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香奈儿,不忘海德格尔
2022-01-22撰文晓锵
撰文_晓锵
将日常琐碎的生活与内敛的理念“搏斗”在一起,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日日都在行的事。
每个人都有,或者触及过,自知不自知的价值紊乱的情境与时刻。
一位年轻的游戏开发者病故,在他发送的最后一条微博下面涌进来众多的辱骂者,为他的生命戛然而止叫好,理由是“游戏祸害孩子”了;某传媒平台上的节目在倡导理性消费,中插的广告却是喋喋不休的消费贷、迫不及待要你掏光钱包的购物节,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显性地传承着所谓的“节俭基因”,而社会已经开始要整体性地面对一个“中产陷阱”。
与“人”有关的新闻总透露出更多故事,一位被指控诈骗交际圈的所谓“名媛”,家里其实“老破小”,还堆满废品,唯独有一整墙迪士尼的毛绒玩偶,干净、整齐,传达出她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流行歌曲里唱着一些同属于时代和个人的情绪兼细节,“嘴唇挑选颜色,外套寻找它的模特儿”取材于消费话术,但香奈儿的衣服挂在橱窗里,也注定必然有很多人适合,并没有你钟意的独一无二;还有那些“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的电视剧结局,让我们在欢欣鼓掌后并不心安理得,近乎“明知故想”诸如此类的“玛丽苏”是不真实的。内心有警醒也有踯躅,自我与不知名的对手较量。
做一个真实的人,过幸福的生活,有自洽的价值观,相信应该没有人会排斥。我们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幸福未必与物质有关,价值也当然地要与意义相结合,并且对身边所见的庸俗丑恶、自身所感受的空虚软弱,都深感蔑视和憎恶。但在如此一个技术理性和工具崛起、信息爆炸和闪逝并存、世界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都日新月异的现实里,一个人如何保持自己“真实的人”的高度或者说程度,都成为难度系数大增的挑战。
较之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刻,现在的我们其实有最为“剩余”的物质条件,我们也有惊人的存留技术,可以让全世界迄今为止所有的知识“化入”一张小小的半导体芯片,我们还巨细靡遗到几乎半个世界的人一顿饭吃什么都在拍照存证……但选择发射往太空深处与可能存在的外星人进行沟通的代表“信者”时,我们一再精挑细选,认真衡量,要确保它们的“意义”。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非常擅长于哲学式地拿捏“时间”这个在现实中最令人无能为力的存在,更非常注重“人”在其时间体验中对于意义的追求。“小径分岔的花园”造就一座复杂而诱人的叙事迷宫,主人公选择所有的可能性,“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后续与后事,他离奇又合理地参与着众多不同的“时间”。恰似如今我们的生活,分身在一个线索繁多的信息密室,价值观呈现多元但是紊乱,置身于一座比花园大上不知道多少倍的森林,植被丰富但是路径迷离。开盲盒般体验怡人的花香,以及摄魂的巫蛊。做出选择往往先于认识真相。
将关于“时间”与“意义”的深奥诉诸艺术形式,是博尔赫斯的能耐,不是肉身和存在无法脱节的我们的特长。将通俗有趣的故事与抽象玄奥的形而上学——比如哲学,结合起来,也是作家艺术家们的能耐,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会去刨根问底的秘密。不过,将日常琐碎的生活与内敛的理念“搏斗”在一起,却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日日都在行的事。有时候世故如目睹坏人坏事发生,却没能让自己第一时间站出来,有时候滑稽如吵架的当下没有组织好语言,回家后越想越气的那个你。我们对“人生选择”与“自我较量”的后果的权衡与取舍、困惑与关注,纠缠不已又周而复始。
人们为什么喜欢“香奈儿”,而不是“海德格尔”呢?米兰·昆德拉曾在《这不是我的庆典》里“解释”,那是因为“喜欢香奈儿轻松得多”,她的衣服天真无邪,不会让人有压力,“好过那些文化泰斗”。他也有他的反诘:“为什么人们对于最重要的那部分,从来就不感兴趣呢?”《奇葩说》里某经济学教授以退为进地试图“回答”,说自己宁愿喜欢生活上认真、哲学上敷衍的人,也不愿意喜欢哲学上认真,生活上敷衍的人。
享受物质与自我的美好,明白它们的价值和佳处,在“香奈儿”们之外,其实也包括着,你在看电影时突然忍不住流出眼泪,在路上犹豫之后还是扶起摔倒的老人,而一座迪士尼乐园不仅是孩子们的现实游乐场,也是已经长大成人,但心中仍有“梦幻城堡”的人的真实向往。你知轻重和道理,也懂世界与世故。你有软肋也有了盔甲,固然你要保护你的软肋,但你更要留存着你的软肋。
一个“人”,在现实和精神世界里都摸爬滚打过,当他从竞技场或者泥潭、乱麻中“活”下来,哲学正如同他的慰藉与奖品。对经验的体认与抽象、对价值观的塑造与内化,都是在对自我进行“赋权”。比如此时此刻的你,想让生活“轻”一点,不管你是不是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你有这个权力。也只有当你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履行这个权力。
海德格尔最著名的号召是“人”要“诗意地栖居”,“诗意”这个词还是太抽象,对于什么是“诗意”和如何创造“诗意”,以及抵达“诗意”了又如何?哲学语焉未详,它更愿意做直达本质的表述,生活无法这么直接地进行转换。但某一天——也许就是现在,当香奈儿时装“替换”了艺术,苹果手机“替换”了科技,“诗意地栖居”又“替换”了海德格尔,甚至于“替换”了哲学——同样的现象几乎在每一种领域都可能发生——我们要扪心自问。
人仍然在生活中会迷失,也将在犯错后再次祭出天平。它的一端是“存在”,另一端是欲与之抗衡的意义。倘若一个人不明白这些,他可能从未思考过自己,也从未思考过生活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