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弋舟创作研究述评

2022-01-28赵书豪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844000

名作欣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现代性书写小说

⊙赵书豪[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从《跛足之年》(2000 年创作,于2009 年出版)到《庚子故事集》,弋舟已创作二十余年。其中,以中短篇小说集为主,共计16 部,长篇小说5 部,随笔集2 部,非虚构长篇1 部。自千禧之年,弋舟的中短篇作品就散见于各大文学刊物,但其大部分作品结集出版集中于2010 年后。相较其他“70 后”作家,弋舟创作批评史时间较短,参与者较少。根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 年7 月20 日),以弋舟研究为主题的论文共有123 篇,此外还有部分公开发表的访谈录及将弋舟创作纳入西北创作群研究的文献。随着弋舟创作的稳健上升,其先后斩获多个文学奖项,如第三届郁达夫文学奖的提名奖(《等深》,2014)、第二届鲁彦周文学奖(《战事》,2015)、敦煌文艺奖(《我们的底牌》,2015)、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提名奖(《所有路的尽头》,2016)、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出警》,2018)等,业内的肯定将弋舟作品推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引起了专业评论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分析,将弋舟创作研究大致概括为三类:整体研究、本体研究及比较研究。

一、弋舟创作整体研究

鉴于弋舟创作研究的相对欠缺,目前尚未出现相关的研究专著,系统性较强的硕博论文也极少,只有部分期刊和报纸文章对其创作做了初步的宏观探讨。通过对其多部作品进行线条式的梳理与网状式的考察,研究者就其创作风格、题材类别等给出一定的讨论方向,打开了弋舟研究的宏观视域。

弋舟小说的创作风格是宏观探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早在2012 年,邵振国就将弋舟置于甘肃地域性作家之中讨论其作品中的现代性特质,认为弋舟对现代性的思考使得其作品呈现为“现代小说”的风格。对弋舟创作风格单独论述并极具代表性的还有周仲谋的《深入时代幽微处的敏感书写——弋舟小说简论》与李雪的《被重写的故事与被植入的历史——弋舟小说简论》,周仲谋对弋舟作品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手法各自探讨,指出弋舟的创作思想是干预现实与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而创作手法则是充满夸张描写与变形意象的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且认为弋舟创作中所呈现的经验并非现实经验,不具有典型性,故弋舟小说是非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这里,现实主义书写是否一定是现实经验再现?弋舟作品中人物变形与隐疾是否可以断定非典型性?这些定论值得商榷。李雪对弋舟的现代主义品质与现实主义观照做了新的阐释,认为弋舟的创作将现代主义的艺术性和现实主义的时代性进行糅合,实现了对传统纯粹现实主义及现代主义文本的超越。在弋舟创作讨论中,除现代性之外,诗性也是一个较为集中的论题,张春燕的《生命黑洞中的诗性探寻——弋舟小说论》对弋舟的诗性探寻更为深入,其从思想内容上讨论弋舟的诗性表达,将之归为生命的诘问与形而上的考量。此外,程德培的《你所在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弋舟的底牌及所有的故事》是一篇颇有分量的文章,对弋舟创作以及弋舟创作评论中的“作家论”“虚构性”“诗性”等问题提出论争,指出弋舟这位意象主义者的诗性是精神病理学的,论述较为全面,论点新奇。

弋舟创作整体研究中除创作风格外,还有部分文章对其创作题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里须提及的是管卫中的《弋舟小说的纹脉》,该文对弋舟创作题材进行了不同的分类,管认为弋舟属于“虚构的一代”,并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对弋舟的创作题材进行划分。值得关注的是,管指出了弋舟的成长小说或青春叙事是主流青春叙事之外的一种存在,他的青春叙事是众多亮色外充满悲感的一抹暗色,是“青春万岁”外的“青春苦闷”。

二、弋舟创作本体研究

较整体研究而言,弋舟创作的本体研究论文相对丰富,此类论文以作品评价类为主,从一部作品或一个主题说开去,重微观挖掘与具象分析。众多评论者的批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主题研究,一类为叙事及语言研究。

(一)关于主题研究

弋舟作品的主题研究所涉及的文本范围较广,对众多“生活切片”进行概括总结,可集中为隐疾书写与存在之思、城市书写与现代性反思、女性书写与人物长廊三大主题。

1.隐疾书写与存在之思。弋舟的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主人公大多是肉体的“疾”、精神的“病”又或双重病态。苏敏在《精神问询者弋舟》一文中,通过对《谁是拉飞驰》 《金枝夫人》与《刘晓东》等中短篇小说细致论析后,指出弋舟创作对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顿予以极大的关注,宿命论的生存悖论里不失人性的希望。更进一步进行探讨的是叶淑媛的《审视生命的隐疾和悲感的人生——弋舟小说论》,其论述从女性生存与精神隐疾、身体隐疾与社会病因、弋舟与卡夫卡存在之悲等角度探讨弋舟文本中悲感的独特性,叶文是对隐疾分析较为全面细致的一篇。

2.城市书写与现代性反思。关于城市书写与现代性反思是三大主题研究中最为丰富的一类,由存在之思向现代性之思的转变,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弋舟创作研究的深入。其中,权绘锦在《城市生存景观与文化颓败书写中的先锋执守——弋舟小说论》中指出弋舟创作对城市生存伦理与城市文化的探寻与表达具有先锋性,是新时期城市书写的重要探索,不难看出,讨论城市伦理无法绕开现代性反思的母题。郭茂全与张宏伟的《弋舟小说的城市文化记忆》则从弋舟小说的城市人物谱系、弋舟小说中的人城关系、城市文化记忆呈现的审美特征、城市文化记忆呈现的审美价值等四个方面细致梳理分析了弋舟创作的城市符号背后的人性描画与时代之思。此外,张栋与马硕的《神话思维的叙事表达与文本呈现——论弋舟〈丁酉故事集〉》则另辟蹊径,由神话思维突入,认为理性的逃离与神圣的祛魅是弋舟对于人类现代性的反思,用现代性的反思直接逼问现代化所标榜的“理性”,显然是追本寻根式的自省。

3.女性书写及人物长廊。弋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为丰富,其中女性与底层是评论者尤为关注的两大对象。陈紫鑫的《易性想象下的成长叙事 ——弋舟〈战事〉细读》与王艳、杨海霞的《他救的无望,自救的渺茫——论弋舟小说〈战事〉中的女性生存探索》均以《战事》为论述中心,探讨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生存困境思考,指出易性视域的有限性与可延展性,可看作是女性文学范畴内的一个论点,但论述较略,留有很广阔的批评视野。同时,张蕾的《论弋舟的底层写作》亦值得提及,张讨论了弋舟创作中的底层女性与问题少年,并指出“底层悲剧轮回”的生存逻辑,是对宿命感论者的补充。

此外,还有一些新奇独特的声音,如孙晓燕的《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悲凉心曲——论弋舟小说世界里的人物形象》认为弋舟作品中关于“父亲”形象的书写是一种缺失的悲感;翟文铖的《论弋舟的犯罪叙事》指出弋舟创作中的犯罪叙事实为作家的双重文化立场——痞子文化的批判与宗教式的宿命认知及悲悯情怀。

(二)关于叙事及语言研究

关于叙事与语言研究的论文较少,集中于作为硕士论文的一个研究部分,阐述不够全面,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合同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容易导致在结算时,因工作变更、价格浮动、对合同条款不熟悉等因素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失,在维权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4]。在施工工程发生变更事项时,如果变更确认不及时,责任方划分不明确,在竣工结算时就会遇到签证、确认方面的问题,导致延误工程结算时间,增加工程的投入成本。

范则言在《弋舟小说创作论》中对弋舟小说的叙事分别从诗性的寓言化写作、叙事的重复、叙事的视角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此外,吴靖在《弋舟小说论》中补充了弋舟小说中的象征隐喻特征,将弋舟作品的隐喻分为具体实物的象征隐喻与特定情节象征隐喻。另有一篇颇有新意的文章是马小盐的《陆上行舟——论与时间摔跤的弋舟小说文本》,评论者认为弋舟作品中词与物的缠绕关系、时空错位交织等文本构思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新的美学风格,文中涉及语言学与符号学等学科理论,尝试了一种跨学科阐释的可能。

三、弋舟创作比较研究

在弋舟创作研究文章中,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少,其中几篇文章极具开创性。评论者的比较研究可从影响比较与平行比较两个纬度来梳理。

从影响比较来看,管卫中在《弋舟小说的纹脉》一文中认为弋舟的阅读背景使其作品或隐或显有了先锋派与西方现代派的影子,这种影响使得弋舟的创作手法里弥散着怪诞的虚构与询唤的逼问。谈及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弋舟创作有别于先锋派及西方现代派,弋舟的怪诞虚构是充满理性自觉的,是充满混乱的、卑微的、惶恐的、悖论的时代之思,这也使得弋舟的虚构带有强烈的“设计性”。翟文铖在《论弋舟的犯罪叙事》一文中提到弋舟的犯罪叙事中带有明显的基督教文化精神,认为弋舟对犯罪的反复书写,源于基督教对人性的质疑和对生命原罪的体认,由此而引发清醒的宿命意识与深沉的悲悯之情。

平行比较中,评论者从作家气质、题材选取以及审美特色与文学史上的其他艺术家进行对比。王春林在《我们时代的精神病症——对弋舟近期中篇小说的一种理解》一文中讨论了弋舟对“时代”的注目和对当下人生存的普遍精神病象捕捉与透视的理性意识有着郁达夫的身影,可以说“郁达夫气质”是自“五四”文学后的大部分幽怨自省、病态逼问式作家的通用特质,弋舟身上确有这种气质。黄轶在《多元绽放:新世纪西部小说的嬗变与深化》讨论了弋舟的“疾患”书写,提及弋舟的“疾患”书写不同于鲁迅、沈从文以来的“疾患”书写两重传统,突破了将人的隐疾归于历史文化或现代城市文明的二元对立空间,关注时代对个体生命的裹挟以及永恒存在的生命悲感。此外,杨慧茹的《惨淡现实与荒诞梦境——比较论述弋舟小说与大卫林奇电影中的奇异审美世界》将文学与电影置于同一呈现空间,讨论比较了弋舟小说与大卫·林奇的审美共通性,认为二人的作品均以荒诞交错的意象表达出人类的精神困境,视点独特。

四、弋舟创作研究特点及可能

从上述文献梳理分析来看,弋舟创作研究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本体、思想到手法,关涉范围较广,本体研究最为丰富,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相对欠缺。总体来说,弋舟创作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作品研究面广而不深;(2)作品批评理论较为集中;(3)系统性的阐释研究较少。在整体研究文章中,论者多以线条式的罗列对弋舟的创作风格及创作题材进行概括,谈及的作品众多,但内容挖掘不够。作品评价类文章中,评论者提及的批评理论相对集中,先锋与现代的争鸣、现实与虚构的交错以及各大主题研究的归纳基本还属于初步的文本内容解读,少数文章涉及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但由于篇幅及视域有限,仍有很大的深入研究空间。另一点,关于弋舟创作的系统性研究有更进一步的可能,现有文章包括硕士论文多以散点式网罗方式讨论弋舟创作的风格与题材分类等。从弋舟作品的发表时间来看,其创作时间二十年有余,由早期《跛足之年》的虚构手法到《庚子故事集》的写实隐喻,其创作风格、创作思想及叙事特点并非一成不变,注意到这种渐变以及系统性的考察于弋舟创作研究至关重要。

未来弋舟创作研究的路向与可能,不妨也做三个方面的设想:(1)作品研究范围纵深;(2)作品批评理论多元;(3)跨学科研究的可能。从现有研究文献可见,研究者对弋舟作品的深入批评多集中在几部作品上,如 《刘晓东》系列,《丁酉故事集》 《蝌蚪》 等。《跛足之年》《怀雨人》等早期作品,两部随笔集以及非虚构的《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鲜有研究。散点式的研究无法较全面地把握一个作家的创作,有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后来者在广泛的批评视角上可尝试兼顾作品范围的全面性及纵深性。批评理论方面,弋舟作品里的病态书写与精神分析批评、互文式的名称及象征与符号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均是有待补充的论述维度。此外,或许可以尝试跨学科研究的可能,研究者多有注意弋舟作品中怪诞的修辞、象征及重复带来的独特审美视界,这种超出文学本身研究范围的现象或许可以从语言学或语义学的角度给出合理的阐释。正如《庚子故事集》的代后记“等光来”一样,弋舟创作正在继续,弋舟创作研究的诸多空白及可能亦在“等光来”。

① 邵振国:《甘肃小说的现代性视阈及表现性》,《扬子江评论》 2012年第5期。

② 周仲谋:《深入时代幽微处的敏感书写——弋舟小说简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③ 李雪:《被重写的故事与被植入的历史——弋舟小说简论》,《新文学评论》2018年第4期。

⑤ 程德培:《你所在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弋舟的底牌及所有的故事》,《扬子江评论》2017年第5期。

⑥ 管卫中:《弋舟小说的纹脉》,《小说评论》2017年第4期。

⑦ 苏敏:《精神问询者弋舟》,《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⑧ 叶淑媛:《审视生命的隐疾和悲感的人生——弋舟小说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10期。

⑨ 权绘锦:《城市生存景观与文化颓败书写中的先锋执守——弋舟小说论》,《百家评论》2014年第3期。

⑩ 郭茂全,张宏伟:《弋舟小说的城市文化记忆》,《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⑪ 张栋,马硕:《神话思维的叙事表达与文本呈现——论弋舟〈丁酉故事集〉》,《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⑫ 陈紫鑫:《易性想象下的成长叙事——弋舟〈战事〉细读》,《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0年第4期。

⑬ 王艳、杨海霞:《他救的无望,自救的渺茫——论弋舟小说〈战事〉中的女性生存探索》,《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第1期。

⑭ 张蕾:《论弋舟的底层写作》,《小说评论》2019年第6期。

⑮ 孙晓燕:《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悲凉心曲——论弋舟小说世界里的人物形象》,《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6期。

⑯ 翟文铖:《论弋舟的犯罪叙事》,《当代文坛》2013年第2期。

⑰ 范则言:《弋舟小说创作论》,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⑱ 吴靖:《弋舟小说论》,江西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⑲ 马小盐:《陆上行舟——论与时间摔跤的弋舟小说文本》,《上海文化》2021年第1期。

⑳ 王春林:《我们时代的精神病症——对弋舟近期中篇小说的一种理解》,《文艺报》2014年2月28日,第005版。

㉑ 黄轶:《多元绽放:新世纪西部小说的嬗变与深化》,《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4期。

㉒ 杨慧茹:《惨淡现实与荒诞梦境——比较论述弋舟小说与大卫林奇电影中的奇异审美世界》,《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现代性书写小说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重构现代性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