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1-21胡盈盈郑州商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保险行业专业人才应用型

文/胡盈盈(郑州商学院)

2019年4月底,教育部和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标志着新文科从理念转化为实施阶段[1]。新文科的实施强调专业人才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特色,各专业之间应做到融合创新。

在此背景下,保险专业高等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主要体现在我国保险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其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是保险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时间短暂,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不匹配。因此,保险人才的培养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保险学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政府部门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保险经营政策红利,因势利导地推动商业保险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承担起养老服务、养老保障与医疗保障的压力。在经济新常态下,保险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逐步由粗放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在该过程中,专业人才未跟上发展的脚步,因此,为培养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提供了发展契机。

现阶段开设保险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并不多,存在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数量不匹配的情况。从培养质量方面分析,存在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方向不匹配、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不对称的问题。

如表1,从2020年几家大型保险集团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来看,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均不足10%。由此可知,保险行业面临高端复合应用型人才紧缺的局面,因此,需要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表1 2020年主要保险集团从业人员学历结构

二、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复合应用型保险人才的必要性

(一)实现保险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相协调

保险人才供给无法满足行业需求量,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2]。同时,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该专业毕业生依然面临着毕业即失业与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究其原因,其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具备营销、管理、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的技能。因此,为应对保险行业快速发展及保险市场的需求,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建立复合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保险学专业与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培养。

(二)保险行业发展的需要

保险作为转嫁风险的重要工具,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正外部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各方面生活稳定向好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保险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人才应具有国际化视野、知晓国际保险市场运营规则,并能够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到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中。基于此,保险专业人才需要在培养过程中着重提高语言水平和国际保险运行管理水平等综合能力。

保险专业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逻辑思维缜密和视野国际化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并且人才投身于保险行业的发展经营中,有利于改善保险行业的学历结构,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3]。

(三)高校保险专业定位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人才的职业能力来看,可以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从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专业能力来看,可以将高校划分为专才型、复合型和通才型等不同层次[4]。基于保险业角度分析,公众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保险理念,并且保险欺诈现象频出,严重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发展。因此,面对形势复杂的保险经营环境,需要保险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那么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培养适合保险市场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三、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保险与医疗、保险与养老服务、保险与健康管理等多维度发展模式成为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保险公司为实现长远发展,急需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尤其是保险要回归本源,突出保障作用,需要专业人才领导。但是国内100多所开设保险专业的高等院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模仿“西财模式”“南开模式”及“武大模式”,而这三种模式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及学术研究型人才,多所高校未从自身办学特色出发、未从招生层次角度考虑以及未深入思考专业定位,并且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目标定位等不够明确,导致多数高校既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也不能培养出优秀管理人才或学术研究型人才,即学生毕业后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5]。

(二)教材内容单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保险专业课教材内容大多围绕单一保险内容展开,未能将其他与保险相关的内容融合。比如保险核保与理赔教材内容应结合医学和汽车维修相关的知识,保险营销学应融入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等,因此,其缺乏多学科交叉的教材,无法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数高等教育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保险理论课程占比较大,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环节占比较小,其从根本上阻碍了应用型保险人才的培养。其次,保险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保险专业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对“双师型”教师有较大需求缺口,因此,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多数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运用能力及分析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保险学科建设不统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保险行业逐渐恢复营业。1980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开始开设保险本科教育[6]。因此,保险行业在金融体系中起步较晚,保险专业的建立也相对较晚,至今体系也不够成熟,尚属于新兴学科。而“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多年来国内开设保险学专业的100多所高校里,具有保险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极其少。因此,多数高校在建设保险专业师资队伍时多采用与金融学、经济学师资共享的模式,导致在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时,不能突出保险特色,激发不了学生投身于保险事业的热情[7]。

四、新文科背景下构建复合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突出保险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保险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综合素质高的保险人才,其人才缺口较大,尤其在打造基层队伍时,对复合型、应用型和业务型的人才需求更多[8]。传统的保险学专业培养目标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掌握,偏向应试培养,新文科背景下,保险学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深度调研企业需求,并结合自身办学理念与办学条件,创新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保险人才的培养质量,努力为保险行业输送复合应用型保险人才。

(二)建设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

首先,保险学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除保险专业课程外,有针对性地开设保险医学、健康管理、养老服务、大数据、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其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板块。通识课程板块注重宽口径培养路线,打破学科之间的障碍,并且专业课程板块按照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科目,用课程支撑能力的培养。同时,选修课程板块多设置突出表现专业特色的课程,比如保险专业人才走向社会后避免不了经历职业压力,因此可在特色课程板块加入挫败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最后,依据现代化技术和理论优化教学方式,比如在课程讲授时,采取翻转课堂、启发式和谈论式的教学方式,努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三)完善保险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新文科背景下,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保险人才,避免不了师资队伍的培养,因此,建设复合应用型的师资队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现阶段保险专业本科专业师资相对匮乏,为弥补这一劣势,各高校首先积极培养现有的师资队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实践锻炼机会,通过挂职锻炼、带薪脱产锻炼和外出培训等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次,积极引进行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保险专业的兼职教师或校外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动态及发展方向,注重学习与市场的结合。最后,高校在培养保险人才时,多选用对保险行业有热情、有激情,能够深入了解保险行业的专业对口教师,积极引导专业教师深入探究各方面的能力,并且在课堂教学时,融入不同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既具备实践能力又具有综合素质的保险人才。

五、结束语

保险专业属于新兴的学科,其发展时间较短,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较大,长时间处于需大于供的状态,即人才缺口严重,因此,本文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保险行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同时,为保险行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该模式通过分析行业现状、供需关系以及发展需求,进而明确问题,从而根据不足之处提出解决措施,即通过突出保险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建设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和完善保险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措施,达到培养复合应用型保险人才的目的。提高高校人才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为教育行业和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保险行业专业人才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推进我国保险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新常态下我国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