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针刺腧穴配合推拿治疗腰大肌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1-26廖柏丹柳元娥彭宣军何晶晶
廖柏丹,柳元娥,彭宣军,周 畅,刘 超,何晶晶,余 蓉
(1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康复科 广东 深圳 518033)
(2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医科 广东 深圳 518040)
(3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福田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广东 深圳 510000)
(4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中医科 广东 深圳 518033)
祖国医学中腰大肌损伤属“腰痛病”范畴,临床较为常见,误诊率也较高[1]。椎间盘病变、风湿免疫疾病等引起的腰痛均会给腰大肌损伤带来诊断上的干扰;另外,目前临床治疗多从腰背部施术,疗效欠佳[2]。故深入研究腰大肌损伤可以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目前临床针灸医师治疗腰痛病多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入路,忽略了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带脉的论治[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腹部为阴,腰背为阳,主张病在阳,从阴以诱导,病在阴,从阳以诱导。故前病可治后,后病也可治前[4]。通过“后病前治”的方法,采用针刺配合推拿腹部腧穴的方法治疗腰大肌损伤疾病,符合传统中医辨经论治的思路,也可以弥补目前“腰大肌损伤”针灸诊疗方案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开展腰大肌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通过针刺配合推拿疗法验证其对腰大肌损伤的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21 年6 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中医科及下属社康门诊符合“腰大肌损伤”为唯一诊断的患者8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腹部实验组和腰部对照组各40 例。实验组男18 例,占比45.00%, 女22 例, 占比55.00%; 平均年龄(45.94±15.82)岁;对照组男14 例,占比35.00%,女26 例,占比65.00%,平均年龄(46.14±15.1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来自于我院中医科和社康,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确诊;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多种治疗方法;②腰部感染、肿瘤等引起的腰痛;③合并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④儿童、孕妇、其他弱势群体及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剔除、脱落、终止标准:剔除标准:不纳入试验但由于某种原因已经入组的受试者。脱落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及试验要求,但未完成研究方案的受试者。终止标准:发现安全性有严重问题等。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腹部腧穴针刺配合推拿。取穴患侧天枢(或外陵)、大巨(或水道)等穴位,相邻穴位可交替使用。腹部加带脉、府舍、冲门,大腿部位加髀关、血海等穴位。留针30 min。取针后施以手法推拿,步骤以神阙穴为中心环摩腹部,往返推按期门、天枢、中极穴,点、揉、弹拨天枢、外陵等穴位及带脉,1 次/d,5 次后休息2 d,1 周为1 个疗程。
对照组采取腰背部腧穴针刺(留针)配合推拿。肝俞穴、脾俞穴等,相邻穴位可交替使用。腰阳关、腰眼穴、八髎等配合使用。留针30 min。取针后施以手法推拿,步骤以膀胱经、督脉为主,点、揉、按摩腰背部从肝俞穴到小肠俞穴,从魂门穴到志室穴,配合腰阳关、腰眼穴等穴位,疗程同对照组。
1.3 诊断、评价标准
1.3.1 诊断标准 (1)疼痛部位主要分布在腰部、腹股沟或下腹部等。(2)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或(和)主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腹痛、腹胀等胃肠道症状[3]。
1.3.2 疗效评分 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量表评分系统[5],对治疗前后患者下腰痛、腿痛、步态等做量化记录,满分为29 分,分数越低表示活动越加受限,疼痛越强。
1.3.3 治疗改善率 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治疗前评分)]×100%。(1)临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以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测验显示阴性,可正常工作。(2)显效:50 ≤改善率<75%,腰腿痛几乎消失,直腿抬高测验显示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3)有效:25%≤改善率<50%,腰腿痛减轻,直腿抬高测验显示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4)无效:改善率<25%,腰腿痛无改善,直腿抬高测验显示阳性,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施针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取穴数量、针刺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针刺疗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施针情况比较[n(%)]
2.2 两组的JOA 评分和治疗改善率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JOA 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JOA 评分、治疗差值和治疗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JOA 评分和症状改善率(± s)
表2 两组的JOA 评分和症状改善率(± s)
JOA 评分治疗改善率/%治疗前治疗后前后差值实验组 40 18.05±3.14 27.71±4.82 9.13±0.51 78.81±10.32对照组 40 18.08±4.13 23.45±6.41 5.62±0.39 59.58±9.25 t 0.0373.36034.4128.777 P 0.9600.0010.0000.000组别 例数
3.讨论
“腰大肌损伤”属于中医“腰痛病”范畴。常见症状描述如《脉经》所言“腹腰脊痛,冲阴股”。腰大肌损伤从经络辨证上则多属“足阳明经腰痛”及“足太阴经腰痛”,也有学者认为是“带脉瘀滞”引起的[6]。
目前国内外仍缺乏“腰大肌损伤”的临床诊断指南。临床多根据腰腹部和大腿内侧放射痛的症状及腹部、腹股沟周围压痛体征做出相关诊断,误诊率高。有学者曾提出“腰大肌综合征”的概念,也有专家根据病位和症状提出了“腰大肌性腹痛”疾病命名[7]。目前临床针灸腰背部疗效欠佳。有学者提出“后病治前”的思路[4]。也有学者认为人体的经络都是前后相应,提出胃经对膀胱经第一侧线,采用后病前治调阴以治阳[8]。“后病前治”针刺法在各代医家的推动下,逐步完善。以上中西医治疗方法存在争议,因此,优化腰大肌损伤的诊疗方案是目前治疗腰大肌损伤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通过对比腹部和腰部腧穴不同入路针刺配合推拿对腰大肌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取穴数量、针刺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针刺疗程明显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的治疗前JOA 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的治疗后评分、治疗差值和治疗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通过腹部腧穴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腰大肌损伤更加验证了“后病前治”针刺法理论,值得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