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配置视角下出口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022-01-26陈爱贞闫中晓

东南学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强度效应

陈爱贞 闫中晓

一、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等资源禀赋的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极大推动了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趋增的产业结构升级。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下行,外部需求疲软,我国的出口增速也趋于放缓。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全球化战略难以为继。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还是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1)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管理世界》2020年第12期。那么,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出路何在?

正是基于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立足内需参与全球经济循环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这意味着需要利用中国庞大内需来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市场的地位已经不重要。40多年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已经在一些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如何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才是中国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出口强度能反映企业在出口与内销之间的销售分布,(2)岳文、韩剑:《异质性企业、出口强度与技术升级》,《世界经济》2017年第10期。能体现企业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利用,为此,本文试图以中国加入WTO以来的数据为分析基础,研究出口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中国未来立足内需,同时利用国际市场要素,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给出可能的方向与政策支撑。

关于出口贸易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促进论,认为贸易开放使更多企业参与到国际分工中,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接,以此获得产业结构调整的更多信息和方向,进而通过资本积累、消费需求效应、技术创新效应、进口竞争效应、制度革新效应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3)黄庆波、范厚明:《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印度和亚洲“四小龙”的实证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2期。另一种是抑制论,认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低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模式容易导致本土企业被国际大买商和跨国公司控制和阻击,最终被锁定在低附加值、微利化的加工制造环节,(4)蔡海亚、徐盈之:《贸易开放是否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10期;Humphrey, J., Schmitz, H.,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 Regional Studies, 2002,36 (9), pp.1017-1027. 吕越、陈帅、盛斌:《嵌入全球价值链会导致中国制造的“低端锁定”吗?》,《管理世界》2018年第8期。这种“低端锁定”困局造成本土企业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和要素的积累主要集中在低端层次上, 难以摆脱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源锁定效应,(5)陈飞翔、俞兆云、居励:《锁定效应与我国工业结构演变:1992—2006》,《经济学家》2010年第5期。使得国内产业链和循环内体系发生“断点”和“裂缝”,挤占现代服务业的成长空间,从而阻碍产业升级。(6)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

从资源配置视角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本质上是资源在产业内、产业间的优化再配置,(7)周茂、陆毅、符大海:《贸易自由化与中国产业升级:事实与机制》,《世界经济》2016年第10期。即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流向高生产率企业、从低技术行业流向高技术行业的过程。本文拟从资源配置视角分析出口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多数文献以省级层面三次产业比重或不同要素特征产业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但省级层面内部城市间异质性较大,且三次产业比重无法深入工业行业内部以捕捉行业结构变动程度,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产业结构升级更强调以技术进步驱动产业向高附加值和较高生产率的经济活动转移。为此,本文利用2001—2013年中国城市层面数据,以城市产业技术复杂度衡量产业结构升级,分析出口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

本文可能的贡献主要有:其一,分析出口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为中国如何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市场和资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思路与证据;其二,分析不同贸易类型出口强度增大带来不同的行业内、行业间资源再配置效应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为重新审视出口贸易模式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其三,深入分析城市创新在出口强度影响资源配置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能为开放条件下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机制分析

出口强度增大往往体现为出口规模的增大,一方面,企业更大程度地融入国际市场,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学习效应;另一方面,更大份额国际市场的开拓有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平均成本,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促进技术进步。(8)Krugman, P.,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 pp.950-959. 许家云、毛其淋、佟家栋:《出口如何影响了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从出口规模增大的具体途径来看,其有可能通过出口产品种类或出口目的国数量的增多,使企业获得范围经济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因此,出口强度增大一般能带来更强的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进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然而,不同技术密集度行业在国际市场上所能获得的学习效应并不相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技术行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市场差距较小,而高技术行业差距相对较大,越大的技术差距意味着存在越大的潜在技术溢出效应,学习效应也越强。技术差距较小的中低技术行业的出口强度增大往往带来的是技术“中低端锁定效应”。同样,如果企业出口强度增大主要通过增大低质量产品出口量或增加对低收入国家的出口来实现,则意味着出口企业主要从事低附加值、低技术的简单加工环节,这会造成大量资源往低端环节堆积,因此对国内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极为有限,甚至被锁定在低技术水平。可见,出口强度增大也可能因为结构低端化阻碍技术进步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

此外,出口强度增大往往也意味着国内销售份额占比下降,企业对国内市场需求依赖度下降,有可能不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相比于国际市场,本土企业对国内市场需求、本土文化、制度、市场环境等更熟悉,其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大会产生对不同质量产品的巨大需求,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种类增加。(9)易先忠、包群、高凌云、张亚斌:《出口与内需的结构背离:成因及影响》,《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基于内需而形成的产业集群不仅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还能带动金融、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为企业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融资和智力支持。临近的地理距离所促进的知识交流与人力资本-企业匹配性,是企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源。(10)Duranton, G., Puga, D., “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Henderson, J.V., Thisse, J.F.,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pp.2063-2117. Combes. P., Duranton, G., Gobillon, L., Puga, D., and Roux, S., “Productivity Advantages of Large Cities: Distinguishing Agglomeration from Firm Selection”, Econometrica, 2012,80(6), pp.2543-2594.因此,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进步能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内源性的直接动力,且更具有引导性和持久性;(11)张国胜:《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升级:一个理论构建式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Acemoglu D., Linn J., “Market Size in Innov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119 (3), pp.1049-1090.出口强度增大一方面会使得企业无法获得依托国内市场需求的母国市场效应,不利于品牌和国内供应链建设,另一方面可能会加大“内需引致出口”功能缺位程度,(12)易先忠、包群、高凌云等:《出口与内需的结构背离:成因及影响》,《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从而制约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

从资源配置视角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在行业内和行业间流动、重组的过程。在行业内,越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出口强度增大则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随之增大,竞争效应引发行业内企业间优胜劣汰,低效率企业的市场份额被高效率企业抢占,资源从低效率企业流向高效率企业。(13)Melitz, M.,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2003, 71(6), pp.1695-1725.行业内企业间资源优化配置所带来的行业平均生产率水平提升,不仅有助于促进行业规模扩张,也有利于提高行业内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增加研发投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4)李平、史亚茹:《进口贸易、生产率与企业创新》,《国际贸易问题》2020年第3期。然而,中国出口市场存在“低生产率之谜”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效率企业高消耗、粗放式的数量扩大而带来的出口强度的增大将会加重行业内资源错配,阻碍行业技术进步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

在行业间,相比于中低技术行业,高技术产品出口往往会因更强的学习效应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其在国际市场中的需求潜力也更大。行业间出口效益的差异,一方面会促进高技术行业从中低技术行业虹吸资源,通过高技术行业增长提升产值占比;另一方面,会激励低技术行业内高效率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进入高技术行业,进而促进资源从低技术行业流向高技术行业,优化行业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然而,由于高技术产业前期投入大、市场不确定风险较大,行业进入成本较高,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高技术领域尚不具备技术优势,使得高技术行业的产品利润并不一定比中低技术行业的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和资源进入高技术行业,使得出口强度增大更多的是低技术行业产出规模扩大,从而加重行业间资源错配,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可见,出口强度增大可能改善行业内或行业间资源错配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也可能加重行业内或行业间资源错配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说:

假说1:出口强度增大会因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不确定性影响。

由于不同贸易方式的生产模式和对国内外市场依赖度不同,不同类型贸易出口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可能不同。一般贸易企业产品的零部件、设计、制造、包装等生产环节主要在国内自行完成,其出口强度增大获得学习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母国市场效应;此外,一般贸易企业生产率较高,嵌入价值链位置相对“自由”,不容易被“低端锁定”,(15)张杰、郑文平:《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效应》,《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因而,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往往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相对而言,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主要来自国外,仅有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在国内完成,(16)马光明、唐宜红、郭东方:《中国贸易方式转型的环境效应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9年第4期。因此容易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且该类企业更注重外商订单数量,无法获得本地市场需求带来的母国市场效应,出口强度增大容易抑制产业结构升级。

从不同贸易模式企业的资源配置角度来看,一般贸易企业生产率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出口强度增大往往能使其获得较多的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有可能进行技术转型升级,(17)齐俊妍、王岚:《贸易转型、技术升级和中国出口品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演进》,《世界经济》2015年第3期。实现从低技术行业升级到高技术行业,促进资源在行业间流动、重新配置。在中国,地方政府对出口进行干预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干预使得在加工贸易比重比较大的行业,效率较低的加工贸易企业也能保留在出口市场,导致行业内无法通过低效率加工贸易企业退出市场来促进资源重新配置。(18)韩剑、郑秋玲:《政府干预如何导致地区资源错配——基于行业内和行业间错配的分解》,《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1期。相反,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强度增大,容易对行业内非加工贸易企业造成资源挤出效应,加重行业内资源错配;此外,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较低,较难跨越生产率门槛通过技术升级实现资源从低技术行业向高技术行业流动,且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造成该类企业与国内其他行业关联性较差,其出口强度的变化对行业间资源流动影响较弱。由此,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往往能改善行业间资源错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出口强度增大可能会通过加重行业内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说:

假说 2: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可能改善行业间资源错配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加工贸易出口强度增大可能加重行业内资源错配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

三、 计量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 计量模型

如前所述,为验证出口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Sophct=a0+a1Rexpct+∑a2Xct+μc+μt+εct

(1)

其中,Sophct是t年c城市的产业结构水平;Rexpct表示出口强度;Xct为c城市一系列控制变量;μc、μt分别为城市、时间固定效应;εct为扰动项。

(二) 变量选择

1.产业结构水平

本文参考周茂等(19)周茂、陆毅、杜艳、姚星:《开发区设立与地区制造业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3期。的做法,构造城市产业技术复杂度指标:

Sophct=(∑sOutputcst×Prodys,2000)/∑sOutputcst

其中,Outputcst表示t年c城市s二位码产业产出,由各产业内企业产出加总得到。Prodys,2000表示 2000 年s二位码产业的技术复杂度,由二位码产业内HS六位码产品层面技术复杂度简单平均得到。将每个产业技术复杂度固定在2000年以排除某个城市产业技术复杂度在全球层面的自然变化,从而识别出城市内产业结构水平调整的影响。产品技术复杂度测算公式为:Prodyg=∑d{[(Exportdg/Exportd)×Yd]/[∑d(Exportdg/Exportd)]}。其中,Prodyg表示 HS6 位产品g的技术复杂度,Exportdg/Exportd表示d国家g产品的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额的比重,Yd表示d国家的人均 GDP。参照盛斌(2002) 的GB/T4754-2002与SITC3对照表,根据SITC3对产品进行分类。(20)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7-529页。

2.城市资源错配(21)限于篇幅问题,本文只列出简单的测算公式,并没有列出详细推导过程,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3.控制变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出口强度(Rexp)。梳理已有研究,选取的控制变量具体为:人均 GDP的对数(lnpgdp);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取对数(lnpopden);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年末人口数(edu);货运量/年末人口数(infra);国有企业资产/总资产(soe);市场竞争度(HHI);参考韩峰等的做法,利用改进的赫芬达尔-赫希曼系数来表示城市行业间竞争度(HHI),(24)韩峰、洪联英、文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该指数越大,表明城市工业行业竞争程度越低。

(三)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7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CEPII-BACI数据库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基准结果

表1的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未加入和加入控制变量后,未区分贸易方式的出口强度的估计系数都不显著,说明出口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并未有显著性影响,验证了假说1。可见,出口强度带来的正负两种效应“相互抵消”导致出口强度增大总体上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显著性影响。一般贸易的出口强度系数显著为正,加工贸易显著为负,说明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加工贸易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这初步验证了假说2,也说明贸易模式是影响出口强度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1 出口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续表1

(二) 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总体出口强度回归系数符号与基准回归虽然不同,但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统计学上来看,根据p值法,若p>0.1时,在10%显著性水平下接受H0,即若原假设H0:X=0为真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从经济学上来说,即使符号不一致,在现有样本容量下,也只能说明出口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出口强度增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负效应“相互抵消”,导致出口强度增大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确定性影响。为了验证结果稳健性,首先,替换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由于以工业总产值占比作为权重,可能存在总量和附加值差异问题,为此进一步采用各产业工业增加值作为权重构建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但限于工业企业数据库2001年、2008—2009年、2011—2013年工业增加值指标为补充指标,为了克服指标测算带来的误差,进一步使用从业人数占比再计算;其次,由于工业企业数据库中2009年关键指标缺失严重,2010年数据质量较差,剔除2009—2010年的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剔除省会、副省级及直辖市特殊样本城市重复上述实证过程。以上检验结果均稳健,表明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5)因篇幅问题,本文没有报告具体的稳健性检验结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三) 内生性检验

考虑到出口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参考已有相关文献,基于城市的历史特征和地理特征作为城市出口的工具变量。(1)历史特征:参考李嘉楠等(26)李嘉楠、代谦、庄嘉霖:《开放、市场整合与经济空间变迁:基于近代中国开埠的证据》,《世界经济》2019年第9期。的做法,选取各城市清末是否为通商口岸作为工具变量之一。(27)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4-138页。一个城市历史上为通商口岸,其外贸的基础相对较好,有利于城市出口贸易的发展。(2)地理特征:由于城市一般会优先考虑距离本城市最近的港口出口,参考胡艺等的做法,选取城市到15大港口中最近港口的距离作为第二个工具变量。(28)胡艺、张晓卫、李静:《出口贸易、地理特征与空气污染》,《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9期。15大港口分别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港、天津港、深圳港、日照港、唐山港、大连港、广州港、连云港港、厦门港、北部湾港、烟台港、营口港、湛江港。距离港口近的城市出口便利,出口强度往往比较大,且其外生性特征显著。历史特征变量和地理特征变量均不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直接影响。由于城市是否为通商口岸和到港口距离都为静态指标,不具有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性,为此引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三种原油(29)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种原油。选取三种国际原油价格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三种国际原油现货价格的均值相比国内汽柴油价格对中国各城市而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认为是外生决定的,在当前国际货物贸易 80%以上都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情况下,各城市到港运输成本是其出口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出口贸易高度相关;另一方面,三种原油现货价并不会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现货价样本期内的年度均值。三种原油价格与城市到最近港口距离相乘、三种原油价格倒数与城市是否为通商口岸的虚拟变量相乘作为城市出口强度的最终工具变量。

回归结果如表2第(1)~(3)列所示,可以发现城市总体出口强度系数不显著,而一般贸易显著为正,加工贸易显著为负,说明城市出口强度增大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而一般贸易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结果与表1一致。此外,本文还用出口强度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如表2第(4)~(6)列所示,可以发现城市总体出口强度系数不显著,而一般贸易显著为正,加工贸易显著为负,结果仍与表1一致。考虑到工具变量的合理性,本文对工具变量进行如下检验:(1) Anderson-LM统计量对应的P值均为0.0000,在1%的显著水平上强烈拒绝工具变量识别不足的原假设;(2)Cragg-Donald Wald-F统计量远大于Stock-Yogo检验,(30)Stock-Yogo检验在10%水平上的临界值依赖工具变量的个数,当工具变量个数为2个时,临界值为19.93;当工具变量个数为1个时,临界值为16.38。拒绝弱工具变量假设,说明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合适的。

表2 内生性检验

五、 进一步研究

(一)机制检验

基于假说2,为进一步探究出口强度增大引致资源配置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公式(1)的基础上,使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验证,具体如下:

Mct=β0+β1Rexpct+∑β2Xct+μc+μt+εct

(2)

Sophct=γ0+γ1Rexpct+γ2Mct+∑γ3Xct+μc+μt+εct

(3)

其中,Mct为中介变量,分别为城市资源错配(lnmis)、城市行业内资源错配(lnmis_intra)和行业间资源错配(lnmis_inter);其他变量同公式(1)。

表3第(1)~(3)列分别为城市出口强度、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强度对城市资源错配的影响,总体与加工贸易出口强度系数显著为正,而一般贸易显著为负,第(4)~(6)列为加入中介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其回归系数绝对值与表1中基准模型系数值相比下降明显,从侧面印证了资源错配的中介效应。说明城市出口强度增大会加剧资源错配,抑制产业结构升级;一般贸易会降低资源错配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会加剧资源错配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将资源错配分解为行业内资源错配与行业间资源错配后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回归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可以看出城市出口强度增大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但会通过加剧行业内资源错配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对行业内资源错配并未有显著性影响,但能降低行业间资源错配,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出口强度增大对行业间资源错配未有显著性影响,但会加剧行业内资源错配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与表1的回归结果对比,表3~5的第(5)和(6)列的出口强度系数绝对均值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可见资源错配有一定的中介效应。综上可见,城市出口强度增大会加剧资源错配抑制产业结构升级;一般贸易会降低资源错配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会加剧资源错配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将资源错配分解后发现,一般贸易会降低行业间资源错配,加工贸易会加剧行业内资源错配,验证了假说2。

表3 出口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总资源错配的中介效应

表4 出口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行业内资源错配的中介效应

表5 出口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行业间资源错配的中介效应

(二)城市创新能力的调节效应

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能否实现换挡提速,关键在于产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而产业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城市是企业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场所。一般来说,创新能力越高的城市,其经济越有活力,城市资源利用率一般也越高。一方面,城市是为企业和产业创新提供资源的主体。城市创新能力越强,城市内部的溢出效应、集聚效应越强,其相应的生产网、交通网、信息网、物流网等越完善,这能够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加速生产要素在不同生产部门的流动;另一方面,城市创新能力越强,其内部的企业越能够通过城市生产网络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创新产出增加、互相学习来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区域内资源利用率。可见,城市创新能力越强,对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和产业创新升级。为分析城市创新能力对出口强度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效应的调节作用,本文参考杨旭华和李野(31)杨旭华、李野:《员工感恩与工作绩效:两阶段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经济管理》2018年第7期。的研究,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具体如下:

Sophct=δ0+δ1Rexpct+δ2Rexpct×lninnovct+δ3lninnovct+∑δ4Xct+μc+μt+εct

(4)

Mct=φ0+φ1Rexpct+φ2Rexpct×lninnovct+φ3lninnovct+∑φ4Xct+μc+μt+εct

(5)

Sophct=ρ0+ρ1Rexpct+ρ2Rexpct×Mct+ρ3lninnovct+ρ4Mct+∑ρ5Xct+μc+μt+εct

(6)

城市创新能力(lninnov)为调节变量,数据来源于第一财经研究院与复旦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其他变量同公式(1)~(3)。上文分析表明,出口强度增大会加剧行业内资源错配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一般贸易会降低行业间资源错配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加工贸易会加剧行业内资源错配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本文接下来着力分析创新能力在这些机制中的调节作用,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第(1)~(3)列报告了城市创新能力对出口强度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影响。列(1)中出口强度与创新能力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列(2)中出口强度系数和列(3)中资源错配与创新能力交互项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城市创新能力不仅在直接效应中发挥调节作用,还会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总体上看,城市创新能力具有调节效应,会强化出口强度增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效应或弱化出口强度增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负向效应;而且在城市出口强度增大降低行业内资源错配的情况下,城市创新能力提高能增强以上效应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4)~(6)列汇报了城市创新能力对一般贸易出口强度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影响。列(4)中出口强度与创新能力交互项系数不显著,列(5)中一般贸易出口强度系数和列(6)中资源错配与创新能力交互项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城市创新能力仅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这意味着在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降低行业间资源错配的情况下,城市创新能力提高,能增强以上效应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7)~(9)列汇报了城市创新能力对加工贸易出口强度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影响。列(7)中加工贸易出口强度与创新能力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列(8)中加工贸易出口强度系数和列(9)中资源错配与创新能力交互项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城市创新能力不仅在直接效应中发挥调节作用,还会调节其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这意味着在加工贸易出口强度增大会增大行业内资源错配的情况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削弱以上效应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可见,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增强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降低资源错配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削弱加工贸易出口强度增大加剧行业内资源错配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其背后的机理正是城市创新对资源充分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积极推动作用。

表6 创新能力的调节中介效应检验

六、结 论

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鉴于出口强度能够反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依赖程度,本文立足中国当前存在资源错配的现实,从资源配置视角分析了出口强度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并利用2001—2013年中国城市层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出口强度增大从总体上不一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区分贸易方式后,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出口强度增大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都表明结果稳健。作用机制验证表明,加工贸易出口强度增大会加剧行业内资源错配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而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会降低行业间资源错配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创新能力在出口强度增大引致的资源配置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城市创新能力越高,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的资源配置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越大,加工贸易出口强度增大的资源配置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作用越小。

由于数据不可获得,本文最新数据只到2013年,但实证结果验证了出口强度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其不但能揭示2001—2013年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而且所展现的理论机理具有一般性,能为中国当前产业升级路径的探索提供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此外,从中国现实来看,虽然2014年以来出口增速有所下滑,但推进贸易可持续发展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此外,由于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产业基础较弱等因素的作用,决定了中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还需较长的时间,也正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本研究的政策启示主要有:其一,促进贸易转型升级,以更好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扩大一般贸易规模,鼓励一般贸易企业增加技术研发,特别是增加对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的投入,并基于国内、国际市场培育自身品牌,打造具有区域性、行业性的知名品牌;引领加工贸易通过二次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增加值与技术含量,鼓励其进行产品创新,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经济运作模式,延伸国内产业链。其二,推进国内大市场统一,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母国市场效应。消除跨区域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发展产业的制度障碍以及各种隐形贸易壁垒,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降低国内省际贸易成本,引导企业面向国内市场需求调整销售战略,促使企业依托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经济。其三,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资源流动性。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和推动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将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推动城市创新发展,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科学高效运转,降低资源流动的时间成本,促进资源的流动。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强度效应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死海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