确表达了以收缩求扩张的设计策略——把建筑功能垂直堆叠压缩到一个简单的体量中,以尽量释放出周围的景观场地,为社区创造一个公共广场(图7)。然而设计师在运用该策略时又有了新发展。不同于勒·柯布西耶将建筑漫步坡道设置在形体中心的做法,该项目建筑师把楼梯等交通空间放在形体的边缘,而把使用功能安排在中心。图书馆以外壳为主要承重结构,让内部空间尽可能开放,以促进各种视线沟通与交流行为。在外立面上,它还配合流线“挖出”了连续动感的窗户开口,让人们在内部环绕上行的过程中,可以连续地欣赏外部城市景观(图8)。由此,建筑给人带来的向外扩张的感受被进一步加强。而建筑也反向成为外部社区广场上的奇特橱窗,呈现日常生活戏剧的表演,并在更大尺度上作用为城市地标“灯塔”。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尽管是改造工业遗存的项目,但也运用了收缩而扩张的设计策略。美术馆建筑所要求的功能,或被塞进5 个保留的油罐中,或被藏入连接油罐的地面之下。由此,艺术中心完全消隐进工业遗存的内部,突显了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尊重。与此同时,油罐艺术中心的外部成为对公众开放的地景公园,容纳各种市民休闲活动,也能举办各种展会和艺术节(图9)。油罐外部原有的爬梯、围栏等构件被清除后再覆盖浅白色涂料。这种细腻的处理也呈现了收缩与扩张的微妙平衡。白色罐体十分抽象,成为室外广场活动的背景空间;同时它们又会充分激发大家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诱惑人们钻入内部。此外,5 个罐体还构成空间边界,将地景公园划分为不同气质的两个部分——硬质铺地的“城市广场”和覆土的“草坪广场”(图10)。

3 局部汇聚成整体

如果说前两种设计策略是从宏观视角和建筑总体性入手,那么第三种策略则是自下而上从局部出发,让局部逐渐汇聚成整体的方法。建筑局部容纳不同功能,注重相互衔接以及与外部城市空间的联通,呈现一种从外向内生长的过程。局部之间也会发生碰撞,但制造戏剧性不是第一要务,创造连续多变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景才是主要目标。

谢莱夫特奥萨拉文化中心项目便采用了这种设计策略。该建筑位于城市中心,由一系列大小不同、错落有致的方形体量组合而成。较低矮的体量被放在外围,和周边的老建筑及近人尺度街道相衔接(图11)。低矮体量的顶部还设有露台,让人们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眺望城市风景。建筑四周有多个出入口,且多处外墙采用透明处理。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内部活动,有被邀请的感受,并且能轻松地从各个方向进入内部。内部公共空间就像一个城市客厅,而且可灵活划分,满足多种使用需求。文化中心整体都用本地木材建造和装饰,既体现北欧地域特色,也让内外空间氛围连续一致,充满温暖感(图12)。建筑中心部位的主体是一个高层酒店,它不仅成为老城中的新地标,也带来外地访客,让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更多的交流。在比勒陀利亚未来非洲创新校区项目中,我们也能看到局部汇聚成整体的策略。一个会议中心、一个餐厅、一座研究楼和多个公寓楼,以轻松灵活的方式组成了整体校区。校区内各类建筑设计风格不尽相同,但又和谐一致。公共空间也内外串联成系统,支持各种活动和各类人员交流(图13)。

需要提到的是,局部汇聚成整体的策略不仅有形式空间层面的操作,还体现在社会组织和建造系统方面。在萨拉文化中心项目中,有一种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建筑场地选址、功能计划、国际竞赛方案等内容都向市民公布且进行投票评议,以形成参考意见。而未来非洲创新校区项目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资源,将结构构件分为由重到轻的三级系统。如此可以将一些轻量化构件发包给当地小微企业制造,还能让建筑使用者参与项目建造,这使得物质建造过程也成为社区建设的过程(图14)。

13.14 未来非洲创新学院Future Africa Innovation Campus

15.16 南头古城保护与更新Nantou Old Town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17.18 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Culture Neighbourhood·Songyang Three- Templ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entre

4 叙事线串联片断

在IUPA 获奖项目中,有一类是中国传统古城镇的复兴。随着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不少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城镇逐渐衰落。建筑师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护古城历史文化的同时找到恰当的复兴发展模式和空间干预手段。对深圳南头古城保护与更新项目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项目而言,它们都运用了叙事线串联片断的设计策略。老城外围的新区建设、产业和人口外迁,让过去的历史街区和公共中心肌理残破、环境杂乱、活力不再,老城中有价值的空间要素也仅以片断形式存在。建筑师在经过细致的现场调研、分析策划和设计研究后,构想出空间叙事线,将现存有价值的片断串联起来。当然,叙事线既是空间的,也是社会和经济的;既要呈现各个历史时期的记忆,也要符合当下社区生活,还要创造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在南头古城保护与更新项目里,设计师策划将2017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选址在南头古城,通过结合展场选址重建南头十分匮乏的公共空间系统(图15)。设计团队将历史建筑、厂房、居民楼等片断的室内外改造为展场,再以点状分布的展场串联起展览流线,希望以点带面用文化活动促进古城复兴发展(图16)。相比之下,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的范围要小一些,因此建筑师采用了更明显的空间叙事线——经过前期研究并与居民协商之后,植入一条连续的耐候钢廊道,以疏通场地恢复原有街区肌理(图17)。新建的廊道“悬浮”于老建筑檐口和地面之间,或蜿蜒避让老树,或局部放宽以容纳新增功能,既串联起各个保留遗存,强化传统空间格局,又拥抱社区,以新生活重聚老城人气(图18)。

19.20 艺术棚The Shed

21.22 北京2022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Big Air Shougang,Beijing 2022

5 全尺度空间干预的公共地标

在大都市中设计公共地标并不容易。新地标常常要应对更复杂的场地环境,面对更复杂的使用要求和社会问题,也要求设计师更加具有综合性解决问题与全尺度空间干预的能力。在IUPA获奖作品中,纽约艺术棚和北京2022 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便属于此类项目。1948 年,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就曾在著作《机械化作为统帅》(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中指出,“机械化”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新落成的纽约可移动艺术棚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从建筑尺度看,艺术棚最具表现力的地方是“外壳棚子”可从基底建筑上滑出,覆盖相邻的小广场。这就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内外空间,能满足多种规模的演出、展览及其他公共活动(图19)。从社区层面看,它又和北侧的巨构艺术装置“容器”(The Vessel)相配合,形成了哈德逊城市广场开发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共活动空间。再到片区尺度,它又和南侧的高线公园相连,成为曼哈顿中城西部的高架线性绿带北端的重要节点(图20)。而在城市尺度,可移动棚子的形象得益于城市工业历史的启发。它以附近原有货运码头和铁路系统中的门式起重机为原型,以面向未来生活的方式延续了城市记忆。

再看北京2022 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它是冬奥历史上首次将竞赛设施与工业遗产结合起来的项目。从城市尺度看,单板大跳台项目落户首钢,可以利用奥运契机,将北京最重要的工业遗产改造为体育、文化、休闲中心,实现城市复兴。该项目以活力运动为主的长远定位,也与北京西部较低的人口平均年龄相符。而大跳台造型设计完美结合了竞赛剖面曲线和敦煌壁画“飞天”飘带的意象,让技术融合艺术,历史对话未来。在片区尺度上,大跳台的形体实现了城市空间的双重整合。它一端高一端低的造型,恰好弥合了原厂区内巨大冷却塔和多层厂房的尺度落差(图21)。而其中空的样式,又仿佛放大版的西湖长堤拱桥,以框景借景的方式,将西山、永定河和与场地内的群明湖连为一体。而在社区尺度层面,无论是大跳台的位置摆放还是旧厂房的改造,都尽量保证室外公共空间的面积、形态与使用效率。再到建筑尺度,大跳台的可变剖面设计,既满足了不同比赛项目快速切换的需求,也为今后各种使用方式提供了可能性。而观众席的永久性部分低于湖岸,保证了赛后滨水区连续开阔的景观视野(图22)。此外,这两个项目的日常夜景照明设计也值得一提。艺术大棚和大跳台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自发光体”的策略。这既突出了建筑地标性,也通过光效增强了开放空间的感染力和归属感。

正如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与评委亚历杭德罗(Alejandro Aravena)在TED 演讲中所提到的:“设计的重要力量,便在于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越复杂,解决方法就越要简洁。”面对复杂的城市与建筑问题,设计师的空间干预往往是多维度、跨尺度的。然而在种种应对和处理背后,总会若隐若现某种主导的设计策略。而这种化繁为简的过程与方法,便体现了设计师和设计思维的价值。因此,本文才尝试用比较明确的设计策略,分类解读IUPA 3 届来的13个获奖项目,并呈现它们城市激活的智慧与空间干预的诗意。当然,这种解读只是一家之言,以供各位学者、设计师批评讨论。□

猜你喜欢

尺度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宇宙的尺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9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