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行稳致远
2022-01-28本刊编辑部
☉ 本刊编辑部
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道路,完善慈善政策体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广州市慈善会日前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座谈会。会议围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主题进行了交流,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只有理清我国慈善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关系,才能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现将主要观点编发如下:
发展慈善事业,助力共同富裕
宫蒲光(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助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初心使命。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逐步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先天就蕴含了助力共同富裕的初心使命和价值追求。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党和国家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更好地参与第三次分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对此,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定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和群众实际需要;三是坚持弘扬慈善精神;四是坚持健全慈善法治体系;五是坚持发挥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
探索将客观规律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慈善事业发展新路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我国学界、业界对研究适应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道路缺少足够重视。此次会议重提该议题,就是期望将讨论引向深入。强调中国特色慈善事业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是因为个体慈善行为可以无国界,但要成长为一项宏大的社会事业,必须适应一国的社会制度、慈善文化和现实场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不是因为经济不发达,也不是缺乏爱心善意,而是缺乏完备的政策支持,以及符合国情的慈善理念指导。在慈善事业发展中要推动税制完善,更要强化社会正向激励,让行善者受人尊敬。应当把慈善事业放到整个国家制度和发展全局中考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重点是要做到两个尊重,一要尊重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要尊重中国发展变化中的国情。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公益、自愿、平等、法治、透明五个关键词,这应当是共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慈善事业也应该遵循且充分体现这种客观规律;中国国情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财税与民生保障制度等,这是基本遵循。我们需要探索将客观规律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慈善事业发展新路,促进慈善事业行稳致远。
打造党建引领下的为民慈善、法治慈善、社区慈善
韦锦坚(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未来慈善事业发展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保证慈善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依法行善,注重用法治化手段规范慈善事业的发展。三是坚持慈善为民,探索整合社区中的慈善工作站、社工站、志愿服务站、未成年人保护站、救助站等主体,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联动的机制。四是发挥社区慈善的主体作用,激发社区慈善活力,打造社区慈善的品牌,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建设,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提升社区志愿服务与慈善工作的融合水平。
慈善组织应发挥中坚力量作用
丘仲辉(爱德基金会理事长):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要求,也是社会大众的期盼。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愿景。应充分发挥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各自作用,通过广泛的沟通机制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合作,共同分好财富蛋糕。社会慈善组织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应着眼于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重视行业建设,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供精准服务;应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主动坚持“四律”,即自律、互律、他律、法律。
慈善力量要融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局
于建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首先是执政党领导下的慈善事业,慈善事业要发展好,必须坚持两个引领:一是党建引领。抓党建是中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能保障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中国的慈善组织有其特殊之处,大部分决策机构人员是兼职人员,党员关系不在慈善组织中,如何抓好慈善组织党建工作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法治引领。以慈善法出台为标志,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慈善法实施以来,也暴露出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回应。其次,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慈善事业,在助力脱贫攻坚、支持防汛救灾、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与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众慈善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将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慈善力量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介入不足、未充分发挥作用,期望更多的慈善组织能关注养老,找准定位、把准方向、精准施策。
选择适合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
刘忠祥(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慈善是在一定范围内共享资源的一种过程,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的,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由于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和道路也会有所区别。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既不同于传统的慈善模式,又有别于欧美模式,要在党的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融合现代慈善基本特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同时要平衡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关系。要构建公众广泛参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促进措施充分到位、慈善组织发展平衡充分、志愿服务体系健全、综合监管精准有效的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空间和舞台比西方更广阔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概念的提出,概括了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实践问题。几十年的发展证明,西方慈善理论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西方社会中的慈善问题。中国作为大国,应当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二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慈善事业一定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三是慈善事业发展要主动配合国家的战略,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虽然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目前力量比较小,但是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一定有着比西方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不断扩大慈善事业优质供给
彭艳妮(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对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理解应包括扎根中国传统、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人民需要等四个方面。但我国慈善事业优质供给整体不足,主要表现为慈善社会参与、捐赠规模、主体规模、主体质量、慈善项目质量、激励保障等方面均不足。要做大做强慈善主体、优化慈善生态、加强慈善文化培育、建立鼓励与监管相协调的体系。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在认定慈善组织过程中还存在具体政策理解不清、组织不充分等问题,要加强政策指导和工作领导。一些基层志愿组织有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但缺乏设计公益慈善项目的能力,要加强能力提升。
要将社会价值融入和贯彻到企业发展中
傅剑锋(腾讯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第三次分配的重点是社会价值,企业要探索如何将社会价值融入和贯彻到企业发展中,服务人民需求,助力实体经济,创造社会价值。倡导人人公益十分重要,虽然每个人的人均捐赠量不是很大,但是捐赠人次很多,让更多的人参与,推动人人公益、创造社会价值,就是凝聚社会人心。公益慈善要注重弘扬中国的慈善文化,让慈善与每个人之间的距离都变得很近,让每个人感受到自己需要的时候会被帮助、别人需要的时候能够去帮助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腾讯公益基金会在多个方面响应国家战略,探索解决社会痛点问题,如助力乡村发展、助力社会应急、助力科技探索等,未来将继续探索创造社会价值,通过共生、共建、共富和共享的发展逻辑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慈善事业的客观规律应当达成共识
金锦萍(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法研究中心主任):慈善组织可选择不同定位,开展不同领域的慈善活动,但应就慈善事业的客观规律达成以下共识:一是慈善是社会资源的自愿调剂,是与税收有本质差异的自愿共享机制,尊重捐赠自愿原则和志愿服务精神是不可违背的原则。二是慈善是社会信任的试金石,也是构建社会信任关系的必由之路,以慈善透明度来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助于构建社会信任。三是慈善与社会保障的关系问题需要妥善处理,表现在社会服务提供中,就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力量提供的其他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政府需要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和责任,而慈善组织则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之外的其他社会服务,两者相辅相成。四是慈善的驱动力并非工具理性,而是价值理性,所以税收优惠政策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改革现有制度中有碍民众参与慈善的规范。五是慈善事业不能局限于实现分配公平,更应看到财富分配之外的其他价值体现,在传承和弘扬中国慈善文化的同时,注入时代特征、创造志愿精神,塑造具有担当的现代民众。六是着力构建慈善本土理论体系,真正探寻具有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