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1-26黄馨谊
黄馨谊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北京 100042)
0 引言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以塑造最佳人格为根本目标。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加大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步伐,在此过程中,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艺术团获得了蓬勃发展,数量多且形式多样[1]。因此,大学生艺术团便成为高校美育教育的载体、艺术实践的有效平台、第二课堂的教学场所。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而言,因学校工科专业的属性,大部分学生更擅长逻辑与科学等理性知识的学习,对人文艺术等感性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缺乏系统性。所以普通本科院校以及专业类院校的艺术团建设与发展路径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并不适用。因此,总结与分析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现状、自身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学生艺术团建设与发展,完善美育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建设与发展的依据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艺术教育相关文件,强调要切实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艺术文化素质,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培养良好审美能力。2002年5月教育部在印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中提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通过艺术类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2]。2015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71号)、2019年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强调要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为全国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目标,为高校美育改革确立了新的方向,为高校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3-4]。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动之下,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蓬勃发展,成为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及艺术实践活动的主要平台,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推动了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建设与发展的意义
2.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团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特殊训练团体,艺术团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获得更有内涵的审美体验,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了解艺术。高校艺术团与常规课堂教学而相比较而言,在时间、空间上更加多样化。另外,艺术团学生的选拔大多以学生的特长及兴趣爱好为主,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团体训练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通过表演和比赛,可以促进良好竞争意识的形成,也能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成就感。
2.2 助力教师自我完善
“教”即是一个“温故知新”的再学习的过程。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学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对所教授内容有全面、完整的把握,所以艺术团教师应当完善自我的艺术思想、理论素养,提高自己的艺术实践能力。而教学过程中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的艺术创造性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2.3 推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
大学生艺术团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意识形态认知相对匮乏,高校艺术团可以通过各类主题艺术活动宣传社会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加强高校艺术团与党、团工作的联系,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全方位渗透美育工作理念,传递美学概念,更好地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加快校园文化建设。鉴于工科院校的特殊性,课程上缺少人文艺术学科,而艺术团活动的开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融合,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科综合,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持续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快速发展。
3 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美育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艺术团作为美育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工科类高职院校中也逐步发展起来,对艺术团建设的重视度也在提高。但相比之下,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管理制度、学生艺术素养、师资配备、艺术团教育培养模式、经费投入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在全国高校中,除了清华、北大等50多所院校成为教育部批准的特长生招收试点单位外,其他工科院校中艺术特长生源极其匮乏,与师范、专业院校的高校艺术团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另外高职院校学制仅为3年,更加缩短了高职院校艺术团的生命力,为艺术团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工职院)是一所由北京市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是全国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全国“双高计划”入选院校。在美育浪潮的推动下,北工职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艺术团管理,不断提高艺术团水平。北工职院艺术团近2年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北工职院艺术团近2年发展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该校在艺术团建设方面投入了心血,但艺术团数量不多;专职教师欠缺,主要以外聘兼职教师为主;艺术团虽有固定的训练场地,但训练场地专业设备欠缺,达不到专业标准;每年都有专项经费支持活动的开展,但近年来投入并未增加,总经费不够充足,说明重视程度还需提高;参加校艺术活动人数呈减少趋势,达不到艺术普及的标准。
4 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存在问题
4.1 缺乏具体管理制度
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团体稳定长期发展的基本保障。但现在大部分高校艺术团的管理都是指导教师、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组织,没有专门的规章制度来明确艺术团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如此,教师只能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去管理艺术团,尤其在兼职艺术教师居多的工科高职院校,教师的流动性也直接导致了艺术团在管理机制上的不稳定性,不利于高校艺术团的发展。大多数高校艺术团与普通社团一样,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等组织起来的,不像必修课一样具有强制性。因此,艺术团易出现作风懒散、活动随意性强等问题,对高校艺术团健康向上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4.2 缺乏大学生艺术人才
首先,艺术团成员流动性强。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更短,这一特殊性缩短了高职院校艺术团的生命力。在短短的3年学制中,学生需要兼顾专业技能学习与艺术学习,对于零基础加入的学生而言,在大一、大二刚刚有所收获时,大三却要因为升学、实习、工作等现实性问题而无法兼顾艺术学习。这样就造成了艺术团成员的频繁流动,导致艺术团出现不稳定性。
其次,学生艺术素养不高且水平不一。工科院校主要以教授科学理论为主,人文艺术学科相对较少,导致大部分工科学校的学生对人文艺术了解不多,艺术素养也不高。加上大部分工科院校没有招收艺术特长生的资格,在入团前有过艺术培训经历的学生较少,大多数都是零基础爱好者,这与在团内有过一段训练经验的团员相比,就会出现艺术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
最后,学生学习艺术的意识不强。尽管在工科高职院校中,学生对学习艺术知识有着强烈的热情,对日常训练与艺术活动也保持积极的态度,但却常常因为课业冲突,致使日常训练不能按时按量进行。长期如此,便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另外,在学生的认知中,艺术课程是一门副科,他们对于艺术学习的片面理解,成为工科类高职院校在以艺术团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
4.3 缺乏专业艺术教师团队
我国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还处于发展初期,大部分院校没有成立单独的艺术中心,艺术团隶属于团委。团委教师中缺乏相应的艺术专业人才,因此艺术团的教师都是实行兼职或外聘制。这将带来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艺术团教师自身艺术修养不够高。由于艺术团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致使艺术团兼职教师的任教条件不够明确,一些高校聘请的艺术教师非科班出身,本身对艺术了解不够全面,艺术素养达不到艺术团良好发展所需要的程度,自然无法指导学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二是艺术团教师对艺术团教育缺乏长期规划。在时间方面,兼职或外聘教师不能像专职教师一样有保障。艺术团的教学工作是他们的副业,他们往往还有一份自己的主业,因此训练时间经常会因为其他的工作而作出调整。在教学规划方面,兼职或外聘教师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艺术表演作品上,而忽视基础性艺术训练。这样艺术团的训练就会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从而影响整个艺术团的长期稳定发展。
4.4 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固定教材
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我国工科类高职院校主要以技能学习为主,注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几乎没有包含培养艺术素养的课程,这类院校的艺术团训练课程大多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出现。由于限制了艺术训练课程的时间、场地,从而增加了艺术团建设发展的难度。
在教学模式方面,工科类高职院校中的艺术团教师大多都是一些专业类艺术人才,他们往往都是从事艺术表演类的专家,但对于教学理论没有深入研究过,这就会出现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教学中常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为主,缺乏趣味性,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
在教材方面,由于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艺术团的艺术课程都是由艺术指导教师自行编排,而教师业务理论水平不一,导致艺术团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影响了艺术团向正规化、专业化发展。
4.5 缺乏经费保障
经费投入是艺术团建设发展的保障。一些工科类高职院校领导对艺术团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艺术团工作不重视,导致艺术专项活动资金不到位,场地及其维护、维修,艺术交流活动等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
部分院校活动场所数量少,一些团体需要共用1个教室,尤其音乐类排练,混在一起会出现声音嘈杂的现象,降低排练效率。艺术团活动场地不达标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艺术团规范发展所需场所有:礼堂、舞蹈排练室、合唱排练室、管弦乐排练室等,但部分院校仅仅拿出1间普通教室作为艺术团的训练场。例如,舞蹈团训练的时候没有基础的训练器材,从而削弱了师生的信心和热情,严重影响了艺术团的专业化发展。
随着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的发展,外出访问交流也是高校艺术团活动的常见方式。而外出开展活动则需要更多的经费。很多高校艺术团因为经费问题,不得不放弃珍贵的交流机会,错失了艺术团更好更快成长的机会。
5 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规行矩步,因地制宜。工科类高职院校艺术团建设的基础离不开前期合理的规划与正确的定位。高校艺术团并非专业从事艺术事业的团体,其训练模式不能刖趾适履地照搬专业文化艺术团队,运行模式上更不能好高骛远地去模仿世界上顶尖艺术团队,而是需要结合本校特点,将大学生艺术团定位于一个既能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的空间,又能实现让艺术团教师和大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成长的长效平台。
5.1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首先,明确艺术团管理教学体系,建立专门的艺术教育管理部门。独立的艺术教育管理部门使得学校艺术团有了更为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从专业化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到日常教学、训练、实践演出、比赛等全权交由艺术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同时培养艺术团的骨干学生,让他们在各项艺术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独立固定的艺术教育管理部门能成为艺术团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仅对艺术团建设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校园文化环境的提升也提供了保障,使人文艺术氛围充满整个校园。
其次,在艺术团团员选拔方面,应采用专业化选拔机制和试用期考核机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全面负责艺术团团员的选拔考核[5]。由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在艺术团团员选拔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艺术能力,其学习态度与热情也是一项重要的甄选条件。入选的成员必须听从艺术团安排,在享受艺术团各项权利的同时,需要严格遵守艺术团的管理制度,按时按量参与艺术训练活动。要以学期为单位对艺术团团员进行综合测评,从德行、能力、考勤等方面进行考核和梯队管理。形成优秀队与潜力队,根据队员的考核成绩进行实时调换,精细化分层管理,因材施教,使团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团队的健康竞争流动机制,激发其潜力。
最后,建立激励性制度。在制度建设上,除了完善《大学生艺术团规章制度》《大学生艺术团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外,激励政策对于学生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激励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调动学生、教师的积极性。对于综合测评中脱颖而出的艺术团成员进行奖励,将此作为评优的加分项,并纳入第二课堂的学分制管理中,以颁发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同时对于在艺术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方面体现出来,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
5.2 培养大学生艺术人才
高校艺术团是美育发展的产物,它也将承担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一方面,高校艺术团是学生艺术活动、交流传播文化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艺术演出、展现自我的舞台。通过艺术团,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价值,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能力,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丰富资源,通过宣传栏、广播站、图书馆、走廊等创造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从感官上感受艺术的魅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从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在新媒体时代,还要灵活运用先进的教育科技手段,让优秀的艺术教师通过录制微视频、慕课等方式,使学生不受时间、场地限制,随时随地享受到实时的优质艺术教育资源。
5.3 建设高质量艺术教师团队
一是要强化校内艺术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学校需同时抓好艺术教育工作的两头——教研和科研。充实艺术教师的工作,组织参与教研活动,积极学习优秀教学方法,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鼓励、引导艺术教师积极申报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艺术科研能力,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合理安排入职、在职培训,让艺术团指导教师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参加专业的培训或进修,不断更新强化自己的业务能力;鼓励艺术团指导教师提升学历,参与高层次美育教育论坛,形成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完善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
二是要强化校外艺术指导教师管理。为促进艺术团队更好的发展,学校需制定校外艺术指导教师的聘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优秀艺术资源的优势,聘请专业艺术人员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指导,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促进艺术团更好更快发展。制定外聘艺术教师的聘任条件,明确外聘艺术教师工作职责,制定清晰的艺术人才培养计划,确定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建立外聘艺术教师薪资报酬公开化制度,保护外聘艺术教师的劳动成果,加强对外聘教师权利与义务管理。
5.4 制定教材,设置多样化培养模式
在教材制定上,由教育部或分管艺术教育部门组织资深艺术专家制订合理的大学生艺术团训练教材。为满足各层次大学生艺术团训练、活动要求,可分别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教材,供高校选择。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呈现多样化培养模式。第一,在课程教学上,艺术团教师不仅仅在艺术领域上能帮助指导学生,还需要对艺术团的建设发展有长远的规划。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结合实际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富有本校特色的艺术品牌。根据学生艺术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授课方式不局限于传统形式,可以将小课制与大课制有机结合。艺术理论课采用大课制,艺术专业课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组课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灵活艺术团教育教学模式。第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做到有机融合,全面普及高校艺术团活动。将艺术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公共选修课并实行学分制,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共赢,让艺术教育更加普及,增添校园人文艺术氛围。第三,实行“走课制”,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高校间优秀艺术资源的共享流动,促进高校间友谊来往。有条件的工科类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专业院校的艺术教师进行“走课制”艺术教学,充分利用优秀教师资源,积极组织艺术团团员欣赏观看优秀艺术作品,举办艺术专题讲座、沙龙,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将社会优秀艺术资源及高雅艺术引入校内专场艺术节和晚会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艺术审美。
5.5 提供全方位的经费支持
艺术团发展的一大重要条件就是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和物质保障。校领导要重视艺术团的发展地位,大力支持艺术团活动,为艺术团积极争取优质资源、努力创设良好的发展条件。一要设置专门的艺术团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策划活动、协调各部门工作,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协助艺术团教师及校团委处理日常事务。二要设置专门的活动场地供学生开展活动和排练节目。完善乐器种类,购置设备、服装、化妆、道具及舞美,以满足节目需要,不断提高审美水平,配备专业人员操作,最大程度烘托节目效果。“精准扶持”细致分化排练室,提升排练效率,提高节目质量和增加成品节目数量。三要提供充足经费,使艺术团的场地使用、维护、活动开展、指导教师的经费有着落,同时也要使经费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合情合理地支配项目费用。
6 结语
艺术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高校中富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们在校园艺术氛围的萦绕下,正塑造着一个个生动的中华民族之魂。如今,国家十分重视美育教育,大学生艺术团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工科类高职院校需加强自身建设,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校艺术团,全面普及工科类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艺术的美好,让艺术教育工作百花争艳、不断完善,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