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研究
2022-01-22朱恒伟,张建臣,李文静,赵丽丽,刘聪,班潇予
朱恒伟,张建臣,李文静,赵丽丽,刘聪,班潇予
摘 要: 基于课程思政,将德育内涵与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内容中,分别从从“六个方面”、“四个课堂”、“四个层面”三维度展开,全面构建了具备针对性、实效性、立体化的“644”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的研究,为各个专业和课程融入网络文明这一元素提供重要借鉴,并着力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促进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三维度; 网络文明培养体系; 网络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2)01-100-02
Research on network civilization cultiv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u Hengwei, Zhang Jianchen, Li Wenjing, Zhao Lili, Liu Cong, Ban Xiaoyu
(School of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00, China)
Abstrac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he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s of curriculum, which are carried out in the three-dimension of "six aspects", "four classrooms" and "four levels", and a targeted, effect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644" network civilization training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vilization,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all specialties and courses to integrate the element of network civilization, and focuses on standardizing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behavior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vilization literacy.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hree-dimension; network civilization training system; network behavior
0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应着眼于由单一化的“思政教学之路”向多层面的“课程思政之路”转化,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契合思政内容,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大学生专业培养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将德育内涵与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熏陶和洗礼,切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随着互联网、社交软件、手机APP等新型网络平台的发展和普及,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已成为新时代新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中已明确提出: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1]。而在当今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又有了新的特点和内涵。因此,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规范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已成为各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关注的重点[2]。
1 研究目标
1.1 构建“644”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
从“六个方面”、“四个课堂”、“四个层面”三维度展开,通过构建具备针对性、实效性、立体化的“644”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过程中的话语品质,促进该培育体系话语体系的完善。
1.2 通过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的研究,为各个专业和课程融入网络文明这一课程思政元素提供重要借鉴
通过网络文明培养体系的研究,重点培养大学生网络生态、网络法律、网络安全与防护、网络道德、网络精神、网络政治等六个方面的网络文明素养[3],并根据专业方向和课程特点有侧重点的融入这六个方面的课程思政元素,将为各个专业和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重要借鉴。
1.3 规范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做新时代高素质、高水平合格网民
通过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的研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一方面规范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并通过合理引导、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通过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明环境,引导大学生做新时代高素质、高水平合格网民。
2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构建
该体系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将从“六个方面”、“四个课堂”、“四个层面”三维度展开,通过构建具备针对性、实效性、立体化的“644”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过程中的话语品质,促进该培育体系话语体系的完善。在创新推动网络育人的培养目标下,整合培育内容、教育实践、社会机制等多种路径,形成多管齐下、协同配合,共同致力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提升[4]。“644”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2.1 确定“六个方面”课程思政元素
该体系将重点培养大学生网络生态、网络法律、网络安全与防护、网络道德、网络精神、网络政治等六个方面的网络文明素养,并根据专业方向和课程特点有侧重点的融入这六个方面课程思政元素。例如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应重点融入网络生态文明、网络法律文明、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思政元素;法学、行政管理等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应重点融入网络法律文明、网络政治文明等思政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新闻学等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应重点融入网络道德文明、网络精神文明、网络政治文明等思政元素;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学应重点融入网络生态文明、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思政元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应重点融入网络法律文明、网络道德文明、网络政治文明等思政元素[5]。
2.2 坚持“四个课堂”协同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的培养应该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课堂等“四个课堂”的协同发展[6],通过四位一体的课堂联动,着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综合创新能力,拓展高校大学生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网络文明培养体系的构建。
2.3 构建“四个层面”培育机制
所谓四个层面的培育机制,既高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传统的网络文明培养过程中往往难以兼顾高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四方聯动,造成培养措施不到位,培养途径不明确,培养体系不全面等问题。所以,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着重推进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四个层面的联动作用,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发力、齐抓共进。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全面构建具备针对性、实效性、立体化的“644”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分别确定了“六个方面”课程思政元素,并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课堂等“四个课堂”协同发展,构建高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四个层面”培育机制。经研究和实际运行,该培养体系运行效果较好,在日常专业教学中,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提高。我们将按计划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专业,并研究解决各个专业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培养体系的差异性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2] 张瑜,闫聚群.“网络文明”的概念辨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4(6)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外文出版社,2020
[4] 李娟.新媒体环境下大力推进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4):228-229
[5] 刘蔚.移动互联背景下“00后”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特征及培育路径探究[J].高教论坛,2020(1):47-52
[6] 柏瑞平.基于网络素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