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实验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2022-01-26罗靖顾国龙冯玉青刘卓罗欢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21年6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机体标本

罗靖 顾国龙 冯玉青 刘卓 罗欢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检验科 广西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1 前言

凝血实验的检测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这4项水平的检测[1]。因凝血因子可控制机体内的凝血功能,而机体的凝血功能由体内的抗凝物质及纤溶系统进行操控,止血功能由机体内的血管及血小板控制。当机体功能不存在异常情况发生时,凝血、抗凝血及止血功能均呈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患者有脑梗死、肺栓塞等疾病的发生时,则提示机体内可能有血栓的形成。因此,TT、PT、APTT、FIB的水平变化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根据其水平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止血困难等症状,以便在后续治疗中可做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大出血等[2]。

PT是指在血浆中加入钙离子与组织因子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APTT是在标准时间内通过体外接触因子激活物激活凝血因子XII,以部分凝血活酶替代类脂质因子,加入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临床上可通过检测PT与APTT对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进行筛检,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作出诊断等。FIB是在肝脏中合成的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纤维蛋白,进而使血液凝固[3]。本文旨在探讨凝血实验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住院部及门诊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范围25~48岁,平均年龄(37.08±4.07)岁。纳入标准:经检查凝血功能均正常者;无任何意识障碍表现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证明文件。排除标准: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患精神疾病者;中途退出治疗或依从性较差者。本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

2.2 方法

50例标本中,采集量正常40例,异常10例。选取30例采集量正常的凝血标本,将其同时处于室温22℃的环境下,分别保存1、2、4 h,并于时间到达后检测TT、PT、APTT、FIB水平变化。将30例采集量正常标本分为2份,1份于3 000 r/min离心15 min;1份于4 000 r/min离心5 min,均于离心后检测。选取30例采集量正常中溶血(离心后颜色为浅红色)的凝血标本,并重新采集相应患者的外周血2 mL(离心后颜色为浅黄色),分别进行检测。

2.3 观察指标

不同保存时间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分别比较1、2、4 h下标本的TT、PT、APTT与FIB水平;不同离心时间与速度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分别比较3 000 r/min离心15 min与4 000 r/min离心5 min条件下,标本的TT、PT、APTT、FIB水平;溶血与未溶血条件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计算、统计与分析,本文所有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且计量资料以(±s)表示,检验方式则采用t检验。统计学计算结果为P<0.05时表示数据存在差异,在统计学中有研究意义。

3 结果

3.1 不同保存时间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

即刻与1、2、4 h条件下的PT、FIB水平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2 h相比,4 h下的TT明显缩短,APTT明显延长(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保存时间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不同保存时间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比较(±s)

注:与即刻相比,1)P<0.05;与1 h比,2)P<0.05;与2 h比,3)P<0.05。

?

3.2 不同离心时间与速度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

与3 000 r/min离心15 min相比,4 000 r/min离心5 min条件下的TT、PT、APTT、FIB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离心时间与速度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不同离心时间与速度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比较(±s)

?

3.3 溶血与未溶血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

与未溶血比,溶血条件下的TT明显延长,而PT、APTT均明显缩短(P<0.05),而两者的FIB、TT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溶血与未溶血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比较(±s)

表3 溶血与未溶血下标本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比较(±s)

?

4 讨论

凝血实验检测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检测方式,可用于对各种出血性、血小板等疾病作出辅助性诊断。PT可用于检测外源性与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的缺乏,包括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还可检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状况及肝脏的蛋白质合成能力;同时也是口服华法林患者首选的监测指标。APTT可对内源性、共同凝血途径的包括凝血因子Ⅰ、Ⅱ、Ⅴ、Ⅷ、Ⅸ、Ⅹ、Ⅺ、Ⅻ在内的缺乏进行检测,可对凝血因子抑制物进行检测,如狼疮抗凝物,并且还可用于监测肝素抗凝治疗、用于身患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的代替治疗等。FIB减少的指标可在TT检测结果中表示,如患者患有低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血症时,TT会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增高也可通过其检测结果进行反映;也可用于监测经普通肝素治疗时,患者肝素是否增多、类肝素样抗凝物质是否存在,如患肾病、肝病,TT也可出现延长。FIB可用于机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重症肝炎等疾病的检测,当机体患有上述疾病时,FIB含量会明显减少,另当机体出现糖尿病、心肌梗塞急性发作、风湿性疾病、肾部疾病或经放射治疗后,FIB含量均可持续升高[4-5]。

在临床中,虽有部分患者凝血实验检测结果出现异常,但无出血倾向,故在排除由自身疾病原因导致结果异常后,应首先考虑血液标本是否不符合标准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错误。其所涉及的TT、PT、APTT、FIB水平变化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服药史、疾病史、精神状态、采血检查前是否为空腹状态、是否饮酒等,还可因血液标本采集时间的不同、运输过程出现的异常状况、储存温度、抗凝剂浓度、采血体积与抗凝剂的比例等因素产生变化,其准确性会对疾病诊断造成一定影响[6]。对凝血指标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术前预测、病情诊断、疗效评估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7]。

通过凝血实验检测结果的判断,可及时了解患者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具体情况,进而可对其机体的抗凝状况进行监测,可反映出抗凝药物的使用是否发挥作用。不同的标本保存时间对凝血实验检测结果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室温下保存时间过长,会导致部分易发生变化的凝血因子产生不稳定性,逐渐缺乏凝血活性,进而对凝固的时间造成影响[8-9]。

溶血是一种红细胞膜遭到破坏,使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在检验前操作不当等机械性外源因素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0]。本文研究发现,与2 h相比,4 h条件下的TT明显缩短,APTT明显延长;与未溶血相比,溶血下的TT明显延长,而PT、APTT均明显缩短,提示不同的保存时间与溶血均可影响凝血试验结果,与王百茹[11]的研究结果相符。临床上可选择不同的离心时间和速度对标本进行检测,不同的离心速度与时间对标本的凝血实验检测结果未造成明显影响,提示在检测过程中可选择合适的离心速度并缩短对标本的处理时间,进而较快取得结果,与叶琳等[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室温下保存时间过长和标本溶血均为凝血实验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可选择适当的标本保存时间、离心速度与时间,并做到操作规范,以提高凝血实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机体标本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