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红牛近五年生产性能测定简述
2022-01-25丁亚军李志钢王李辉张花菊孙红霞孙斌斌王琳琳
丁亚军,李志钢,王李辉,张花菊,孙红霞,孙斌斌,王琳琳
(1.平顶山市湛河区农业农村局,河南 平顶山 67000;2.平顶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平顶山 67000;3.平顶山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河南 平顶山 67000)
郏县红牛原产于河南省郏县,是我国著名的肉役兼用型地方优良黄牛品种,其毛色多呈红色,故而得名。主产于郏县、宝丰、鲁山三县,分布于毗邻的十余个县(市、区),是我国八大良种黄牛品种之一。郏县红牛具有耐粗饲,地方适应性好,抗病力强、肉用性能突出,遗传性稳定等特点,是发展肉牛产业和培育优良肉牛品种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1983年被列入河南优良畜禽品种志,2006年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为更好掌握牛群的生长发育情况,我们对郏县红牛保种场全群牛只的不同生长阶段的生产性能指标进行了系统的跟踪测定,测定结果对郏县红牛标准的修正及选种育种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定牛只
测定牛来源平顶山市羴牛畜禽良种繁育有限公司的不同阶段的中等营养条件下的牛群。逐头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系统的测定。
1.2 测定阶段
体尺、体重测定范围: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6月龄的牛只;背膘测定范围为:18月龄、24月龄、36月龄牛只。
1.3 测定项目
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背膘、眼肌面积。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体重空腹重,采用电子称称重。
2)初生、6月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采用钢卷尺测定,胸围、腹围、管围采用软尺测定;12月龄以上牛只体重用电子称称重,体高、十字部高用测杖测定,体斜长采用钢卷尺测定,胸围、腹围、管围采用软尺测定。
3)背膘、眼肌面积采用HONDA ELECTRONICS.,LTD.HS-1600型背膘仪测定,背膘厚、眼肌面积测定部位为左侧第12肋骨~第13肋骨间脊柱下方。
1.5 测定时间
初生重测定时间在犊牛出生后未吃初乳时测定,其他阶段测定日期一般在阶段日的15 d内,空腹称重、测量。
2 结果
2.1 郏县红牛公牛、母牛5年的生长发育情况
我们对郏县红牛公牛、母牛的初生重、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6月龄的体尺体重及12月龄、18月龄、24月龄背膘厚及眼肌面积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表1、表2。
表1 2015年-2020年生长发育平均值表
2.2 郏县红牛体尺体重与地方标准比较
表2 背膘厚及眼肌面积
3 结论与分析
3.1 体重指标
体重测定指标由表1可见,郏县红牛的公、母牛:初生重平均值分别为31.5 kg、29.5 kg;6月龄重分别为152.8 kg、149.6 kg;12月龄重分别为249.8 kg、227.9 kg;18月龄重分别为346.6 kg、303.3 kg;24月龄重分别为471.3 kg、389.0 kg;36月龄重分别为563.4 kg、399.1 kg。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牛只年龄增长,体重指标变化呈递增趋势,郏县红牛母牛24月龄后,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表3 郏县红牛体尺等级评定与测定值比较表
从表4比较分析得出,12月龄公牛体重平均数249.8 kg,略低于一级标准250 kg,母牛平均值227.9 kg,高于一级标准;24月龄公牛体重平均数471.3 kg,高于特级标准51.3 kg,母牛平均值389.0 kg,高于特级标准;36月龄公牛体重平均数563.4 kg,高于特级标准,母牛平均值399.1 kg,高于特级标准。牛群在12月龄至24月龄生长速度最佳,该阶段公母牛体重均在特级以上,而这些数据是全群测定值,个别牛只数据会拉低指标,如果建立核心群,均值会更高,由此可见保种场的保种育种成效明显。
3.2 体尺指标
由表4可见,12月龄、24月龄、36月龄公、母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测定值:公牛12月龄体斜长为124 cm,对应标准的二级以上;其余指标分别在一级或特级以上。
36月龄母牛胸围为190.6 cm,显著高于母牛特级指标176 cm。
表4 郏县红牛体重等级评定表 kg
3.3 背膘厚和眼肌面积
由表2可见,郏县红牛公、母牛背膘厚平均值:18月龄分别为3.31 mm、5.25 mm;24月龄分别为4.19 mm、7.33 mm;36月龄分别为6.79 mm、9.33 mm。郏县红牛公、母牛眼肌面积平均值:18月龄分别为51.13 cm2、57.89 cm2;24月龄分别为61.07 cm2、68.29 cm2;36月龄分别为77.48 cm2、73.79 cm2。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牛只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在18月龄、24月龄,母牛同阶段均值高于公牛;36月龄时眼肌面积均值公牛高于母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