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与病情程度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2-01-27张晓红祖明立杜双霞苑艳尊张盼李西园刘倩
张晓红,祖明立,杜双霞,苑艳尊,张盼,李西园,刘倩
1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涿州072750;2保定市第二医院内镜诊疗科;3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老年病科;4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5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中医科
血管性痴呆(VD)是临床常见老年痴呆性疾病,我国VD发病率为1.1%~3.0%[5]。研究指出,VD是目前惟一可防治的痴呆类型,早期发现并实施合理有效的治疗,可避免病情进展至不可逆的晚期阶段[1],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VD的病因假说有多种,较为明确的诱因是脑血管意外,造成脑组织低氧、低灌注现象,长期处于此病理状态导致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最终发展为VD[2]。研究证实,神经细胞凋亡能够促进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血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等表达会出现明显升高表现[3]。另有报道指出,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存在细胞凋亡异常,sFas/sFasL配体系统在介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信号传递作用[4]。本研究对VD患者血清sFas、sFasL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6例VD患者。纳入标准:经实验室检查、神经心理学检查及脑部MRI、CT等确诊为VD;临床表现为典型智力减退、反应迟钝、记忆或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排除标准:因氰化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颅脑创伤、窒息、呼吸衰竭等原因所致痴呆;合并血液系统相关疾病,如贫血、血友病;合并急性损伤或急慢性炎症;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或脏器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严重复合伤或联合伤;良恶性肿瘤;意识障碍;曾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1.2 血清sFas、sFasL水平检测 入院后次日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置入肝素抗凝管中,使用低温离心机,室温下3 000~3 5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8 cm),取上清液,-20 ℃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Fas、sFasL水平,并计算sFas/sFasL的比值。
1.3 痴呆程度评估 入院后次日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定患者的痴呆程度,针对无法独立完成量表调查患者或文盲患者,由医师采用统一口述方式,对量表相关内容口述表达,患者做出回答后由医师在量表相应位置代为填写。MMSE量表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表达、图形描画、语言理解、语言即刻记忆、阅读理解、语言复述、短程记忆、物体命名、注意和计算、时间定向与地点定向。总分24分,<10分为重度,10~19分为中度,20~24分为轻度。
1.4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 入院后次日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范围0~42分,21~42分为重度,5~20分为中度,2~4分为轻度,0~1分为正常。
1.5 治疗方法与预后评估 所有患者给予促脑细胞代谢药物、神经功能调节剂、脑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对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者分别给予控制血糖、降脂、降压等对症治疗。治疗3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预后越好,61~99分为Ⅰ级,41~60分为Ⅱ级,0~40分为Ⅲ级。
2 结果
2.1 不同痴呆程度患者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比较 76例患者中,痴呆轻度26例,中度26例,重度24例。重度痴呆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中度、轻度患者,中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sFas/sFasL水平重度患者低于中度、轻度患者,中度患者低于轻度患者(P均<0.05)。见表1。
表1 不同痴呆程度患者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比较
2.2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比较 76例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轻度28例,中度30例,重度18例。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中度、轻度患者,中度患者高于轻度神患者;sFas/sFasL水平重度患者低于中度、轻度患者,中度患者低于轻度患者(P均<0.05)。见表2。
表2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比较
2.3 血清sFas、sFasL、sFas/sFasL与MMSE、NIHSS评分的相关性 血清sFas、sFasL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768、-0.860,P均<0.05),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3、0.723,P均<0.05);sFas/sFasL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685,P<0.05),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625,P<0.05)。
2.4 不同预后分级患者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比较 76例患者中,预后Ⅰ级26例、Ⅱ级34例、Ⅲ级16例。Ⅲ级患者血清sFas、sFasL高于Ⅰ级和Ⅱ级患者,sFas/sFasL低于Ⅰ级和Ⅱ级患者(P均<0.05);Ⅱ级患者血清sFas、sFasL高于Ⅰ级患者,sFas/sFasL低于Ⅰ级患者(P均<0.05)。见表3。
表3 不同预后分级患者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比较
2.5 血清sFas、sFasL、sFas/sFasL对VD预后的影响 预后Ⅰ级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66.58±4.78)岁,BMI(23.67±2.05)kg/m2,脑出血7例、缺血性脑卒中19例;Ⅱ级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67.10±5.05)岁,BMI(23.91±1.86)kg/m2,脑出血9例、缺血性脑卒中25例;Ⅲ级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67.62±5.69)岁,BMI(24.13±2.14)kg/m2,脑出血5例、缺血性脑卒中11例;不同预后分级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预后分级患者的痴呆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方案、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痴呆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方案、治疗依从性因素控制后,结果显示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是VD预后的影响因素(P均<0.01)。见表5。
表4 不同预后分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例(%)]
表5 血清sFas、sFasL、sFas/sFasL对VD预后的影响
2.6 血清sFas、sFasL、sFas/sFasL对VD患者Ⅲ级预后的预测价值 根据三组血清sFas、sFasL、sFas/sFasL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sFas、sFasL、sFas/sFasL联合预测VD患者Ⅲ级预后的AUC最大,为0.876,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25%、86.67%。见表6。
表6 血清sFas、sFasL、sFas/sFasL对VD患者Ⅲ级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VD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一旦确诊,尚无根治办法,只能停留在延缓、改善认知功能症状层面。因此,早期诊断及准确判断VD痴呆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缓解病情、制定优化治疗措施显得极为重要。研究显示,细胞凋亡在VD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Fas系统作为凋亡诱导阶段关键因素,在脑损害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方面均有重要意义[6-7]。Fas系统是细胞凋亡调控信号途径重要部分,也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的一条重要调控途径,sFas和sFasL分别是Fas和Fas配体的可溶形式,同免疫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预后均密切相关[8-9]。此外,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VD患者的细胞凋亡致病机制中可能有sFas/sFasL的参与[10-12]。
卢新翠等[13]研究指出,Fas、FasL的结合是凋亡诱导阶段的关键步骤,sFas、sFasL表达及与sFas/sFasL可作为判断凋亡及细胞凋亡程度指标。因脑神经凋亡状态同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故血清sFas、sFasL、sFas/sFasL可间接反映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治疗效果。NI等[14]研究慢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机制,发现海马及其他脑区内存在神经细胞凋亡,其数量与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相关。VD患者增龄过程中,机体细胞凋亡进程加速,进而引起体内促凋亡相关因子表达升高[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痴呆程度患者的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比较,sFas、sFasL随痴呆程度增加而升高,sFas/sFasL随痴呆程度增加而降低。由此可见,血清sFas、sFasL水平变化一方面反映组织细胞sFas、sFasL表达增加;另一方面可证实VD患者病理过程中细胞凋亡现象存在,VD患者随着痴呆程度加重,sFas/sFasL平衡发生失调,sFas抗凋亡保护作用明显不足,促进脑细胞凋亡。进一步分析发现,血清sFas、sFasL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sFas/sFasL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表明检测血清sFas、sFasL、sFas/sFasL可作为判断VD患者病情程度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VD主要因脑组织血管病变引起血供障碍及病理损伤,致使脑生理功能逐渐发生不同程度衰退,发生程度不一的神经功能缺损[16]。赵英敏[17]研究指出,脑梗死患者早期处于急性缺血缺氧状态,通过刺激Fas抗原表达上调,可促进神经细胞凋亡,进而诱导促凋亡因子sFasL表达上调,同时抗凋亡因子sFas表达随之逐步上调。血清sFas、sFasL表达水平可准确反映机体脑神经细胞的凋亡状态,机体对细胞凋亡的主动调控有一定限度,sFas/sFasL过度表达促进凋亡大范围发生,提示sFas、sFasL在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发生、发展中可能有推进作用[18]。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sFas、sFasL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呈逐渐升高趋势,sFas/sFasL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均与NIHSS评分密切相关,可见血清sFas、sFasL、sFas/sFasL可作为判断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sFas、sFasL、sFas/sFasL是V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sFas、sFasL、sFas/sFasL联合预测VD患者Ⅲ级预后的AUC为0.876,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25%、86.67%,提示血清sFas、sFasL、sFas/sFasL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预测VD患者预后的辅助手段。但目前对凋亡基因调控的认识仅仅是开始,随着研究深入将逐步可能利用基因转移及调控技术,人为控制其发生,因凋亡为神经细胞主要死亡形式,故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可为VD治疗提供新思路。
综上所述,血清sFas、sFasL、sFas/sFasL与VD患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是VD预后的影响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VD患者预后具有良好预测价值,可为VD患者诊疗、评估疾病预后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