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认知视域下微课资源建设研究*
——以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列微课实践为例

2022-01-24李春艳吴瀚祖木拉提达吾来提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学习者资源

李春艳 吴瀚 祖木拉提·达吾来提

(新疆开放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01)

引言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1]。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教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慕课、微课是在线教学的重要形态,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关注。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新疆电大)为加快全系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步伐,建成满足开放教育学生及全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启动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新疆电大在课程资源建设上明确要求课程应基于网络,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应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全网化学习、随学随考测评等鲜明的特点,同时包含丰富的课程内容、案例资源[2]。其中系列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成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以提高学习者学习体验为目的,开展教育心理学课程系列微课可视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即全面开展全网化教学工作,总结测评后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全周期完善课程内容打下基础。

一、情境认知理论与微课资源建设

(一)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是“融合”多种情境观的隐喻和促进学习向真实生活转化的重要理论。

从情境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而认知是在个体、工具和人工制品间呈分布式存在的。在特定的情境中,当学习者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意识到需要把知识用于更广泛的认知目的,以分析、阐述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时,学习就产生了[3]。

(二)情境认知理论对微课资源建设的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动画和学科软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示范演示、虚拟现实等技术,能提高学生对抽象理论或者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只有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因此,微课资源制作中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产生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工作中真实问题的思考,通过案例情境引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交流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这些情境与学生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系列微课建设概况

教育心理学是开放教育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统设选修课程,该课程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希望完成课程学分,通过考试。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多为在职学习,工学矛盾较突出。学生基本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条件不足。同时,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对课本上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足[5]。根据学生特点,对课程做了整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多样化学习资源,满足成人学习者学习需求

依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有些学习者喜欢文本资源,有些学习者喜欢视频资源,因此在资源建设上为学习者设计了多样化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视频、参考资料(PPT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或说明等)、随堂测验、讨论题、单元测试及形考作业、考试等。学习者可在新疆电大一体化在线学习平台中学完知识点后立即进入测试来检测自己掌握的情况。

(二)精选知识点,以点带面构建学科知识网络

教育心理学课程为3学分,根据学校资源建设要求每个学分建设6个微课,共建18个微课,另增1个导学课(表1)。在课程设计中,课题组列出了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些重难点给学生提供文本辅导、随堂测验,并制作微课,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知识点的学习掌握重难点,再通过教师导学、教学辅导,强化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构建整个学科知识网络。

表1 教育心理学微课细目表

(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强化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教育心理学课程在知识点的讲解中融入思政元素,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首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如在《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行为”这一概念中讲到保护环境,引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讲到“品德”时,引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司马光对道德的名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以德为先,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其次,引入典型案例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如《创造性的培养》中通过我国古代发明家鲁班的故事,启发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最后,通过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引发教师专业反思,进而做好职业规划,遵守职业道德。如《学生的智力差异》由不同学生的智力差异引发学习者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每节微课设置了教师反思环节,引导教师结合内容反思自身如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课程教学的始终。

(四)知识学习情境化,密切结合学生实际

为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有效结合学习者工作中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动画情境、生活化情境,以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如通过两位教师讨论“数学课中学生总是理解错题意”引出教育心理学中的概念“知识的表征”,知识的正确表征是解决学生学科问题的关键。课程中通过问题、故事、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鱼牛”的故事来理解“知识建构”。《学习动机理论——归因理论》通过四个学生对数学成绩的成败归因的案例来解释归因理论。

在微课制作中,通过微课的外景拍摄、图片、万彩动画场景等形式,让学习者融入学习情境,并能结合工作实际,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教育心理学系列微课实施效果分析

在教育心理学系列微课一年的运行中,同步开展了学生满意度调查。

(一)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学生基本情况;学生整体满意度和体验;学生对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采用现场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随机抽样对新疆电大开放教育学前教育本科的学生发放问卷149份,回收问卷149份,有效问卷147份,问卷有效率98.66%。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和学习需求。通过问卷中量表题的信度分析,Cronbch α系数为0.981,大于0.9,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

(二)调查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中男生占10.88%,女生占比89.12%,学前教育专业多为女生。从年龄上看,18-25岁占比35.37%;26-35岁 占 比55.1%;36-45岁 占 比8.84%;46-55岁占比0.68%。学生主要以35岁以下的青年人为主体。从职业上看,幼儿教师占比48.3%,小学教师占比8.84%,行政人员占比11.56%,教育工作者占比4.76%,自由职业占比5.44%,无业在家占比5.44%,其他占比15.65%。可见,大部分学生是从事幼儿教育和教育类相关工作。

2.学生对教育心理学课程满意度分析

通过量表对教育心理学微课的整体满意度进行测评,设置了5级量表,很满意5分,非常不满意1分。从得分上看,平均分为4.52分,说明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微课整体满意度较高。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微课的学习体验,课题组从学生对微课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视频与知识点的切合性、音视频的流畅性、练习的配套性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学习后的整体感受等方面进行测评,设置了5级量表来了解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微课的学习体验(表2),非常同意5分,非常不同意1分。从得分上看,平均分为4.44分,说明学生的整体体验较好。

表2 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微课的学习体验

3.学生对微课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到学生喜欢的微课形式中(表3),最喜欢的是教师视频出镜讲解的方式,占比43.54%,其次是动画演示、实景课堂,分别占比25.17%和17.01%,最后是PPT演示的方式,占比10.88%。远程教育由于师生分离的状况,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与互动,视频中教师出镜会让学生有一种真实的学习归属感和临场感。

表3 学生喜欢的微课形式调查

在学生希望教育心理学微课更新内容(表4)的建议中,60.54%的学生希望在课程中增加知识点的讲解,58.5%的学生希望增加一些动画,57.82%的学生希望多一些教师出镜讲解,46.26%的学生希望多一些图片,33.33%的学生希望多一些随堂练习题。由于本次微课建设仅精选了重难点来建设,资源数量不足以满足学生对所有知识点的学习需求,需要在今后的资源建设中不断更新与补充。此外,学生也比较喜欢教师出镜与动画的方式,需在后期的资源补充中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力度。

表4 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微课更新内容的意见

调查显示:学生对资源建设的需求和教学辅导建议具体如下(表5),74.15%的学生希望得到重难点文本的辅导,65.99%的学生希望提供考试题的讲解,57.14%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直播课讲解,47.62%的学生希望获得拓展知识,38.1%的学生希望能与教师互动答疑。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根据需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各种辅导资源。

表5 资源建设与辅导建议

四、情境认知视域下系列微课资源建设策略

(一)符合互联网思维,以情境设计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是用户思维,资源建设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符合互联网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基于学生理解的资源符号表征形式[6]。在微课的设计上,画面要多用学生熟悉的图片,重点文字突出显示,文字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结构图等形式清晰而又直观地表现,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逻辑关系的理解。教师的语言、神态与动作可以将学生较好地带入学习情境中,动画展示故事和场景时更具有代入感,符合年轻学生群体学习思维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体验。“互联网+教育”时代,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源的学习实现“临场化”的学习效果。

(二)符合育人目标,以情境熏陶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同样要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放教育的重要教育途径是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又是有效实施在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依托资源建设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势在必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8]。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可引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榜样人物、职业道德等,引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引入时政热点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内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熏陶感染学生,树立起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和职业道德的认同,扎实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符合学生学习需要,以全周期全过程设计优化资源

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当前学习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资源建设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的体验最为重要。开放教育的学生,年轻群体占多数。他们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接受着互联网+时代的熏陶,思维活跃,善于运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善于接受新媒体新技术,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教学设计。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周期全过程不断优化课程资源。资源建设也不仅仅是建设微课资源,还需要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补充完善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需要逐渐增加知识点讲授,拓展知识等视频资源及配套随堂测试、考试测评。其次,教师还要根据课程知识体系补充重难点辅导、案例分析、PPT讲稿等文本资源。最后,教师需要发挥全疆电大资源共享联动作用,通过网络直播提供多种途径的学习辅导,通过课程答疑开展重难点知识的讨论交流,将资源建设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及课程建设全周期。

猜你喜欢

心理学学习者资源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我给资源分分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资源回收
爆笑心理学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