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之前范仲淹笔下的美丽乡村

2022-01-22董利荣

文化交流 2022年1期
关键词:钓台石泉道情

董利荣

美丽乡村,桐庐先行。

如今的浙江省桐庐县,已然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先试先行地。尤其是2013年10月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现场会在桐庐县及其环溪、荻浦两村召开之后,桐庐的美丽乡村名声远扬。

有意思的是,早在千年之前,北宋名臣范仲淹就在诗中描写了这一带的美丽乡村风情。

公元1034年,范仲淹从朝廷空降至钱塘江上游富春江、新安江流域的睦州(即后来的严州,其时别名桐庐郡)任知州。

出知睦州(桐庐郡)是范仲淹平生第一次在州级地方政府主政,虽然是仅仅半年有余的短暂时光,然而正值46岁年富力强的范仲淹,却在小试牛刀中大显身手,政绩可圈可点。更为可喜的是,他通过一组五言绝句《潇洒桐庐郡十绝》,为我们描绘了一轴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這组每首均以“潇洒桐庐郡”开头的五言绝句,通过一帧帧生动形象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范仲淹心目中乡村社会的理想图景。其核心要义与价值追求便是“潇洒”,这是一种神形兼备、内外兼修的美丽美好状态。

那么,具体而言,范仲淹笔下的美丽乡村是何等模样呢?

生态好

千年之前的桐庐郡生态之好,亳无疑问是与生俱来的。可贵的是,在范仲淹笔下,既有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原始生态,也有石泉绕舍、春山半茶的改良生态。

“潇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潇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这样的诗词可谓浓缩了范仲淹的生态观。这与今人楹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生活美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老百姓都过上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一定是睦州最高行政长官范仲淹追求的目标。

在范仲淹笔下,乡村风貌和百姓生活是这样的:“千家起画楼”“家家竹隐泉”“全家长道情”“开轩即解颜”。我想,惟有这样,他才能做到:“潇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千钟指优厚的俸禄。公务繁忙之余睡上一个安稳酣畅的午觉就心满意足了,可以抛却高官厚禄。这是他先忧后乐精神的早期体现。

产业旺

范仲淹在《潇洒桐庐郡十绝》中,明确写到了茶产业、莲产业和渔业。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这首诗便极言那时桐庐郡茶产业之盛。

“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如此诗句,不仅告诉我们那时的桐庐郡已拥有这类特色产业,更描绘了百姓惬意生活的场景。

文化兴

范仲淹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地方改变面貌、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因而他每到一地都十分重视弘扬文化。《潇洒桐庐郡十绝》便很好地体现了范仲淹对文化的重视。

这组诗中具体写到一部经书、两处名胜和三个人物。即一部《黄庭经》(“降真香一炷,欲老悟黄庭”);乌龙山、严子陵钓台两处名胜古迹(“乌龙山霭中”“严陵旧钓台”);杜牧、严子陵、光武帝三位历史名人(“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潇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其他则都是泛写,但字里行间又无不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范仲淹希望历代先贤的文脉,能够在桐庐郡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文明起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组诗还十分传神地表达出生活在这幅美丽乡村画卷中的人们的乐观心态和良好风尚。通过范仲淹的笔触,可以看出乡村文明早在千年之前就已初步兴起。

无论是“日日面青山”时的“开轩即解颜”,还是“全家长道情”时静听“绕舍石泉声”,无论是“相呼采莲去”时的“笑上木兰舟”,抑或是“清潭百丈余”之畔“所得是嘉鱼”的钓翁,无不表露出知足常乐、和美潇洒的精神状态。这其实体现了范仲淹一贯重视与倡导的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他将这种思想融入乡村社会的愿景之中。“潇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如此潇洒的精神境界,怎能不让人称道。

千年一瞬,时易世移,历史总是螺旋式地向前推进。千百年来,人类始终在不断探索内涵更深、目标更新、要求更高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然而,在新时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回头看看千年之前范仲淹描画的美丽乡村全景画卷,我以为一定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钓台石泉道情
义乌道情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
石泉之歌
盘点使用并继竿时与“坐”相关的装备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南秦岭石泉—汉阴北部金矿带黄铁矿形貌及分形学特征
浙江严子陵钓台文化景观变迁探析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
石泉水电厂坝内深井泵ATS48软启动器除潮功能的实施
坚质浩气 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
峰巅枯树(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