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鲜切花无土栽培模式与传统地栽模式对比分析

2022-01-28李俊瑜杨明珊云南省花卉技术培训推广中心昆明650228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31期
关键词:切花水肥化肥

李俊瑜,刘 昕,杨明珊(云南省花卉技术培训推广中心,昆明 650228)

鲜切花无土栽培是农业发达国家的主流生产模式,十多年前开始进入中国。目前云南省绿色高效种植栽培鲜切花面积约8000 亩(533.6 hm2)、盆花面积约10000 亩(667 hm2),分别占云南省种植面积的3% 与8%,以该模式生产的经营主体逐渐由外企向省内中小型企业、合作社发展。无土栽培与传统地栽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产量、质量优势,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技术资金门槛。本文主要对云南省鲜切花无土栽培模式与传统地栽模式做了比较分析。

传统地栽与无土栽培现状

传统地栽现状

以花农为代表的多数传统地栽模式目前在设施、管理以及对市场信息的掌握等存在明显短板,主要有以下3 个特征。

目前地栽模式主要以钢管插地棚为主,外界环境对温室内环境影响大,调节能力差。

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地栽模式水肥管理主要采用大水大肥的方式,造成严重的土壤连作障碍,植保方案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治效果较差,成本较高。同时,采后处理过程不标准,鲜花瓶插期没有保障。

对市场需求不清楚

花农对市场需求不清楚,容易盲目,造成供给过剩,价格形成差。因此传统地栽种植的鲜花,品质不稳定,品牌影响力小,且对土壤、水源污染大,花农难挣钱,政府不支持,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无土栽培现状

在云南省政府提出的打好“绿色食品牌”重要发展战略和鲜切花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鲜切花无土栽培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在政府合理有序的规划下,已经形成晋宁、红塔、开远、禄丰、姚安、马龙、泸西等无土栽培切花产业集中的县区。以省内企业、合作社、新型花农为代表的无土栽培模式(图1)让云南鲜切花产业焕然一新,已呈星星之火之势,主要有以下3个特征。

图1 鲜切花无土栽培模式

设施配套完善

靖康二年(1127)宋高宗无力阻挡金人攻势,选择南迁。“京师未可往,当巡幸东南为避敌之计”①,“故士大夫率附其议”②。南宋初年,随着政权南移,大量士族、民众、包括赵宋宗室移居南方,给当地带来了人口和财富,影响深远。本文针对中原士族、抗金义军、赵宋宗室以及中原百姓的南迁做一分析讨论。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环境是影响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好的设施可以让植物快速生长,控制病虫害发生;可控的环境,可以降低外界不良环境变化带来的损失,从而逆市供给,价格更有优势。

管理高效

由于比传统地栽规模更大、产量更高,无土栽培的鲜切花借助施肥首部、环境自动控制、自动选花机等设备,在整个生产的管理上更高效。品牌效应

无土栽培出来的鲜切花的产量和品质均相对稳定,在市场端认可度高,利用品牌优势,目前‘云秀’‘云上俏’‘爱必达’(图2)等品牌已被市场认可。

图2 无土栽培鲜切花产品

无土栽培与传统地栽比较

植株营养来源

无土栽培的基质不为作物提供矿质元素,依靠化学肥料(即溶解在水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盐类)补充植物生长需要的矿质元素(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肥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同时通过检测手段对植株营养吸收情况进行监测。地栽作物由土壤提供基本营养,施加化肥进行补充,土壤自身含钙、镁离子,并且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可以降解植物残体、昆虫尸体、动物粪便等有机物,为作物提供较为全面的矿质元素。地栽肥料不可回收利用,无法对植株营养吸收情况进行有效监测。

肥料选择使用

无土栽培的肥料使用含肥量较低的盐类化肥,其中的氮源主要是硝酸钙、硝酸镁、硫酸铵等肥料补充,由于这三类盐中的大量元素含量总和不超过20%,其中硝酸镁的氮含量仅为10.6%,因此使用量较大,占施用化肥总量的60% 以上。

以切花月季为例,为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无土栽培每年需要施用硝酸钙472 kg/667 m2,硝酸镁81.9 kg/667 m2,硫酸镁118.1 kg/667 m2,硝酸钾202 kg/667 m2,磷酸二氢钾54.5 kg/667 m2,硫酸铵 31.8 kg/667 m2,磷酸二氢铵23 kg/667 m2,化肥施用质量总和为983.3 kg/667 m2。传统地栽使用的国家标准水溶肥大量元素(N+P2O5+K2O)含量总和都大于50%。以切花月季为例,土壤栽培每10 天施用8 kg 大量元素水溶肥,按正常习惯施肥每年施用大量元素水溶肥的总质量为292 kg/667 m2。

水肥管理方式差异

无土栽培水肥循环利用,无肥液流出。无土栽培在水肥管理上要为作物根部稳定地提供足够矿质离子,因此需要按照作物的生长周期的需肥规律略过量且均匀地供给。无土基质缓冲能力弱,过量的肥液(灌溉肥液的30%)可以流出收集处理后循环使用,由于这30% 的过量肥液中的肥料含量大约是总灌溉肥液肥料含量的40%,绝大多数种植者都选择回收利用过量肥液,以减少化肥投入成本,不会造成肥液流出。

传统地栽需要充足的有机物作底肥,化学肥料多在作物生长节点作追肥使用.土壤有一定缓冲能力,可以把一部分肥力贮藏,浇水后再释放。过量的水肥会渗透深层土壤,进入地表水系统,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盐碱化等土壤问题。

化肥使用量与产量

无土栽培每667 m2化学肥料投入量远远大于土壤栽培,但在单枝花卉产品化肥消耗量上,无土栽培模式明显低于传统地栽模式,基质栽培切花产量是土壤栽培的2~4 倍,单支切花的化肥使用量为传统地栽的0.8 倍。以切花玫瑰为例,土壤栽培1 年能产4 茬花,年产40000 枝,基质栽培一年能产7 茬花,年产175000 枝,产量是土壤栽培的4.4 倍,无土栽培化肥每年使用量1000 kg/667 m2,土壤栽培化肥每年使用量260 kg/667 m2,无土栽培单枝切花化肥使用量为土壤栽培的87.5%。

鲜切花无土栽培模式优势

节水、省肥、高产

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各种营养元素是通过人工配制营养液进行供给,水分损失少,营养成分保持平衡,吸收效率高,能满足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实现科学供应,由供液系统按需供给,管理方便,且不会造成浪费,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玫瑰、绣球等连茬切花在充足的水肥供应下可以连续生产,日产量较为稳定,极少出现集中农忙的情况,在生产中避免了因大量集中用工造成损失。

清洁卫生、无污染

无土栽培施用无机肥料,肥水循环利用及配套相应设施,可真正实现化肥零排放,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有效减少各类病害

无土栽培可以有效避免病毒、细菌、真菌、线虫、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无土栽培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真菌、线虫和地下害虫的发生和传播,在切花玫瑰、切花绣球上使用能明显减少霜霉病的发生。使用花盆作为容器的无土栽培方式,除了可以减少真菌、线虫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的发生,还可以有效避免病毒、细菌性病害的传播,以洋桔梗、香石竹为代表的易感病毒病的切花,适宜以盆栽方式种植。

不受自然条件限制

无土栽培使作物生产种植彻底脱离了土壤环境,不受土质、水利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在原已存在土壤退化低产问题地区,无土栽培能有效避免地栽中植物连作而破环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种群问题的发生,尤其适合玫瑰、绣球等连作花卉的生产。大力推广采用无土栽培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地栽中出现的种植问题。

较好满足现代订单农业要求

无土栽培使作物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产品品质级别、成熟时间均为可控制状态,使生产能够更高效地满足销售、市场的不同要求。

鲜切花无土栽培和传统地栽的投入产出比较

以切花玫瑰无土栽培生产模式为例,通常固定设施投入为生产设施(连栋温室,包含种植槽或苗床、灌溉、补光、CO2发生器、加温、两层幕布及控制装备等)、配套采后处理设备、沟路、水池等。一个100 亩(6.67 hm2)的设施基地,建设按以上标准建设,约需要3000 万元,平均设施需要分摊30 万元/667 m2。运行费用大约为每年8 万元/667 m2。按此设施投入的基地,产量约16 万枝/667 m2,平均价格1.2元/ 枝,产值19.2 万元/667 m2。

以切花玫瑰地栽生产模式为例,通常固定设施投入为钢管插地棚,投入1.8 万元/667 m2,运行费用大约为每年投入3.5 万元/667 m2(人工工资按云南省市场价格计算)。按此设施投入的基地,产量约4 万枝/667 m2,平均价格0.8 元/ 枝,产值3.2 万元/667 m2。因此传统地栽的模式在市场行情正常的情况下,花农若以正常人工工资计算,其实已经是亏本的。土栽培模式年利润可以达到11.2 万元/667 m2,3 年内可以收回设施建造成本。

结论

鲜切花无土栽培模式能较好地解决传统地栽大水大肥形成的土壤板结退化、产品质量产量下降及水体污染等问题,同时有效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出可控性。在土地资源日益缺乏、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下,鲜切花无土栽培模式能较好地夯实云南鲜切花产业领先地位,但由于该模式存在资金投入门槛较高,配套技术人才短缺,行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等问题,需要在不断强化市场认可度的同时,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配合合理规格的设施设备,进行推广应用,逐步替代提升鲜切花老旧产能。

猜你喜欢

切花水肥化肥
雅苒致力于推动水肥一体化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智能水肥灌溉
“水肥一体”新系统 助力增收有一手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青岛水肥一体化让作物增产一成以上
延长瓶插切花寿命的技巧
2008年荷兰国际园艺展览会切花新品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