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效果*
2022-01-25陈后勤周海燕田小英杨进平
陈后勤,周海燕,袁 磊,闻 瑛,田小英,徐 丹,杨进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太仓市中医医院,江苏 太仓 215400)
脑梗死属缺血性脑卒中范畴,是由不同病因导致脑局部组织血流供应障碍,导致相应区域缺血、缺氧引起脑细胞坏死,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有数据显示,约75% 的脑梗死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在我国脑梗死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性[2],极大地威胁到公民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同时也给个人及医保基金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脑电仿生电刺激仪通过模拟安全有效的电流,无创性刺激小脑顶核区,可以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功能康复[3]。早期给予脑梗死患者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可辅助改善肢体偏瘫障碍[4]。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规范化治疗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以期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脑病科住院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干预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0~81岁,平均(71.17±11.50)岁;病程0.5~72.0 h,平均(5.21±3.35)h;静脉溶栓18例,动脉溶栓3例,动脉取栓1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0~82岁,平均(72.32±10.8)岁;病程1~72 h,平均(4.95±2.26)h;静脉溶栓16例,动脉溶栓4例,动脉取栓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例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病例选择标准
1.1.2.1病例纳入标准 (1)以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为诊断标准[5],且经头颅影像学检查明确为脑梗死。(2)急性起病,发病时间均在72 h之内。(3)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偏侧肢体活动不利或麻木、言语不利、吞咽功能障碍,或眩晕、步态不稳及突发视觉障碍等)。(4)意识清楚,可配合相关检查及治疗。(5)本课题取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与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2病例排除标准 (1)大面积脑梗死或严重脑干梗死重症患者;(2)合并脑出血、脑疝,继发癫痫等严重并发症者;(3)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严重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不能配合治疗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6)皮肤过敏,中途退出、未完成疗程脱落患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1.1对照组 所有入组患者均在本院卒中中心住院治疗,严格按照国内最新治疗指南进行急性脑梗死规范化管理。包括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治疗,均给予脑卒中二级预防、改善侧支循环、改善脑供血、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及早期并发症的防治等。同时结合中医综合护理、心理疏导及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言语、吞咽、平衡功能等训练)。
1.2.1.2干预组 在脑梗死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具体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特点,选用不同穴位,如言语障碍及球麻痹患者:取天突、廉泉、翳风、合谷、百会;肢体偏瘫患者:取曲池、肩髎、列缺、风市、肩井、足三里、解溪;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取内关、太阳、角孙、风池及后枕部平衡区穴位;肢体感觉异常患者:太阳、风市、列缺、阿是穴(以感觉障碍处选穴)。每组至少选择4~5个穴位,常规消毒后放置敷贴,选取患者可耐受的刺激量,每次刺激持续20 min,每天刺激1次。
1.2.2观察指标 两组病例均连续治疗观察2周,由同一名经过培训的脑病科医生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巴氏量表(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可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6],评分区间0~42分,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与分数呈正相关。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7]评价(0~100分),其中0级(100分),完全生活自理;1级(60~<100分),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级(40~<60分),中度神经功能障碍;3级(1~<40分),重度神经功能障碍。
1.2.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8]进行疗效评价,具体标准如下:(1)基本痊愈,评分下降到治疗前的10%以下;(2)显著进步,评分下降到治疗前的10%~<55%;(3)进步,评分下降到治疗前的55%~<83%;(4)无效,评分为治疗前的83%及以上。临床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干预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n(%)]
2.2治疗前后两组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干预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感觉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躯体平衡、视觉障碍、认知功能、情感障碍等。研究表明早期规范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尤为重要,结合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身心功能康复,降低病残率及致死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
脑梗死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中风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且病因也较为繁多,其病理机制总属风中经络或脏腑,痰瘀阻滞脉络,神机失用。临床上因体质及致病因素不同而发病特征各异。患者临床上可见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突发昏仆等症状。穴位电刺激疗法是以祖国医学经络理论为指导,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根据患者中风病辨证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选定穴位,使用接近人体生物电刺激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一项新技术,将现代仿生电刺激技术与传统针灸穴位相结合的一种新疗法。仿生电刺激具有无创、柔和、舒适等特点,不必进针,使患者无惧针、晕针,害怕针刺疼痛的顾虑。同时其又属于无创性物理疗法,基本无不良反应,便于操作,患者接受度高。近年来,使用仿生电刺激来治疗中风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其特殊的传导通路与大脑皮层相联系,促发三联反应,从而改善脑部供血及脑代谢[10],缓解脑细胞缺血、缺氧,挽救脑梗死超急性期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促进脑组织修复,保护神经细胞[11],有助于受损脑组织神经血管结构的重塑。在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方面,也取得了满意疗效[12]。有研究提示,脑电仿生电刺激可通过促进颅内微循环起到改善患者认知功能[13-14]的疗效,还可改善患者的情绪,树立其信心,改善其抑郁、焦虑症状,形成良性循环[15],同时配合中医综合护理效果更佳[16],能很好地促进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康复。
通过本研究观察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接受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与单纯接受常规脑卒中治疗比较,NIHSS 评分水平明显下降,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分也明显增加,临床有效率从51.2%提高至90.7%,说明脑电仿生电刺激有效地促进了脑梗死早期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脑电仿生电刺激仪个体适应性较强,安全无创,本研究未发现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经济方便。
综上所述,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经济有效,临床上可适当推广应用。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包括治疗疗程时间较短及未开展后期随访评估,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