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式烹饪中的勾芡技术

2022-01-21仇仁志

现代食品 2021年24期
关键词:绿豆菜肴中式

◎ 仇仁志

(湖南怀化商业学校,湖南 怀化 418000)

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又有着其独特的饮食习惯,不管是在菜品种类,还是制作方法上都非常讲究。中国美食以色、香、味俱全著称,不仅食材选择非常重要,而且制作手法也极其关键,勾芡便是中式烹饪中特有的菜品制作手法,在川、鲁、苏、粤4大菜系中,不管是哪一类型菜系都对勾芡有着特殊要求,勾芡是否成功会影响着菜品的味道和色泽。在调配时,若芡粉、水的比例不合理,烹饪入锅时机把握不准确,都会影响到菜品的味道及口感,使食客满意度降低。本文通过对中式烹饪中的勾芡技术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式烹饪中更好地运用勾芡技术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1 中式烹饪中勾芡的种类及方法

1.1 勾芡的种类

中式烹饪中勾芡主要分为绿豆芡、马铃薯芡以及小麦芡[1]。其中绿豆芡主要原材料是绿豆。绿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特别是在夏季,食用绿豆可解暑。绿豆芡粉制作时将绿豆用水泡发,磨成粉,并添加一定比例的水,使之呈液体状。再加之绿豆自身颜色,可提升菜品美观性。马铃薯芡是常见芡粉,特别是在山西地区,多用于制作土豆粉。制作时将马铃薯磨碎,反复揉洗,多次过滤后形成粉状,虽然马铃薯芡粉不易吸水,但黏性较强,颜色亮白。小麦淀粉勾芡,顾名思义是将小麦磨成面以后,成粉状,北方地区常将其作为淀粉使用。小麦芡粉加入水以后极易成块,吸水性较好。

1.2 勾芡的方法

勾芡方法以包裹、弄糊、浇淋为主[2]。其中包裹时使用的芡液稠密,目的是能够将原料用芡液包裹起来,保留食物的原味,例如常见的炸鸡、茄盒、干炸蘑菇等。勾芡以后的食物放入盘子,不会有汤汁流出,保证原料中的养分被完全包裹。中式烹饪中勾芡的包裹,见图1。

图1 中式烹饪中勾芡的包裹图

弄糊主要是为了使汤汁调味剂与菜品能够更好地融合,确保菜品更加入味,弄糊时对于水的比例要求较高,与包裹相比较,其芡液会更稀,例如人们常吃的锅包肉、金毛狮子鱼等。

浇与淋是勾芡时的常用方法(图2),要运用在菜肴成菜之后,通过其他锅将芡汁搅拌均匀,必要时可将菜肴原汁加入芡汁中,然后将芡汁快速浇至已煮熟的菜肴里。此勾芡方法常用于煲汤、做卤、大块原料烹饪,使用的芡液会更稀一些,如大米汤。通过浇淋芡液,可使汤汁更加稠浓,食用时味道鲜美,口感润滑,汤与菜融合,美观又美味。

图2 中式烹饪中勾芡的浇与淋图

2 中式烹饪中勾芡的作用

2.1 提升食材浓稠性

中式烹饪中芡粉的使用可以使勾芡汁液更加浓稠。食材在烹饪中,通常会在九成熟时将芡液倒入,大火收汁,提高食材的浓稠度。芡液需提前调配好,加入调味料,放入锅内时,需快速翻动,避免糊锅。一般情况下,炖煮菜品时,以清淡口味较多,主要是为了保证汤汁更加鲜香入味,此时将芡液加入,不仅使食材被汤汁包裹住,而且加之慢火小炖,口感更佳。

2.2 丰富食材口感

食材在炖煮、爆炒或煎炸过程中,通过勾芡能够使食材口感更佳。例如在煎炸食物时,用芡液将食材包裹本身勾芡使用的原材料是淀粉,其含有丰富的谷胱甘肽,能够保护菜肴中的维生素C,制做出的食材绵软、脆香,而且避免了食材因油温过高而被炸焦,使食材外焦里嫩,减少了菜肴烹饪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口感更加丰富。

2.3 使食材色泽鲜亮

勾芡既可以使食材口感、味道更加鲜美,又能够起到亮色作用。由于勾芡时会加入水,使芡粉变得黏稠,用芡液包裹于食材外面进行油炸以后,芡液形成一层保护膜,使食材色泽更加鲜亮,不至于干瘪,菜肴真正达到了色香味俱全。

3 中式烹饪中勾芡的关键技术

3.1 原料的选择

在中式勾芡时使用的原材料种类很多,有玉米粉、地瓜粉等。不同勾芡淀粉的选择成为了中式烹饪中勾芡技术的要点。通过在芡液中加入水、鸡蛋、调味料,搅拌混匀,菜品的色泽鲜亮,口感更好。不同菜品勾芡时选择的原料、调料种类不同,配比也不一样,调料与芡液要搅拌均匀后,才能放入锅内,在出锅前根据菜品需求,选择勾芡方法,进而完成菜品制作。在勾芡时,厨师会将淀粉作为重要原材料,主要是由于其在高温作用下会变得更加黏稠,并呈现出糊状,而加入适量蛋液,不仅使芡液营养价值更高,而且富含高蛋白质。将鸡蛋与淀粉相结合,使得勾芡上浆效果更好,不仅确保了原料形状的良好,而且使得食材中的营养被包裹住,避免了大量养分的流失。此外由于大多数调味料是颗粒状的,需要进行反复搅拌后,使其混匀,才能保证不影响芡液作用的发挥。

3.2 勾芡时机的选择

中式烹饪讲究的是火候,而勾芡同样也需要看准时机。勾芡常用于烹饪收尾时,何时将芡液加入是关键[3]。如果勾芡时机有误,便会影响食物口感,同时也难以获得较好的增色调味效果。一般情况下,勾芡多在食材九成熟的时候完成,过早勾芡,易使收汁时出现糊锅现象,菜肴汁多,芡汁稀,影响食物的光泽和形态;过晚勾芡,导致烹饪时间较长,芡液难以将食材完全包裹,菜肴汁少,出现死芡或生芡,食材口感不佳。所以勾芡时机选择是中式烹饪的关键技术之一,这也是烹饪大师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3.3 芡粉的使用量

芡粉种类不同,或者是加工方法不一样,都会影响到勾芡效果,勾芡时的食材口感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性。例如,勾芡时常用的玉米淀粉和糯米淀粉,二者虽然都是淀粉,但其经过提炼以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却有所不同(表1)[4]。支链淀粉具备较强吸水性,直链淀粉却很难与水融合,所以不同类型的淀粉,其含量不同,黏性也会存在差别。在勾芡时,食材不同,对于芡粉吸收程度及黏性要求也不一样,所以烹饪不同食材,选择的淀粉调制出来的芡液会有区别,这需要根据淀粉吸水性来适量加入淀粉,把握芡粉的使用量。

表1 玉米淀粉、糯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表

3.4 芡汁浓稠度的掌握

调芡汁时浓稠度与菜肴原料多少、原料含水量有关。通常情况下,可采用50 g干淀粉加60 g清水调成110 g水淀粉;对滋汁时,应考虑液体调味品含水量,适当减少调制用的清水量。不管是调水淀粉,还是对滋汁,干豆粉与液体比例以1∶12~15为宜。但由于原料含水率、成菜质量要求不同,以及不同淀粉溶解度反映的芡汁浓度及糊化程度,决定了二者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比例需要厨师在实际操作中继续摸索掌握。

3.5 芡汁的调匀

芡汁搅拌是否均匀会影响到勾芡效果。勾芡使用的主要是水、淀粉,因为淀粉具有不溶性,所以厨师在勾芡前,或者是勾芡后都应该将芡汁搅拌均匀,搅拌过程使芡汁变成均匀悬浮液,只有这样芡汁入锅时,淀粉与水分充分吸收,膨胀后形成糊状。在菜品九成熟即将出锅时,需要将芡液搅拌均匀,避免水与淀粉分离,进而无法将食物完全包裹住[5]。勾芡时芡液、水、调味料要融合。如果未搅拌均匀,极易发生糊化现象,使菜品无法完全吸收调味料,食材表面芡液包裹不均匀,口感欠佳。

3.6 烹饪火候的掌握

在中式烹饪中对于火候的要求较为严格,大火通常用于爆炒、煎炸。当食材需要勾芡时,要控制火候。火急勾芡,淀粉水要多;火慢勾芡,淀粉水要适当减少。

3.7 对勾芡类型的区分

如果成菜口感清淡,为了能够保持菜肴清淡的口味,可选择不勾芡,主要用于一些绿色蔬菜类菜肴的烹饪。如果选择的食材本身有一定粘性,例如鱼类,鱼皮内胶原蛋白丰富,在烹饪时蛋白质会在长时间加热中将水分吸收以及分解,形成大量自来芡,这时候卤汁会越来越稠粘,因此如果烹饪的是红烧鱼同样也可以不用勾芡。除此之外,干煸、炸、烤等烹饪方法运用时,操作工艺要求不一样,所以也无需勾芡。但是如果是爆炒类的菜肴,需要的是旺火,快速烹饪,一般情况下荤类是制作菜肴的主要原材料,通常此类菜肴要求原料被卤汁完全包裹住,目的就是为了使菜肴吃完以后依然不会残留卤汁。所以,此类菜肴勾芡时多使用厚芡;针对烩、烧等卤汁很多的菜肴,多以薄芡为主。

4 结语

中国美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成长与进步。而中式烹饪中,勾芡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改进与优化,目前勾芡的方法、种类越来越多,对于勾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针对不同的菜肴选择的原材料也会不一样,制作的方法自然存在较大差异,在勾芡时需要掌握时机、火候,了解不同类型芡汁种类、勾芡方法。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饮食需求,勾芡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以满足不同类型菜品的制作需求,使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加美味多样的食物。

猜你喜欢

绿豆菜肴中式
中国菜肴在埃塞俄比亚成功“圈粉”
Chinese cuisine finds fans in Ethiopia 中国菜肴在埃塞俄比亚成功“圈粉”
小绿豆变身记
清热解毒绿豆香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绿豆
闽西连城县的牛肉菜肴
绿豆发芽了
辣出火红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