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07-12河北唐山MS5.1地震震源参数及发震构造分析

2022-01-27孙丽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发震唐山震源

周 依 王 想 孙丽娜

1 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市槐中路262号,050021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0-07-12 06:38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MS5.1地震,震源深度13 km,震中与1976年唐山MS7.8地震相距约28 km,唐山及周边地区震感明显。本次地震发生在唐山老震区范围内,是1991年唐山MS5.1地震后该区发生的最大地震事件,与区域地震序列强度衰减趋势相比,本次地震震级明显偏高,表明老震区中等地震活动出现活跃态势,开展地震的发震构造分析有助于了解唐山老震区的地震活动特征。本文利用河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资料,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求取主震震源机制解,同时利用近震sPL深度震相波形拟合方法,得到精确的主震震源深度,进而探讨唐山MS5.1地震的发震构造。

1 地质构造背景

唐山老震区位于阴山-燕山褶皱带与冀鲁断块拗陷的交汇处,被NE向的宁河-昌黎断裂、丰台-野鸡坨断裂及NW向的蓟运河断裂、滦县-乐亭断裂围限,中间发育唐山断裂带(图1)。研究区基底为下古生界变质岩系,盖层为古生界沉积岩系,地表发育第四系松散层[1-2]。地震活动图像显示,唐山老震区的主要地震构造为唐山断裂带、蓟运河断裂、滦县-乐亭断裂和卢龙断裂[3]。2000年以来的小震精定位结果显示,在唐山断裂带北侧,沿徐家楼断裂出现了NNE向密集的小震活动,被认为是由徐家楼断裂的深部活动引起,且推测该断裂可能为近年来该区多次MS4.0以上中等强度地震的发震断层[4]。张素欣等[5]根据1996年以来唐山老震区ML4.0以上地震的空间分布推测,在唐山断裂带北段存在NW向断裂活动,可能为未来中等强度以上地震的发震场所。本次唐山MS5.1地震发生在丰台-野鸡坨断裂、唐山断裂带和徐家楼断裂的围空区域,该区域可能存在未探明的隐伏断裂,地质结构复杂。

图1 唐山MS5.1地震区域构造背景Fig.1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s of the Tangshan MS5.1 earthquake

2 主震震源参数测定

2.1 CAP波形反演方法测定震源机制

本文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6],利用近震波形数据计算唐山MS5.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郭蕾等[7]对唐山地区进行速度结构分析时使用的一维速度模型(表1),选取震中距250 km范围内有较好方位角覆盖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数据。首先将去除仪器响应的三分量地震波形旋转至大圆路径,得到径向、切向和垂向的位移记录;然后将实际观测数据截断为Pnl波和S波2个部分,并分别在0.05~0.17 Hz和0.05~0.1 Hz频率范围对其进行带通滤波;最后计算各台站的格林函数,以5°的网格步长搜索不同震源深度的最佳双力偶解。通过不同深度下的拟合误差分布(图2)可以看出,拟合深度在14 km处的误差最小,该深度即为反演得到的矩心深度。对比最佳拟合深度14 km处的理论地震波形和实际观测波形(图3)发现,超过80%分量的拟合相关系数大于80%,其中接近70%分量的拟合相关系数大于90%,表明拟合程度较高。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走向143°、倾角83°、滑动角-14°,节面Ⅱ走向235°、倾角76°、滑动角-173°。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同时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Ⅰ走向245°、倾角79°、滑动角-158°,节面Ⅱ走向151°、倾角69°、滑动角-11°。P波初动方法与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参数大致相同,表明结果较为可靠。

表1 一维速度模型

图2 唐山MS5.1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误差随深度的变化Fig.2 Variation of fitting error with depth during the focal mechanism inversion for the TangshanMS5.1 earthquake

红线为理论地震波形,黑线为实际观测波形;波形左侧上方为台站名,下方数字表示震中距(单位km)和相对偏移时间(单位s);波形下方的两行数字为理论地震波形相对实际观测波形的位移时间(单位s)及相关系数(单位%)图3 唐山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Fig.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Tangshan MS5.1 earthquake

从震源机制解结果来看,节面Ⅰ走向NW,呈左旋走滑运动性质,节面Ⅱ走向NE,为右旋走滑,2个节面均表现为高倾角,表明唐山MS5.1地震发生在具有高倾角并以走滑为主的断层上。

2.2 sPL深度震相方法测定震源深度

sPL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利用其求取震源深度可显著提高结果精度[8]。当从震源出发的SV波入射到自由表面下方时,有一部分能量会转换为P波;而当其临界入射时,转换P波将沿地表传播。崇加军等[9]将该波列及其经过多次反射折射形成的波列定义为sPL震相,该震相的径向分量及垂向分量的振幅较强,切向分量振幅很弱,且与直达P波(Pg)的到时差和震源深度呈线性关系[10]。因此,若将不同深度下理论地震波的Pg震相和sPL震相的到时差与实际观测波形进行对比,挑选出到时差吻合程度最高时的深度,该深度即为拟合的震源深度。

在唐山MS5.1地震记录中,QIX台和CLI台能够清晰地观测到sPL深度震相,因此本文基于由表1一维速度模型及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采用频率-波数(F-K)法模拟了这2个台站在不同深度下的理论地震波形,经过1 Hz低通滤波后,比较理论地震波形与实际观测波形的Pg震相和sPL震相到时差的拟合情况,以此确定震源深度。从图4可以看出,2个台站观测到的sPL震相清晰,处于直达P波和S波之间,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径向和垂向分量,切向分量振幅不明显。在径向和垂向分量的理论地震波形(图4(a)、4(b)、4(d)及4(e))中,sPL震相和Pg震相之间的到时差与震源深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表现出sPL震相对震源深度变化敏感的特征。同时,当震源深度为14 km时,在径向和垂向分量的理论地震波形中,Pg震相和sPL震相之间的到时差与实际观测波形的到时差基本一致,由此判断唐山MS5.1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4 km。该结果与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得到的震源深度结果基本一致。

黑线为理论地震波形,红线为实际观测波形图4 sPL震相确定唐山MS5.1地震震源深度Fig.4 Focal depth determination for Tangshan MS5.1 earthquake with sPL wave

3 发震构造讨论

除震源机制外,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也是确定地震发震构造的重要依据[11]。唐山MS5.1地震发生后,截至2020-07-27共记录到ML0.0以上余震107次,利用双差定位方法[12]对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图5),发现唐山MS5.1地震序列分布较为集中,优势展布方向为NE向。参考地震烈度等震线分布(图1)发现,唐山MS5.1地震等震线呈近椭圆分布,长轴为NE向,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Ⅱ的走向大致相符。因此判定该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Ⅱ,发震断层可能为走向NE、倾向NW的陡倾走滑断裂。

图5 唐山MS5.1地震序列重定位震中分布Fig.5 Relocated epicenters of the Tangshan MS5.1 earthquake sequence

重定位后发现,唐山MS5.1地震震中位于唐山断裂带北段东侧和徐家楼断裂西侧,北侧为丰台-野鸡坨断裂东段。唐山断裂带总体走向NE,徐家楼断裂走向近NS,丰台-野鸡坨断裂东段沿NE向逐渐弯折呈近EW向,唐山断裂带和丰台-野鸡坨断裂走向均与节面Ⅱ相符。研究显示,唐山断裂带为褶皱断裂带[13],其北段断裂主要包括陡河断裂、巍山-长山南坡断裂和唐山-古冶断裂等,其中陡河断裂为倾向SE的逆断层,巍山-长山南坡断裂向NW陡倾并具有逆冲性质,唐山-古冶断裂为倾向NW的正断层[14],而丰台-野鸡坨断裂东段倾向SE[1]。比对发现,唐山-古冶断裂的产状与唐山MS5.1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较为吻合。根据唐山地区深地震反射剖面可知,唐山-古冶断裂向W陡倾并延伸至18~20 km的上、下地壳分界面附近[15],CAP波形反演和sPL深度震相方法确定的唐山MS5.1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 km,可能位于唐山-古冶断裂的中下段。此外,根据地质调查和小震活动分析结果可知,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陡河断裂和巍山-长山南坡断裂不活动或活动幅度较小,区域地震主要沿唐山-古冶断裂分布[16]。由此判断,本次唐山MS5.1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唐山-古冶断裂。

4 结 语

为研究唐山MS5.1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利用河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资料,采用CAP波形反演和sPL深度震相方法得到了唐山MS5.1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唐山MS5.1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为235°,倾角为76°,滑动角为-173°,震源深度为14 km。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地震烈度等震线分布、区域地质构造、深地震反射剖面及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等资料,判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唐山-古冶断裂。

致谢:朱露培教授提供CAP和F-K程序及Waldhauser提供双差定位程序,文中图件使用GMT软件绘制,一并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发震唐山震源
基于构造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发震断层面
——以盈江地区为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基于钻孔应变观测约束的2016年新疆呼图壁M6.2地震的发震断层研究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唐山香酥饹馇圈
Pusher端震源管理系统在超高效混叠采集模式下的应用*
王大根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震源船锚机基座及支撑结构强度直接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