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光速”滑行志愿者“接力”引导
2022-01-28师晓泉中国人民大学
文/师晓泉(中国人民大学)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8级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师晓泉。在此次“相约北京”系列冬奥测试赛中,作为闭环内志愿者中的一员,我担任了2021/202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比赛的通行管控志愿者,主要负责检录区(外)运动员的引导和流线管控
短道速滑比赛不仅是场上运动员速度的对决,也考验着场下工作人员的速度。各个比赛项目中,单组耗时最短的男子个人500米项目仅需40秒即可完赛。在运动员“光速”滑行时,我们必须“光速”协助搬运运动员服装,引导下场运动员完成服装更换,分发口罩并提醒运动员及时佩戴、协助完赛运动员退场。极快的节奏要求我们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耽误时间,否则就会造成运动员在检录区(外)的滞留。
预赛开始后,我们注意到由于运动员更换衣服所需时间不同,运动员衣物筐到达检录区的顺序也不同。这样一来,运动员下场后要费些时间才能找到自己的衣物和座位,而且也容易造成检录区的拥挤。利用比赛间隙,我们和负责服装搬运的志愿者团队进行沟通后决定,根据项目类型对检录区座椅重新进行编组摆放,并将运动员衣物筐统一按照出发组别和道次固定下来,放在每一排指定的座位旁。运动员下场后,我们将他们引导至确定的位置上更换衣物。这样不仅方便了运动员寻找个人物品,节省了运动员的更衣时间,也极大提升了检录区的运转效率。
4天的比赛里,这样的座区变换进行了十几次,有的甚至需要在比赛过程中同时进行。虽然来自不同的团队,但大家用最快的时间熟悉磨合,默契度大大提升,一个手势或是眼神大家就能相互心领神会,配合流畅。整场比赛下来,我们在小小的检录区内来回穿梭,每天都要走上两万多步,微信步数榜中总有我的身影。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解决场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场上队员滑出最快的成绩保驾护航。
我们所在的区域涉及人员众多,既要服务运动员,保障反兴奋剂检查和媒体转播工作,还要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检录区内。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运动员遗失物品、运动员受伤等情况,由于流线管控的要求,工作情况往往会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在岗前培训后,我们对各种问题都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如此,现场工作也练就了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但是,比赛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混合团体接力比赛第一组结束后,完赛的运动员挤满了检录区,他们或是交流比赛过程,或是关注下一组比赛的情况,都滞留在检录区内。此时下一组比赛已经鸣枪,检录区内已经没有空余的位置供下一组休息更衣。
面对这种情况,我和另一位志愿者迅速分工:我负责进行沟通,礼貌委婉地请运动员离场;他负责收纳运动员衣物筐,尽快将场地整理出来。与此同时,我们还协助完成了下一组选手的服装搬运任务。当时,上一组选手刚刚离场完毕,我们便看见下一组选手恰好完赛下冰。
这样的紧张过程持续了1个多小时。等全场接力赛结束后,我们也好像刚跑完接力赛一样,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经过了这次的“小紧张”,我们在随后的每场比赛前都会做好功课,让这些“意外”变成日后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1.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工作人员合影
工作中,我们虽时常身处转播机下,但为了保证转播画面的干净,“不入镜”是我们需要恪守的原则。于是,绕着转播机位走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但偶尔镜头也会捕捉到我们提供志愿服务的某个瞬间,当看到家人或朋友发来有自己画面的转播截图时,心中那份自豪总会忍不住涌上心头。
作为在FOP(Field Of Play)工作的志愿者,相较于官方训练时可以随时轮换休息,正式比赛时,我们只能趁比赛过程中的补冰间隙稍事休整,其余时间都需要坚守在岗位上,直至当天正式比赛结束。由于本次比赛是北京冬奥会的资格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手云集首都体育馆,参赛选手众多。紧凑的时间安排,导致我们往往会错过饭点,每日例行的核酸检测也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一路小跑”是这几日志愿服务的真实写照。
2021年10月21日是正式比赛开始的首日,也是整个赛事中编排场次最多的一天。当天共进行了80组预赛的角逐,比赛从上午10点半一直持续到了晚上7点。而我们是在清晨6点就从场馆出发奔赴工作岗位,直到晚上10点才返回休整驻地。
2.比赛中引导下场运动员至规定位置就坐
第一次真正站在冰场上,我们发现任务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艰巨。紧凑的比赛节奏下,往往是上一批运动员还没有完全离开,下一批运动员就已经下冰。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引导、衣物筐整理和流线管控需要同时进行。虽然身处冰场,但我们却无暇顾及场上的精彩比赛。
和我并肩作战的还有来自北体、北建大和外经贸的小伙伴们。在这段时光里,我和伙伴们一起感受团队的力量,领略冰雪的魅力,也在这段全情投入的时光中磨砺自己,大家没有因为紧张的志愿工作而耽误学习。走进志愿者休息室,总是能见到利用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伏案学习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