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三性”,让教学生动而深刻
2022-01-26刘金玉
刘金玉
陆丽萍老师执教的《昆明的雨》给人以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之感,整个课堂生动而深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究其原因,陆老师的语文教学凸显了“三性”。
一、课标性
陆老师始终依据课标、围绕课标,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课堂教学。《昆明的雨》是一篇散文,属于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究竟教什么,课标有着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显然,陆老师将《昆明的雨》上成了散文欣赏课。她将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三大环节——“我看到……”“我寻到……”“我悟到……”,层层推进,步步为营。陆老师带领学生有序地走进文本,领悟作品的内涵,特别是对“热爱生活,充满情趣,坚守信念”的感悟,提升了散文阅读的高度,让学生得到了有益的人生启示。
二、单元性
每一篇文章都是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单篇课文的有效教学。陆老师很好地处理了单篇教学与单元目标的关系。从单元导语中可见,《昆明的雨》所在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在具体教学中,陆老师始终坚持“语用化人”的语文教学思想,先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再让学生仔细品味课文,从具体的事物入手来赏析语言,特别是诗化的语言。通过对“汪曾祺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琐碎事物娓娓道来”的特点的掌握,学生充分领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而这正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陆老师带领学生将《昆明的雨》与前面所学课文《背影》进行比较,将本单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这一要求落到了实处。
三、自读性
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显然,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上获得的阅读经验进行自主阅读,从而实现自身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陆老师很好地把握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与要求,全程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探究文本,少提示、暗示、揭示,让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文中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解决相关问题,形成自己的体验与情感。在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陆老师始终围绕着文后“阅读提示”进行有序引导,让学生理解了作者从一幅画写起的创作意图,展现雨季景、物、事的目的,以及昆明的雨的意义,使学生对《昆明的雨》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陸老师还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应用”的教学策略运用到自读课文的教学中。两者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点评人为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兴市洋思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