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危机期高职学生心理援助资源分析*

2022-01-24刘敏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调节心理健康资源

刘敏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510)

引言

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社会公众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健康风险率提升,产生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比起之前的突发公共事件,本次疫情影响面之广是前所未见的,涉及全体民众以及整个社会体系,而且因疫情防控的持续,影响时间之长也前所未有。除了“救急式”的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也需要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思考并开展相应工作[1]。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重要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从“预防式”的角度思考。

以下调查分析是在防疫背景下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的心理应对策略,相关资源对心理应对策略的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索更具实效性的教育形式及教学策略,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应对水平与能力,使其在遇到各类应激事件时能使用积极有效的策略调整自我。

一、公共危机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反应

2020年初公共危机事件突发时,广东省高校组织的一次大型抽样问卷调查中,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情绪行为、日常生活、认知、应对行为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发放问卷5788份,回收有效问卷5788份。以下是基于该次调查,对某高职学院学生的相关心理健康及行为进行分析。

(一)心理健康状况

接受心理调查的学生中,心理健康状态绝大部分为良好,累积百分比达93.92%。其中,心理状态显示为“很好”的学生共4139人,占比71.51%;显示为“好”的学生共1297人,占比22.41%。

(二)情绪调节效能感

情绪调节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这种自信心能够帮助个体采用良好的情绪调节方式,有效地调整情绪。

对本次接受心理调查的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进行维度与因子得分分析,结果显示(表1):学生在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的维度上平均得分较高,但在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维度上平均分较低,管理生气/愤怒的情绪效能感最低。显示疫情背景对高职学生消极情绪的管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表1 情绪调节效能感各维度、因子得分情况表

(三)行为反应

1.积极关爱行为

本次调查显示,76.9%的学生能与亲近的同学或朋友通过网络讨论疫情或其它与学业有关的问题;有72.3%的学生主动联系自己的亲人、同学等表达关爱之情;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占比53.7%。

2.宣泄行为

调查显示,有烦恼会主动与他人交流或倾诉,又或者通过心理热线咨询的学生占比47.7%;能转移注意力,自娱自乐的学生占比44.9%;能与网友互动的学生占比44.7%;但也有16.2%的学生通过不停地吃东西来宣泄自己的情绪;1.3%的学生通过服用酒精或药物这些不合适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等问题。

3.了解信息的认知行为

调查显示,一直尝试或有时尝试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缓解压力和焦虑的健康知识的学生占比71.18%;但也有19.61%的学生很少主动了解相关知识,9.21%的学生从未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

4.接受心理咨询的情况

调查显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寻求过心理援助的学生占比0.45%。

5.自认为需要继续调整的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86.1%的学生认为要注意锻炼身体,76.1%的学生认为作息要更加规律,75.4%的学生认为要注意个人卫生。还有其他的学生认为需要进行自我调整的行为,包括从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们身上体会到世界温暖和关爱(占比67.4%)、对国家治理能力更有信心(占比62.2%)、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占比57.9%)、加强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占比56.7%)等。数据显示,在本次疫情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的行为。

综合其它研究的相关数据看,尽管部分高职学生因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体验到应激刺激,导致抑郁情绪、恐慌等心理问题的出现[2],但大部分高职学生自认为身心健康状况良好,积极情绪高于消极情绪[3],寻求心理援助的只占少部分,且在疫情突发几个月后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平稳[4];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已经自觉实施了学到的预防措施,表现出积极关爱行为,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及需要调整的方面。

二、公共危机持续下高职学生心理应对方式及资源影响分析

2021年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本课题研究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数据基于广东省某高职学院,发放问卷6085份,回收有效问卷6067份。

(一)应对方式及资源影响情况统计

1.调整情绪行为方式的选择及其频率(表2)

表2 调整情绪行为方式的选择及其频率的分类汇总表

(二)数据统计分析

对调整情绪行为方式使用正反向计分法,即对积极行为进行正向赋分,对消极行为进行负向赋分,行为计分分值越高,表明个体行为更为积极。相反地,行为计分分值越低,个体行为更为消极。

1.资源的类型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问卷调查了常见资源类型对高职学生心理调节的有利程度,资源类型包括心理类课程、心理类活动、心理类知识宣讲、心理类书籍等。

两个变量中,资源类型的影响程度为等级评价变量,行为得分为数值评价变量。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通过对两个

2.各类资源对心理调节的作用及其贡献度

心理类课程、活动、知识宣讲等资源对大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及其贡献度(表3)。

表3 各类资源对心理调节的作用及其贡献度

3.资源的性质对个体的影响程度

资源的性质主要包括资源的来源、形式以及侧重面(表4)。变量进行检验,根据两独立样本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以及H值的大小来判断资源类型的影响程度,再通过各等级对应的行为得分的秩平均值判断影响结果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正向表示该资源类型对应对行为方式的影响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

表4 资源的性质对个体的影响程度的分类汇总表

结果显示,心理知识类的书籍、媒体形式的心理类知识及宣传、心理类课程的实例分析及探讨、心理类课程的实例分析及探讨、心理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心理类课程的体验活动,这六种常见的资源类型对应对行为方式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影响结果都是正向,即各种资源类型都能促进应对行为方式积极化。

在影响程度方面,心理知识类的书籍(H值=287.573)>媒体的心理类知识及宣传(H值=247.167)>心理类课程的实例分析及探讨(H值=228.207)>心理课课程的实例分析及探讨(H值=228.193)>心理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H值=216.812)>心理类课程的体验活动(H值=211.518)。适当使用合适的资源类型,有助于心理宣传作用的最大化,促进应对行为方式积极化。

2.资源的来源/发布源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常见资源的来源包括三种,分别为:由官方权威(国家、政府、学校)发布、专业类型(健康类、心理类)、热门媒体(包括转发率、点击率较高的)。同样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

分析表明,三种常见的资源来源对行为方式有积极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都能促使个体行为方式积极化。影响程度为:由官方权威发布(H值=424.964)>发布源为专业类型(H值=404.139)>来源为热门媒体(H值=273.702),表明公众对权威和专业渠道的信息是非常重视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来源为热门媒体对行为方式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影响关联性远低于另外两种。一方面公众对热门媒体的信息提高了“准入门槛”,不会轻易受其影响,另一方面也提示,要注意对热门媒体信息的监管,以提高公众的信服力,毕竟在影响覆盖面上,热门媒体具有强大的优势。

3.资源的形式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资源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

三种资源形式对行为方式有积极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影响程度为:视频形式(H值=298.137)>图片形式(H值=296.676)>文字形式(H值=238.964)。视频和图片对行为方式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文字在影响力上稍欠缺。直观的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视频和图片的资源形式对行为方式的影响比文字大,日后在进行疫情防控宣传时,可侧重考虑使用视频和图片形式,以提高影响力。

4.资源的侧重面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包括侧重心理健康类专业知识、侧重心理调节与应对的方法技巧、侧重心理调节与应对的实用案例分析。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

分析表明,三种资源的侧重面对行为方式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积极影响。影响程度为:侧重心理调节与应对的实用案例分析(H值=371.433)>侧重心理调节与应对的方法(H值=336.289)>侧重心理健康类专业知识(H值=325.373)

造成此项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案例分析更能引发共鸣、具有较高的感染力,方法技巧更通俗易懂,而专业知识接受起来需要一定的背景。提示在心理辅导方面,可更侧重于实用案例分析以及方法技巧的宣传。

三、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对策建议

从早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访谈中可以看出,尽管在特殊时期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了心理应激反应[5],但只有少部分学生采用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心理援助资源。学生群体身心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能采取积极的方式调整适应。

这提示心理危机干预不能只着眼于“救急”,传统的“危机干预”着力于排查隐患、消除危机、紧急救援等。学校的危机预警体系、社会的心理援助资源相当于铺设的“安全网”。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该更多地开展系列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提升个体应对水平与能力,能以积极有效的策略应对个人应激事件以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结合调查数据,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发展式心理健康教育观

高校从传统的“处理危机”、“解决心理障碍”、“关注特殊个体”的心理危机干预观念走出[6],建立发展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将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上,把增强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掌握积极的心理策略作为教育的要点,以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构建心理体系,增强整体性协同性

高校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构建学校心理体系。根据本校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7]。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活动、知识宣传、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将专业学科教学、思政教育、学工管理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运作,使得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正确积极的心理健康引导,以培养良好的素质。

(三)改善心理教育教学策略,提高实效性

从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作为高校的主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对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应对能力的提高起到比较正面的影响作用。这是因为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具备系统、全面、全程的特点,是接受心理教育的最佳途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需要重视课程教育。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认同、内化健康的心理观念,掌握积极的心理应对策略,应注意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的使用。避免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实用心理案例分析与方法技巧的讨论;课堂教学资源增加合适的视频、图片类资源,增加学习过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8]。

(四)营造学校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其中一环是校园整体氛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多渠道,采用多元化形式使整体环境处于健康积极的心理氛围当中,使得个体的心理能受到感染与影响[9]。

除传统的心理活动及宣传外,根据新时代的特点,采用新媒体形式,通过各类校内机构、心理健康中心等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的官方组织,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心理知识内容、心理书籍资源、心理调节与应对的案例与技巧方法,将心理宣传的作用最大化,促进学生应对行为方式积极化,提高心理应对能力。

结语

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能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调适。而且多种形式的心理资源对学生心理应对方式、调整策略有帮助,学校开设的课程,实施的活动,使用的常规心理资源及新媒体形式的心理资源等均起到积极作用。

对资源影响差异的分析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改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调整教育要点,建立发展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改善教学方式与策略的实施,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达到提高学生心理调节应对能力、提高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效率及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调节心理健康资源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