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梨”壶的造型和装饰美

2022-01-26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器型紫砂壶紫砂

查 越

一、引言

紫砂壶从一抷泥土经过手艺人的细心雕琢,放入火中簇炼而成。它的出现也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深深地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骨,将艺术为其韵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朵奇葩,笔者从一个紫砂从业者的角度来分析这把“梨形”壶的制作和装饰的特点。

二、梨形的由来

在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上所记载的“梨形壶”古称“梨式”,最早出现在元代,发展至明朝时期因其形态与梨接近,后来人们便称之为“梨形”。耿宝昌先生所著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说:“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因而梨形壶自古便有之,此款“梨型壶”便也觉得器度非凡。梨形壶最早是惠孟臣首制,在《阳羡茗壶系》记载:“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梨形壶以生动形象的外观、圆润饱满的线条及秀美典雅的气韵而取胜,颇有女性柔美之风韵,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们的喜爱。

最早的梨形壶是为何出现的呢?这与五代、宋金时期的人们所造器物喜欢模仿瓜果等的审美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现象不仅仅表现在瓷器上,在其他金银器、铜器上也有很多类似的造型。1959年在四川德阳市孝泉镇清真寺出土的一件宋代银梨形壶,壶身似梨形,当然这也与当时梨树种植的区域有关系,梨形壶出土较多的还是当时种植梨树较多的四川,后来在离四川很近的山西耀州也有类似器型的发现,它与四川的距离较近,不免让我们认为这是否是受到了四川磁窑的影响。

三、“梨形”壶的制作过程

今天讲到的这款“梨形壶”是以传统的器型为基础,加入自己的一些思想,融入现代审美和设计元素在其中,制作出来的这件“梨形壶”线条流畅,美观大方,更具实用性,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这把壶选用的是原矿底槽清泥料,这种泥料制作的壶颜色偏紫,而又紫中泛红,这样的作品烧成后颜色古朴,颇能表现紫砂壶古朴的效果。

在壶的设计上,我先将它的壶钮进行了改进,虽说壶钮是很小的一个部件,改进后却是与整个壶之间相映成趣,并且拿捏也更加方便了,这样的效果正是我们想要的,美观和实用兼备。在制作时壶盖微微隆起,这样正好可以与壶身之间连成一条曲线,也使整个器型显得饱满,然后线条随着壶身缓缓向下延伸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然后便是整体上上窄下宽、上小下大,这样的设计使壶的重心在底部,非常的有稳定性,这也是在紫砂壶设计上运用到了几何造型和几何体的结构相结合的思路,而细小的三弯嘴伴随着壶身优美的曲线,也使这把壶不显得单调。

壶嘴、壶把的位置也很有讲究,虽然上下不对称,但是整体上却有一种比例协调和视觉上的平衡感,使这把壶整体上看不显得呆板,显得灵活生动。

在壶制作完成后,为了使壶更具赏玩性和文化内涵,我们在其壶身加上了陶刻装饰,壶身刻绘“细嚼梅花雪乳香出自”这句诗句。这句诗意蕴非常的美好,讲的是梅花入口清润韵香。对于喜欢紫砂壶的朋友来说,这句诗应该并不陌生,它就是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的五把著名的石瓢之一的“湖帆壶”上面的刻绘。当时顾景舟大师制作的石瓢壶被戴相明带到上海,并跟随当时的大家江寒汀来到著名大家吴湖帆家中,由吴湖帆在壶身执笔泼墨提诗,其中一句便是“细嚼梅花雪乳香出自”,当时还在壶的另外一面配有画面,然后这些画面又由顾景舟篆刻,所谓“书画一绝”加“制壶一绝”,珠联璧合,也就使这几件石瓢壶的价值达到了极致。

四、总结

作为一名紫砂壶匠人,在制作紫砂作品的过程中有不足之处是难免的,所以在紫砂艺术的道路上我们要学着不断前进,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紫砂艺术相结合。

猜你喜欢

器型紫砂壶紫砂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