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读一本书
2022-01-20麦小麦
麦小麦
有的人以为所谓精读,就一定要将这本书反复阅读然后记住,搞得自己压力太大。其实精读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必太过强求,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他的观点,将其中的一小部分融入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读书最大的意义。精读做到以下三点就可以了。
一、概括一本书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本书,是精读的第一个要求。这本书讲了些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作者是如何用那些内容表达自己观点的?读完一本书要能够清楚地回答这几个问题。
我的心得是,看一本书有没有读好,就看能不能用不同的篇幅准确地概括它,分别用一句话、140字、500字三种篇幅给一本书写简介。哪种更容易写呢?短的会更容易写一些。这说起来有点像语文课的归纳中心思想,有的小朋友写得超级简单:“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的朋友闰土的故事。”而有的小朋友会这样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描写了作者儿时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同样是一句话,信息量大不相同。只有经过更进一步思考,才能在简介中加入更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获取,都依赖于进一步的理解与归纳能力。
同样是一句话的概括,可以有完全不同的面貌。比如《约翰·克里斯朵夫》,你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也可以归纳为“一个英雄的一生”,着眼点不一样。
现在信息获取的方式太多了,网上会有关于某书各种角度的介绍。但是,一定要自己总结一次,这是精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勾勒出书的完整框架
精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会在你大脑里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框架。你清楚作者的思维过程、逻辑结构,有了这个框架,你从这本书里读到的所有内容和观点就能往里面填。
理论性和实用性的书,逻辑框架通常都比较好找,通常研究一下目录,就能把这个结构看清楚。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脉络更难掌握。除了每个故事的情节结构,我们更应该把握的是文学的内在脉络。
作家阎连科理出了文学作品的六条线,分别是“文学的家族伦理线”“文学的社会关系”“社会伦理关系”“文学心理学”“作家与文本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
比如《红楼梦》里错综复杂的家族结构图,《战争与和平》中庞大且紧密缠绕的几大家族关系,《百年孤独》第一代到第七代的代际传承。这可以说是文学史上较复杂的三部小说,可以用家族伦理线来梳理。
雨果的《悲惨世界》则是社会关系脉络的代表,书中所有人物都与冉·阿让有关。在这类小说中,人物关系越特别、越复杂,小说就会越好看。
社会伦理关系的代表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可以抽象归纳为四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关系。
博尔赫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写人,不写人性,所有的情节都出于偶然。他一举推翻了19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模式,不断探索作家与文本的关系。伍爾夫的《达洛维夫人》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与梳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最典型的人与物的关系,“海”这个自然环境与“老人”这个人物角色是平等的,没有海的推进就没有后来的故事。
三、细读难点,掌握概念与知识点
精读一本知识性的书,除了能够概括主要内容、厘清逻辑框架,还要细读其中你觉得比较难的地方,或者掌握书中的概念和知识点。
举个例子,霍金的《时间简史》,这是一本面对大众的科普书,但因为讲的是宇宙物理学知识,对一般人来说仍然很难理解。像这段:
恒星离我们太远,以致在我们看来,它们只是一个个针尖大小的点。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大小和形状,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区分不同类型的恒星呢?对于绝大多数恒星来说,我们能够观测的唯一准确的特征,是它们发光的颜色。牛顿发现,如果太阳光通过一个棱镜,它就分解成它的成分的颜色——它的光谱,就像彩虹一样……
是不是有种“每个字都认识,合起来就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感觉?如果你只是像读文学读物一样快速读一遍,根本无法理解。但是如果你慢慢读,并且查一查“恒星”“光谱”的意思,了解化学元素如何吸收特定颜色的光,你就能真正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了。
(陈亮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你离更好的生活只差阅读这件事》,西米绘图)