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健康体适能的PBL模式对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效果干预研究

2022-01-25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活动量导向身体

周 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以及先进的科技设备逐步取代人力,在大大减轻人们的日常劳作工作量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相对减少,从而导致部分群体的体质健康逐步呈下降趋势[1]。从最近公布的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看,虽然大学生体质健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近视、肥胖及高血压检出率显著增加,肺活量明显下降。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体育是塑造在校大学生健康体魄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实践课程,基于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当今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2]。大学体育教学应立足培养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健康体适能理念,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学会如何设计强身健体的运动处方并实施。当前各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却仍然是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主,少有教师将健康体适能知识以问题导向式模式引入教学中。传统教学策略中,固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将现实生活中的运动健身或健康时尚生活等议题和实践问题融入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中。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源自20世纪初Dewey的实用主义、认知与社会建构主义、情境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各项理论,它强调以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情境,透过小组合作与学习,使学生经历一个真实的解决问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问题,让他们彼此间可以互动与讨论,从而达到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在任务中扮演引导者与观察者角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与建立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设计多样的挑战活动,使学生持续地参与,整体提升学习效果[3]。

目前,研究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文献还不多,笔者检索到相关的研究资料甚少。基于此以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积累,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并从中得到启发,尝试以健康体适能为切入点,将问题导向式学习融入大学体育课的教学,检验其干预效果,以期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达到提高大学生身体活动量,健康体适能认知与批判思考能力,最终助力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与桂林旅游学院两所高校,每个学校分别选两个公共体育教学班,以班级为单位在两个学校分设实验班(融入PBL模式)与对照班。其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的实验班与对照班人数分别是30人、32人,而桂林旅游学院则是33人、30人;参与研究对象须经得该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领导、相应院系辅导员及学生本人同意并签字。实验班施以问题导向学习融入健康体适能理念教学方法;对照班实施传统体育课教学方案。

1.2 实验设计

1.2.1 实验班教学(融入PBL模式)设计

根据问题导向学习的相关理论,实验班教学中,将学生分成4~5组,共同在体育课中进行系统的健康体适能理念融入体育活动训练,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问题导向形式培养学生健康体适能认知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由情境引导吸引学生注意力,针对情境中的情节,做说明与讲解易出现的错误,并引入健康体适能观念与相关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利用设计好的体育运动手段和方式,检验各种问题的解决途径。在下课前,利用单元回顾环节加深学习与思考。

1.2.2 传统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季浏[4]研究的相关理论,传统教学的过程设计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并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健康体适能认知取向以及健康体适能相关议题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实施步骤是教师提前设计好健康体适能相关议题,以直接讲述方式进行全班授课、口头讲解以及动作示范,每节课授课时,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与游戏比赛,教师于当堂体育课结束后,即给予反馈,并进行个别表扬。

1.2.3 健康体适能活动单元设计

设计方案参考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等参考资料编制而成,12周的健康体适能活动单元中,包含篮球、排球和太极拳等项目内容,认知内容包括:①何谓体适能、体适能分类、体适能发展趋势;②心肺耐力适能及方法、肌力与肌耐力适能与方法;③柔韧性适能及神经生理基础、关节柔韧性的练习方法;④身体成分与合理膳食、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特点;⑤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制定及实施;⑥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各种关节周围炎、颈椎病等运动处方特点;⑦运动损伤的基本处置、急救。健康体适能活动单元设计完成后,课题组将与两位授课教师进行效度检验,再经专家检阅后予以修正,使教学内容设计更加科学有效。在教学实验进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施同一份活动单元内容,但两组教学方法不同,实验组实施问题导向式学习,控制组则实施传统教学策略。

1.2.4 教学执行策略

PBL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实施过程可区分如下:

(1)教师授课:PBL教学组教师以引导方式,积极构建学生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借由小组讨论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教学组则以直接教学方式,教师解说动作要领,动作示范后,让学生模仿,并重复练习技能动作。

(2)学生分组:PBL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分组数目相同且都采用随机分组法。PBL教学组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彼此间能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讨论清单上的问题,并要求提出不同的想法与策略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传统教学组则较少进行分组讨论,直接进行分组练习及参与游戏竞赛。

(3)讨论单填写:PBL教学组,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引导各组学生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们进行多方思考,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讨论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然后填写于讨论单上;传统教学组则不提供讨论单。

1.3 研究工具

(1)身体活动量测量采用校园跑步App软件。它能计算每位学生在体育课中走、跑、跳等活动的步数和运动量。本研究中的身体活动量系指通过校园跑步App软件测量和统计,在12周体育课的活动中所采集的数据,并以教学实验的开始后三周与结束前三周等各六节课之平均数作为前测与后测采集结果。

(2)健康体适能认知测验:采用台湾学者教学中实验的方案,并结合美国终身体育健身中提倡个人体适能及体育与终身体适能等理论文献编制而成[5]—“健康体适能认知测试卷”。内容含有氧适能、肌力与肌耐力适能、柔韧性适能、身体组成比例、基本营养概念等六大部分知识,共编有42个单选题。每答对一题得1分,共计42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体适能认知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3)批判思考测试第一级。本测验工具为叶玉珠等[6]设计的“批判思考测验第一级”,规定用时30 min。量表测验内容涵盖相关技能知识点;包含辨认假设、归纳、演绎、解释与评监五项测验构面,每个构面含五个题,共计25题。其中辨认假设、归纳、演绎与解释四个构面题型,是含三个选项的单选题,评监构面题型是含两个选项的单选题。计分方式以答题正确得1分,答错不给分,亦不扣分,得分越高,代表学生批判思考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分析采用协变量方差分析法,前测指标作为协变量,身体活动量指标采用回归方程分析,结果用x±s表示。

1.4 指标测试

前测:在实验实施之前,所有学生先填写个人基本资料后,再进行健康体适能认知测验与批判思考测试第一级。实验组以健康体适能认知测验之前测试分数为主,以及批判能力分数为辅,进行高低混合编制分组,约每6~8人为一小组。

实验期间:本实验为期12周,每周上课一次,每一个校园跑步App软件编辑号码即为学生学号,在每次上课前先行确认归零,学生在上课前10 min在体育课上课地点,打开校园跑步App软件。实验组施以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而控制组则施以传统教学策略。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以问题导向学习与传统教学策略两种观察模式进行数据查核,观察单周体育课共计6节,并经由研究团队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符合该教学策略的规范要求达80%以上。

后测:12周教学结束后,所有学生进行身体活动量测算以及健康体适能认知测验与批判思考第一级测验。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身体活动量、健康体适能认知与批判思考能力比较分析

由于本次实证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是以班级为单位设置的,因此实验前测所获7项指标有可能存在差异,为了剔除两个班实验前的影响因素,数据处理分析采用协变量方差分析法,即将前测指标作为协变量,即剔除实验前的分组的影响,再比较后测的调整均数以准确评价干预实验效果(表1)。

表1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试三大指标体系对照表

表1显示:除“评监”指标外,其余6项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调整均值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活动量”指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体适能认知”指标,实验组显著好于对照组;“辨认假设”指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归纳”能力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演绎”能力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解释”能力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2.2 研究对象身体活动量、健康体适能认知及批判思考能力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获得如下信息:

表2 控制组与实验组七大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统计表

(1)在表2的右上半边显示的是实验组学生在身体活动量与健康体适能认知、辨认假设、归纳、演绎、解释及评监有显著正相关,但与评监则无显著相关存在。另外,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健康体适能认知与演绎、解释、评监有显著正相关存在,而学生健康体适能认知与辨认假设、归纳则无显著相关存在。

(2)在对照组方面,学生的身体活动量与健康体适能认知、辨认假设、归纳、演绎、解释及评监均无显著相关存在。同时,统计分析显示健康体适能认知与辨认假设、归纳、演绎、解释及评监无显著相关存在。

2.3 研究对象身体活动量回归方程分析

探讨学生健康体适能认知及批判思考能力对身体活动量是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于实验组中健康体适能认知、辩认假设、归纳、演绎、解释及评监与身体活动量前后测差值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本研究以健康体适能认知、辩认假设、归纳、演绎、解释及评监作为自变量对身体活动量改变量进行回归建模。

表3数据显示:

表3 实验组三大指标体系作为体育活动量的预测变量所建立的回归方程

在第一阶段(回归方程1)即被选入的最佳投入变量是“归纳”,独立可以解释“身体活动量”的42%变异量,以调整后R2来表示,有17%的解释力,F改变量为17.91。

在第二阶段(回归方程2)被选入自变量为“归纳”“健康体适能认知”,这些变量可以解释“身体活动量”的48%的变异量,以调整后R2来表示,有22%的解释力,F改变量为6.15。

在第三阶段(回归方程3)被选入自变量为“归纳”“健康体适能认知”及“辨认假设”,这些变量可以解释“身体活动量”的55%的变异量,以调整后R2来表示,有26%的解释力,F改变量为6.29。

由此可见,问题导向学习融入大学体育教学方案时,在提升学生“身体活动量”中,归纳、辨认假设以及健康体适能认知是影响学生体育课程中的身体活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特定实验设计和创新研究,将问题导向学习与健康体适能认知整合到教学方案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先分析问题导向学习(PBL模式)融入健康体适能的可行性,并将它设定在提升大学生身体活动量的反应上;接着设定健康体适能认知与培养批判思考能力(辨认假设、归纳、演绎、解释与评监)的认知指标,将健康体适能理念融入身体活动中,并基于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面临的实际问题,设置了12周共计12个单元的“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方案。该实验方案基于两所高校共2组4个班教学实践的设计和实施,将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研究从过去的被动式个案分析推向整体的实验探索。通过这种PBL教学模式的干预,检验是否对个体身体活动量的提升产生效果,应该说在研究方法及实用性上均有较新的突破,具有较好的学术参考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在身体活动量、健康体适能认知与批判思考能力的辨认假设、归纳、演绎、解释与评监等指标测试上,实验组(PBL模式)的调整后平均数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印证并支持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本研究基于健康体适能理念融入问题导向学习并非在学习前提供学生大量的健康体适能理论性知识,而是在健康体适能活动单元中,融入相关健康议题情境,并提供体质健康相关信息和数据,以协助学生在活动中的情境体验与探索,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何依托健康体适能知识分析与评价不同身体状况下设计相对应的运动处方;在问题导向式学习过程中如何设计出不同健康体适能议题,主导激发学生讨论互动,积极思考并设计出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目的,此观点与建构主义的原则是相符合的[7]。

本研究以大学生的健康体适能认知,批判思考与身体活动量,来评估问题导向学习对大学体育教学效果进行干预,对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论证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在实验组学生身体活动量与健康体适能认知、辨认假设、归纳、演绎、解释与评监有显著正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实验组学生在批判思考能力中的归纳、辨认假设及健康体适能认知的提升是影响身体活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究其原因,应该是问题导向学习在建构学生的健康体适能认知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进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实施PBL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向式进行干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并巩固了其知识体系的构建。

4 结论与建议

(1)基于健康体适理念的问题导向学习(PBL)模式融入大学体育教学,对实验组学生的身体活动量、体适能认知、辨认假设、归纳能力、演绎能力、解释能力等方面地提升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策略。

(2)基于健康体适的问题导向学习(PBL)模式融入大学体育教学干预过程中,研究对象在身体活动量、健康体适能认知、辨认假设、归纳、演绎、解释有显著正相关,且实验组学生的归纳、辩认假设与健康体适能认知水平对身体活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研究对象在身体活动量、健康体适能认知及批判思考等能力,通过PBL策略干预后,有了不同程度地提升,这意味着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与教学策略密切相关。但PBL模式的干预对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效果是否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活动量导向身体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北京地区泌乳母牛活动量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偏向”不是好导向
童年活动量大 运动习惯保持
奶牛发情期活动量变化规律研究
实验动物活动量采集与节律分析系统设计
我de身体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