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助学 变“失”为“得”

2022-01-21潘微微陈洪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文活动语文

潘微微 陈洪波

【摘   要】统编教材实行以来,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发出了教材很难的叹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学习的过程性、实践性、深刻性,从聚集要素、巧设支架、打通路径、文意融合等方面着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可化“失”为“得”,帮助教师破解难文难教的困境。

【关键词】难文;策略;活动

统编教材实行以来,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发出了教材很难的叹息。笔者认为,所谓“难文”的“难”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课文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小学生依赖自身的认知水平无法透彻了解。二是指语言文字比较深奥、艰涩或因时间、空间的差异,学生阅读时会遇到障碍。通过长期实践可知,出现“难文”现象,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程度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以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为例,针对文中的难点谈谈应对策略。

一、活动主题化

【难点解析】教学点过多——失“简”

《好的故事》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意境内涵上都有可取之处。其陌生化的语言表达、观察视角以及象征意味的表现手法等,均有独特之处。教学时,许多教师未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跟课文的语文要素特点,胡子眉毛一把抓——理解字词,感受课文语言诗化的特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江南水乡的画面美、鲁迅作品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象征手法,等等,对文本特质一一采撷,放大深入,此外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了“掰开揉碎”“细嚼慢咽”的教学习惯,以上种种,造成课堂臃肿、课堂活动与目标南辕北辙的现象。

【策略引导】融合要素——得“文”

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每个单元一般在阅读和表达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练习题围绕单元训练要点进行设计。有鉴于此,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入研读单元导语,从中抽丝剥茧出语言训练内容、价值取向,提取最具价值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要素,融合课后习题和《语文作业本》中的练习题,形成主题化的活动,可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活动内容更加集中。这些题目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均给出了许多提示。将这些提示进行聚焦、统整后,本课的教学活动可围绕三个主题展开(如表1)。

通过三个主题活动,教师删繁就简,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活动线。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单元要素与相关习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筛选价值点。根据课后题与文本特点,结合学情,最终将目标定位为“突破‘难词,做到读通读顺”“聚焦‘难句,理解品味言语”“直击‘难意,落实能力要素”。通过活动聚焦目标,活动之间形成链接,使课堂教学简约大气、步步深入。(2)聚焦学习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语文作业本》上提示的方法,提炼学习内容,将其从整篇压缩到段与句。(3)打通活动路径。单元要素、习题为学习提供了路径。打通这些路径,可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二、活动支架化

【难点解析】言语点过浅——失“深”

难文大多是“好”文,好在立意深刻,好在语言精妙,好在表达独特。《好的故事》相较于鲁迅的其他作品,语言晦涩,更为难读。加上文章正处在文言文跟白话文的转型阶段,文中有很多生僻难懂的字词。这些都给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带来了困难。教学时,有的教师会避开这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或者浅尝辄止。其实,难文除了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方法外,还对其日后阅读其他艰涩的文章提供了心理与技术上的支持。所以,教学难文,设计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阅读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助力其终身阅读才是目的。

【策略引导】搭建桥梁——得“能”

开展具有探索性与体验性的活动,是习得阅读能力的首选。活动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特点,以刺激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多考虑学生学习上的盲点、弱点,在学生学习的瓶颈处、模糊处搭建有策略、有技术的学习支架,在学生现有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从语言文字表面走进文本深处。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内化要义、培养能力,可有效地突破难文的难点。如《好的故事》中,针对字词识记与理解上的难点,可设计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借助方法,读懂“难词”

1.借助调查结果,小组整理难词。

2.小组自学难词,可借鉴《语文作业本》中的范例。

3.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三题。小组学习汇报。

(1)辨读字音。

①指名读,齐读。

②完成习题并校对修改(选择正确的读音)。

(2)理解词意。

①交流学习成果。

②重点交流:借。

借助注释理解“山阴道”;相机联读资料。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初学记》)

借助偏旁理解“膝髁”;借助词典,理解“泼剌奔迸”。

③总结方法。

这一活动中,为了突破字词重难点,教师搭建了三次支架。首先,采用图表支架,梳理难读、难理解的詞,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起点,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解决字词难点上,给予方法支架(出示《语文作业本》上的题目),变“阻力”为“助力”,使学生打开思路,不仅扫清了字词障碍,还习得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最后,在理解“山阴道”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不足、经验空白的现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古诗文联读,架构起了理解的桥梁。这些支架都让要素的落实、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更加扎实到位。

三、活动高阶化

【难点解析】理解点过难——失“趣”

《好的故事》的行文用语带着年代的印记,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也让课堂语言训练陷入了困境。《好的故事》中,关于水中奇幻美景的描写极其精巧。其中,修辞、句式的运用都强烈地体现出这篇文章的可读性、可教性。因其具有特定的空间感、高级感、陌生感,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暂且称这些差异为“不合理”。而这些“不合理”恰恰是学生在课堂上培养思维能力的载体。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但未必能结合语言特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过程,只是单纯地以“美美地朗读”为手段,以“品味美的语言”为目的。文本中的言语智慧仅能通过讲授、植入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或是一带而过。学生只是做到了“知其然”,并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课堂教学缺失训练路径,缺少探索性、思维性,学生体验不到“跳起来摘到果子”的乐趣。

【策略引导】打通路径——得“意”

路径化的言语训练指向高阶思维的培养。薛法根老师说过:“语文课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好的故事》中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地方,恰恰是破译这篇课文的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的文字密码。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不合理”,通过一系列高阶活动,将“难点”转化为学生学习和思维过程中的“亮点”。

活动二:聚焦表达,发现“美丽”

1.寻找“美丽”。

认真读读第四、五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梦的“美丽”?

2.品读语言,发现特点。

读一读,这些句子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来给鲁迅的作品“挑挑刺”。

(无序、重复、标点错误、单纯罗列……)

3.探究。

(1)聚焦諸影诸物: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

(2)分类:请给梦中的景物分分类。(树木花草、家禽家畜、房屋建筑、村民和尚、云天竹海)

(3)对比:改成“两岸边的树木花草,家禽家畜,房屋建筑,村民和尚,云天竹海,……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了?

(4)联读:出示描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特别的表达背后作者的心情。

4.发现。

美丽的景物背后是作者美丽的心情。

以上阅读活动体现了进阶性、迁移性与实践性。活动中,学生聚焦文本中最特别的描写——水中幻景,进行品读、对比、探究、联读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打通从语言文字到人文内涵之间的路径,感受梦境的美好,进而感受梦中人的美好心境。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品读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以理解体会为主线,设置训练的梯度,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挑战,其过程充满了情趣。

四、活动丰富化

【难点解析】融通点过简——失“合”

《好的故事》文意兼备,教学此类课文很容易出现一种现象——文意分离,即教师在教学中,先教语文要素,后教人文内涵,或先教人文内涵,后教语文要素。《好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前半段时间围绕重点词语、句子的解析做足了功夫,到后半段时间再围绕“好的故事”的内涵做深入剖析。两者相对独立,缺乏融合,使得教学死板、生硬。

【策略引导】变零为整——得“法”

课堂教学要以言语实践活动为载体,发展学生各种素养。在文意融合上,追求“内隐学习”,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阅读、写作的方法和策略。“借助资料理解”是《好的故事》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要点,也是文道结合的一个突破点。开展丰富深刻的活动,可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有融合,课堂知识有建构,课堂实践有成效。

活动三:联读理解,习得“方法”

板块一:解夜之昏沉

1.聚焦首尾段,初感“昏沉的夜”。

(1)男女生合作读。

(2)思考: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昏沉的夜?

◇预设:灯火缩小、石油不多、灯罩熏黑、鞭爆繁响、烟雾缭绕……

过渡:从文字表面,你们读出了“环境的昏沉”。

2.借助“资料袋”,再感“昏沉的夜”。

(1)自主学习:阅读“资料袋一”,联系课文内容,思考“昏沉的夜”还有什么深沉的含义。

(2)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借助资料中“兄弟失和、肺病”等词和文中的“鞭炮繁响”,读懂了现实的残酷,与别人的热闹相比,作者是那么孤寂,这是内心的“昏沉”。

◇预设:借助资料中的“极其混乱”和文中的“灯罩熏黑、乌烟瘴气”,读懂了社会的黑暗。

板块二:解梦之情真

1.进行独学和合学。

(1)独学:组内分工默读“阅读链接”和“资料袋二”,圈画有感触的词句,联系课文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梦。

(2)合学:交流补充,判断(填写)以下“解梦语”。

2.汇报交流,开展互学。(提取关键词板贴词卡)

◇预设一:联系“资料袋二”中“最后一次离乡”和文中反复提到的江南的景物,读懂了鲁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预设二:联系“资料袋二”和文中的“倒影”,读懂了作者的矛盾,这梦是美好的,也是易碎的、抓不住的。

3.梳理归纳资料的类型。

(1)回顾梳理资料,谈谈发现。

(2)反馈交流。

小结:借助资料,不仅有方法可循,还有类型可循。作者的经历、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学评论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难懂的文章。

上述活动体现了三个方面特点:(1)文道结合。通过联读资料、建立资料间联系的方法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习得阅读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2)迁移运用。从“操作内化”到“迁移运用”的过程,是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将消极语言转为积极语言的过程,还是内化知识到外化方法的过程。(3)能力建构。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形成运用资料的方法体系,从而实现从“这一篇课文”到“这一类课文”的飞跃。

活动助学、变“失”为“得”,是小学语文高段“难文”教学活动的理想追求。要在学本课堂理念的观照下,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不断创新与优化,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陈先云.长文短教   难文浅教: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2020(10).

[3]黄雅芸.《好的故事》教学实践初探[J].小学语文,2020(12).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第二小学   325024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罗峰实验学校   325024)

猜你喜欢

课文活动语文
“活动随手拍”
端午节的来历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背课文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