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以实用心理学课程为例

2022-01-24王桂萍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思政目标

王桂萍

(新疆开放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0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此,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首次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3]。诸多专家学者也从课程功能定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等多个视角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本文沿用邱伟光对“课程思政”的定义,即“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4]。此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5]据此,本文以实用心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实用心理学课程概述及学习对象

(一)实用心理学课程概述

“实用心理学”是国家开放大学(以下简称国开)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专科)选修课程。它是一门应用课程,体现了心理学科的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对心理异常、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能运用基本的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能力。

“实用心理学”不是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知识,它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觉察自我、接纳自我、适应环境,指导学生逐步提高自我管理、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课程的这些目标天然契合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实用心理学”能够更好地把思政教育“隐身”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实用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对象特点

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大多数在各区县、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基层承担群众工作,从18岁到50岁左右均有分布。学生学习动机更多指向学历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学生的社会角色差异、年龄差异等导致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不同。他们在进入开放教育课堂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价值体系,他们思想独立、自由、主体意识强。同时,作为非全日制教育学生,他们与学校、任课教师、同学之间的疏离感要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舒适圈”[6],以学生为主,准确把握学习对象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不仅要把学生最想学的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更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切实凸显课程思政实效。

二、实用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定位

“课程思政”不仅要直接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而且要体现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7]。开放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等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区建设公益团体和机构,从事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开放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大多在基层承担着残障康复、就业援助、犯罪预防、矫治帮扶、人口计生、群众文化等领域的工作,更多侧重于社会服务。如果这些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教师要在教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更要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炼出思政好盐、精准定位思政育人目标上下功夫。

实用心理学这门课程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很多,教师要结合专业课内容,分层次确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预先设定好单元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确保三个教学目标在方向上保持一致”[8]。实用心理学共12章,通过对章节内容的梳理、归纳,挖掘整合思政元素,可从3个层次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下表)。第一层: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政治素质。第二层: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第三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能更好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三、实用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融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思政

面向成人学生,“漫灌”式的思政工作方式实效性有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千方百计“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9],把“漫灌”与“滴灌”有机结合起来,把枯燥的理论尽量用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讲授《感觉与知觉》一章时,教师可设定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生命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两个思政元素,以期达到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思政育人目标。为了把艰深的理论生动地呈现出来,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以“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明感觉的适应性。以“一脉不合周身不安”来引出知觉的整体性。用万彩动画设计动画场景把这两个知识点用动画形式表述清楚,再用动态图绘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维导图。因学生都是成人,给他们找到课程知识、技能目标与思政目标合适的契合点,他们就很容易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人生体验理解到文化层面及思想道德层面。再如讲授第五章《思维》时,教师可设定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政育人目标。即大众普遍感兴趣也是对世界军事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孙子兵法》来实现育人目标。教师用思维导图来呈现《孙子兵法》体现出的思维智慧。如:“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体现了战略思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辩证思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体现了逆向思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趋高而避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体现了发散性思维。这样结合,不仅让学生容易掌握思维类型这个知识点,也自然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渗透到知识教授中,由此也可以聚焦到增强“四个自信”上来。再如,在讲授《社会行为》“助人现象”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设定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这个思政育人目标,用CamtasiaStudio+PPT把拉齐尼·巴依卡舍己救人事迹、和田断臂男孩救治事迹的视频融入微课,通过鲜活、生动、真实的事例讲好中国故事。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和,让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容易“接地气”、有温度。

实用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表

(二)用好各类线上教学平台开展课程思政

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共享的国开在线教学平台或各省电大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建设的线上教学平台,为网上学习社区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要用好用足线上教学平台,积极构建网络学习社区。

国开在线教学平台可以满足课程教师开展网上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需要。学生也可在参与网上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专业课知识,又逐步掌握参与、发起、组织各种网上学习、交流、协作的技能,这对学生的工作大有帮助。教师可选取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起网上小组协作学习活动。如在学习《社会行为》一章中的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知识点时,教师可在课程空间发起“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吃吗”这一主题讨论,将职业道德的思政元素融合进去,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思考,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主建构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学生参与这一学习活动就是一次对职业道德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实践。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自主开发的一体化在线学习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融教、学、管、考功能于一体,特别是在一体化平台“课程设计”模块,设置了教师自建课程系列微课资源上传栏目,为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更多便捷及更大探索空间。

(三)推进课程思政考核方式多元化

积极探索实用心理学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考核方式多元化。一是通过任务式学习测查学生对每章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掌握情况。学生主要通过每章微课学习,掌握重难点知识,每章微课学完以后即可进行随堂测试,随堂测试题考核内容涉及知识技能目标及思政目标内容。随堂测试达标后才可进入下一章的学习。二是根据课程单元内容设计四次形成性考核作业,作业内容涵盖知识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内容。三是通过考查学生在一体化学习平台参加主题讨论、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等情况,对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成效进行评价。

四、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解放学生在教育中的被动地位,把学习看作是主体通过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认为人作为主体能够凭借内在的思维结构有选择地把握客体、建构知识[10]。基于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学生思想成熟、工作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方法。

(一)采用抛锚式教学。即在授课过程中,以真实的社会事件或问题为“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讲授第九章《人格差异》中人格成因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大学生马加爵案、复旦林森浩投毒案及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案为锚,引导学生去思考三个年轻人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人格成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物理因素。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因素找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将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自然融入。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如在讲授第七章《动机与行为》的内容时,建议教师采用案例法和讨论法开展教学。讲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以井冈山精神为例,让学生讨论需要是否必须逐层满足,引导学生理解人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补足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并拓展到伟大的建党精神。由此再重申“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学生就容易拾级而上,油然而生爱党、爱国之情。再如以华为在自主创新上追求科技自立的极致坚持、顺丰要让每一个快递小哥更有尊严、董明珠让格力人都有一套房的这些案例,来讲授工作动机的双因素理论,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准确把握概念、理解要义。再由这些成功企业家案例更深入讨论社会动机,从而就可有机融入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

(三)采用创设“情境”法。教师在讲授《社会行为》一章时,可依据群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种种行为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理解从众、依从、服从的概念,深刻体会各种社会行为背后的利与弊,再融入社会公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心理学理论,在社会行为中趋利避害,特别是引导学生作为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去开展社区工作。让学生真正做到“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1]。

结语

综合本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开放教育形式下,不仅可以在传统线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还可以借助功能较为完善的在线学习平台将教学过程与学生广泛使用的移动终端联结起来,与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兴媒介有效联结开展课程思政。还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实现翻转课堂,在时间上从课堂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在空间上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甚至可以把课堂学习延伸至校外实践平台。开放教育形式为把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更多可能性,值得进一步探索实践。

猜你喜欢

心理学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