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春到元宵:与生物相伴与先人相知
2022-01-22卞春燕
卞春燕
年,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她包含了家、国、天下不同维度的情感。那么中国人“过年”,从什么时候开始过,过多久,怎么过呢?即便你成长、生活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年文化也并不相同。我们来说一说太湖流域的春节——湖州年。
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有的朝代立春作为一年之始,夏朝以孟春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为正月,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历十月为正月。但不论如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自秋收之后,中国人就开始做着过年的准备,对土地一年产出,对上天对亲友一年的帮助、扶持表达感恩。特别是从立春开始,不同寓意的年夜饭轮番上演,年夜饭其实不止一顿。
丰收土取之大地还诸大地
在太湖流域,立春要吃立春饭,用的就是湖州土地上原产的食材。比如说“双塘雪藕”,产自湖州道场乡的双塘村,是湖州特有的老种子。宋代姚镛曾为它写下“满川安得飞来燕,看湿红裙雪藕丝”的诗句。双塘雪藕其实是白荷的根茎,有早白荷和迟白荷等几种,立春时节所产的是迟白荷。好吃到什么程度呢?俗有“吉林人参双塘藕”之称,双塘雪藕在乾隆年间曾一度成为贡品。
再比如说冬笋。冬笋真的是山林对湖州人在这个季节最大的恩赐,《竹谱详录》记载,湖州冬笋是猫头竹的幼芽,猫头竹又名猫弹竹,“笋充庖馔绝佳入冬,视其下地缝裂处掘食之,谓之冬笋”。你会发现,冬天大地产出的食材虽然少,但都有一个特性——百搭。它们与其他食材的相融性极高,不论是雪藕还是冬笋都不会强势入主每一道菜,相反会增色其他的食材,彼此之间不分主宾,菜品如人品,正如湖州人的待客之道。
正宗的“湖州味”立春年夜饭,选取的都是湖州土产。除了藕、笋,还有太湖山药(佛手形)、太湖萝卜(莱菔),最重要的是湖州米:稻米产自禾,嘉禾入口品丰年。
当然,饭要做得香,灶台很重要,所以立春这一天,会举行祭灶神仪式。
祭灶神之前,要描红,要把灶公灶婆的画像重新描绘一新。准备好香、水后,仪式开始。在当家人高喊:“敬老有福,敬灶有食,敬土有谷,以水洒地,以香敬土”后,儿子儿媳会在灶台下烧一锅新饭,水乡地区大多用菜饭,应了老底子湖州人的传统说法“长羹菜饭吃不厌”。
迎春牛,是立春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农民对于耕牛的喜爱,来自千百年来在田埂桑陌的相伴同行。父母会给孩子们用一个淘箩或者小匾,装满稻米、小麦、大豆等谷物用以抛撒。
在吴兴、南浔水乡,农人们会用田土堆成土牛;在德清、安吉山区则用耕牛。挥鞭入空,老农人会边挥边喊:
一打风调雨顺,
二打国泰民安,
三打五谷丰登,
四打六畜兴旺。
每喊一声,周围人纷纷叫好,随之将谷物撒在牛身上,再落入田土,稻、粱、菽、麦、黍、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丰收土。湖州农人从不贪心,谷物取之于土地,再还回土地。
农家的孩子会捡起撒落的丰收土,跑向稻田、竹林、荷塘撒土。人们相信,凡是丰收土撒过的地方,这一年都会丰收豐产。
入夜后,一场更加盛大的农俗活动“望田灯”正式开始。燃起篝火,点亮望田灯。众人高喊着:
望田灯照田财旺,
望田灯照人平安,
望田灯照国安泰,
望田灯照和合好。
过了立春盼三十
过了立春盼三十。古时候的太湖水乡,大年三十那顿饭没有现在那么丰盛,农家却在简单食材上使出十八般武艺,没有斧钺钩叉,却有煎煮烹炸。其中的核心就是湖州米。湖州是鱼米之乡,米能有万般变化,所谓的冬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米的深加工。
不知是哪朝哪代哪位厨娘想到把白玉糯填入藕中,结果填满了空虚,溢出了年味。蒸完的糯米藕淋上糖汁,刚切好片,小孩子已经拿走了大半,呵斥也没用,一个不留神就被偷走一片两片三四片,落入肚中都不见。
当然,不同的米,比如糯米与粳米之间的分子重组,会化作一种更有年味的食材——年糕。不论是三分粳七分糯,还是粳糯对分,打年糕在孩子们看来,是家里男人们最有男人味的一刻。几十斤重的石槌,几百斤重的石臼,就在一次次挥舞和落槌中把米变成了糕,一边打一边喊着年糕号子:
一打打到米相连,
二打打到年糕黏,
三打黏住灶王的嘴,
四打上天好事言。
湖州农人还会开封第一坛玫瑰米醋。从前一年立夏投料到大暑发缸,再到立冬发酵成熟,经过一年的水米融合,有了湖州醋独特的玫瑰色,味觉魔法开始释放。
尤其是湖州水乡很多地方,大年三十要吃“年鱼饭”,整村人一道起河塘,捞年鱼,吃鱼汤饭,一定要蘸上玫瑰米醋,才有那个味。当然,“年猪饭”“全羊宴”“兔首宴”,太湖各地不同形式的大年三十年夜饭也都离不开它。
“小团圆”的超能表现——灯圆相饷、照田财、和合饭
过了三十盼元宵。元宵节是太湖地区对“米作文化”——“小团圆”的超能展现。
首先是要去田中寻找黄花麦果,也叫鼠曲草,湖州土话叫“棉线头”。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把这种草与芹菜、荠菜、母子草、繁缕、佛座和萝葡称作“春天七草”。文章中还记载了江南地区的一首民谣:“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中国人讲究“不违天时,合于地利”,春天始发生的七种植物,在田间地头山埂随意生长,却成了“春天菜谱”中十分重要的七味食材。
元宵节做元宵,当然少不了米粉。鱼米之乡有一种独特工艺叫做“水磨粉”,磨是平面两层,接合处都有纹理,妙就妙在纹理上,凹槽分成“文武两种”,文槽给武槽推动力,武槽给文槽摩擦力,粮食就会沿着纹理向外运移而被磨碎。米为阳,水为阴,磨也是文武阴阳,调和成水磨粉。
元宵节吃得最多的是中心一点红——灯圆。这种圆子不光是自家吃,《湖州府志》载:“灯圆,筛粉作圆相饷。”也就是说灯圆是要与同坊、同街或同村的人互相赠送着吃。说到“相饷”,也是个古代有趣的人际关系,元宵相饷是互相赠送圆子,端午画扇相饷是互相赠送扇子。大家可以通过陆游的一首诗《邻饷》来感受一下古人相饷时的认真,大半夜就要起来舂米,吃的是我们江南最好的粳米“吴粳”,喝的是社酒:
结队同揪获,连墙听夜舂。
薄持聊共饱,热啜却烦供。
炊玉吴粳美,浮蛆社酒醲。
时平多乐事,莫厌数从容。
湖州这片土地对元宵节的崇敬还在于元宵灯的制作。《同治湖州府志》记载:“上元作鳌山,名曰鳌山灯会。(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
挂灯笼的时候主人高喊着:“上灯不要临灯风,落灯不要淋灯雨。”因为古人觉得“正月十三上灯那天有风可能是旱年,正月十八落灯那天要是下雨,可能会是涝年”。
“上元张灯前后各三夕”,请亲戚朋友来猜灯谜,猜中的主人自会赠上礼品,所以元宵节赏灯猜灯谜,也是湖州人会客友、融亲戚的最好契机。
元宵节的夕阳下山后,湖州田野中的人们开始聚集,烧田蚕祭祀开始。烧田蚕,也叫“照田财”。清代顾禄的《清嘉录》记载:“村农以长竿燃灯插田间,云祈有秋。焰高者稔,谓之照田财。”一边烧,一边还要高喊着:
火把甩向南,今年收得好田蚕;
火把甩向西,亩亩收得三石米;
火把甩得高,廿四分蚕花稳牢牢。
烧完田蚕,还要压蜃,这是湖州独有的元宵习俗。《同治湖州府志》载:“元宵前后家家鼓声不绝,谓之压蜃。”湖州东西苕溪交汇,古时候水患不断,相传东晋时抱朴子葛洪来到湖州,说水患的原因是江子汇中有蚌精(蜃),要在冬春交接、阴阳交替之际,敲起震天响鼓,以除水患,所有人要高喊“葛公在,葛公在”。
你看,中国人的“年”字,最早就是手中拿着一束禾苗,手中有禾,方可过年。万物生长于土地,入口为“和”。一年到头,全家人因为一顿饭,又变成人口相“合”,所以湖州水乡整个过年期间吃的是“和合饭”——祈求天地人之间和合的好饭。
年夜饭是旧一年轮回的终点,也是新一年的起点,千百年来湖州土地上的耕作者,在千百轮回中与土地相融,与生物相伴,与先人相知,这才育出了湖州文化民俗传统。鱼米之乡,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